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媒體人談"48字":團結人民鼓舞士氣 人民情懷穩腳根

2016年03月02日07:33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團結人民 鼓舞士氣 人民情懷穩腳根

  □主持人:本報記者 李雪昆

  對話人:南京電視台專題部主任 張建寧 湖北廣播電視台記者 曹曦晴

  主持人:“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是強調要以正面宣傳為主,堅持加油鼓勁。我們的媒體也一直在這方面努力著、踐行著,之所以再次強調,對於當下的媒體環境有著特殊的意義。

  張建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中國夢。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

  偉大的中國夢,需要全中國人民緊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通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實現。這一圓夢過程中,道路曲折、困難重重,猶如攀登高峰,氣可鼓不可泄,“團結人民、鼓舞士氣”,這是我們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所在。因此,要讓我們的筆、我們的鏡頭、我們的聲音起到團結人民、鼓舞士氣的作用,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讓全國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攻堅克難、勵精圖治、艱苦奮斗,發揮出巨大的生產力和創造力,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中國夢得以實現。

  曹曦晴: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必須深刻認識到“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要堅持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隻有堅持與群眾站在一起,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我們的新聞輿論工作才能達到團結人民、鼓舞士氣的作用,我們的新聞作品才會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主持人:這八個字要求我們的媒體要通過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做好正面宣傳,我們的媒體在實踐工作中肯定會有一些思考,這其中有些是對不足的認識,有些是對經驗的總結。

  張建寧:我們南京電視台專題部一直以生產文獻紀錄片見長,在業內也有比較好的口碑,長期以來,我們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這根弦一直沒有放鬆,創作出一批優秀的弘揚主旋律的紀錄片作品。然而,過去在思想方面也存在著一些模糊的認識,譬如:比較欣賞一些獨立制作人反映“邊緣人”、反映“游民”、反映陰暗面的紀錄片作品,比較熱衷國外一些電影節的評比,比較認同西方評委的眼光,羨慕那些展現中國陰暗面而獲得大獎的紀錄片作品等,忽視和看低我們自己的弘揚主旋律、團結人民、鼓舞士氣的作品。認識上的模糊導致行動上的遲緩,從而阻礙了正面的優秀紀錄片作品創作能力的發揮。

  曹曦晴:每年春節一過,湖北廣播電視台就會推出《與打工者同行》這一大型採訪活動,派出年輕的記者一起外出,與農民工同行、同吃、同住,陪農民工找工作,親身體驗他們旅途的艱辛、求職的困難、在異鄉工作和生活的現狀。這也成了鍛煉記者綜合素質、培養“腳板記者”的優良傳統和有效途徑。雖然這是記者普普通通的採訪工作,但在我看來,這卻是團結人民的實踐,而這種實踐我們還會更加深入並拓展廣度,媒體人傳達的這種積極信號正是與人民打成一片的顯示呈現。在於人民群眾打交道的交往過程中,我們能夠更好地把黨的精神潛移默化地傳達給群眾,從而在朋友般的交流中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

  主持人:總書記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這要求我們必須結合自身媒體實際,把腳步向基層扎得更實、更深。唯有如此,我們的本領才會真正大起來。

  張建寧: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引導人民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他們的自覺行動,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明確了“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是我們新聞工作者,尤其是紀錄片工作者的行動方向,澄清了過去在思想上的一些模糊認識,清晰地意識到我們手中的筆、肩上的攝像機對准的應該是廣大人民,為他們鼓勁,為他們謳歌。我們在學習中提高了認識,在實際工作中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策劃了一批弘揚主旋律的紀錄片項目,結合今年建黨95周年、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等時間節點,力爭推出多部精品力作,為“團結人民、鼓舞士氣”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曹曦晴: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走轉改”絕不是一次華麗的演出或者特別的作秀,它應該如同空氣一般時刻陪伴著我們的呼吸。在路上、在基層、在現場,除了記錄那些動人心弦的感性火花,還要用頭腦去審視我們身處的大時代,用專業的素養去觀察、去剖析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真正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和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