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6年2月下

古詩詞今用的價值

劉榮慶
2016年03月04日15:32 |
小字號

來源:西部學刊2016年2月下

摘要:本文回望《西安晚報》“尋找古詩詞中西安旅游之美”專欄,檢索價值——以古詩詞今用挈綱攜領,高揚民族文化自豪感﹔凸顯了皇冠明珠——西安歷史地理最光彩奪目的所在﹔做了一次精萃詩歌的雅俗共賞的普及性社會教育﹔豐富名勝內涵,提升西安旅游文化層次。版面缺陷明顯,如虎頭蛇尾、時斷時續、隨心所欲,辦得上氣不接下氣﹔已刊文章質量參差不齊﹔以追星為己任的娛樂記者,無法勝任。該專欄並不強調新聞性,而富有濃郁文藝副刊色彩。建議繼續開辦下去,約請隨行學者要嚴格挑選。

關鍵詞:專欄﹔古詩詞﹔價值﹔時斷時續﹔參差不齊

《西安晚報》“尋找古詩詞中西安旅游之美”專欄開設8個月,回頭望時,我想從古詩詞今用的價值這個編輯策劃的始發點,發表一點兒意見。

策劃是預案,回頭望重結果。當然,“回頭望”在行文時也可以向前看,如唐代宜州華原(今陝西耀縣)人令狐楚《少年行》之三雲:“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咸陽。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詩人在凜冽的秋風中,騎馬出京城,流露了馳騁河湟疆場、不擬回頭而一往無前為國效力的豪情壯志。今天各位聚集一堂,回望“尋找古詩詞中西安旅游之美”的專欄文章,視角各不相同。我從審讀與欣賞出發,著墨於古詩詞今用之價值,不由發出一種老報人自証預期的感慨。

什麼叫自証預期?我在《新聞民俗學》一書論述民俗個性與精華報道原則時指出:“自証預期指,社會個體有一種對將要發生的事態、發展趨勢的信念,對某個目標有一種預期,然后,將這個形成的心理期待視為真實的行動方向,創造條件,排除障礙,積極努力,最終以自我行動使信念實現,使預期轉化為事實。”[1]

《西安晚報》參與“尋找古詩詞中西安旅游之美”專欄的採編人員,雖非社會個體,但知覺方式與行為方式卻屬於新聞傳播策劃的自証預期范疇。

前不久結束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發出倡議:“促進網絡文化交流。鼓勵以數字化形式保護、傳承、弘揚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加強網絡空間文化交流,促進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繁榮發展,將網絡空間建設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

我們回望的似乎仍是傳統紙媒的一個專欄,但《西安晚報》策劃書上分明寫著“採用線上宣傳+線下活動+全媒體配合+旅游主管部門支持”的模式。紙媒靠攏網絡化、智慧化,走傳統和現代、人文和科技融合發展之路,新聞傳播的實際成果,可能大大超越策劃初始的自証預期。

古詩詞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民間文化的精華,最能體現一個民族風俗文化的個性與文化靈魂。它是歷史文化的累積、傳承、‘民族化石’,又是生生不息的民俗文化活體。保護本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民族的精神與靈魂。因此,媒體將報道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置於舉足輕重的位置”。[1]266

我由《西安晚報》專欄“回頭望”來檢索古詩詞今用的價值:

其一,從三千年前周灃鎬、秦咸陽、漢唐長安以降,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等,詠歌西安的璀璨篇章,縱橫比較,堪稱中國所有都城之最而無愧。“尋找古詩詞中西安旅游之美”專欄從策劃到實施的全過程,處處都圍繞著開掘、“保護民族的精神與靈魂”。中華民族性格的傳承,源自五千年文明史,靠考古發掘與“書同文”撰寫的25史互証,也靠詩書畫與民間口頭文學、習俗慣制裡的優秀文化傳統。以古詩詞今用挈綱攜領,猶如牽住了民族文化的牛鼻子,高揚民族文化自豪感。因為,經數千年大浪淘沙,古詩詞“蘊涵著中華民族特有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新聞傳播策劃總得有宏觀的旗幟,既避免雞零狗碎媚俗,也避免“娛樂至死”論那種拜倒在金錢的“光芒”與明星的“石榴裙”下的丑態畢露。

其二,縱向看《灃水旁關睢故事千古傳》涉及周灃鎬,《千年道家聖地》涉及道教祖庭,《退休職工詩贊漢長安》涉及西漢都城,《在大明宮遺址上拾撿遍地的故事與詩詞》《在大唐西市總有一樣讓你沉醉》《沿這條線來次穿越唐詩之旅》等涉及盛唐都城。新聞傳播策劃的本質是創新,運用優選法開道,響鼓重敲,揚己之長。我以為,“尋找古詩詞中西安旅游之美”專欄凸顯了皇冠明珠——西安歷史地理最光彩奪目的所在。這樣一種富個性的策劃與實施,既避免人雲亦雲,吃別人嚼過的饃,也能使紙媒運用陌生化版面語言獲得良好傳播效果。

其三,古詩詞集中了民族民俗的個性與精華。“尋找古詩詞中西安旅游之美”專欄活生生地做了一次精萃詩歌的雅俗共賞的普及性社會教育。大雁塔、芙蓉園、曲江、大唐西市、碑林、青龍寺等地的廣場雕塑、燈飾柱都雕刻了書寫了情景交融的唐詩,那是一種靜態氛圍。《西安晚報》記者將考古學者、古詩詞研究學者、本地市民邀集到一塊兒,通過實地對“雁塔題名”“曲江流飲”“胡姬酒肆”“灞水送別”“咸陽古渡”“草堂煙霧”等典故解讀,網上互動,形成一種動態誘導。靜態氛圍憑受眾自覺閱讀,而“尋找古詩詞中西安旅游之美”專欄採用主動啟發,發揮了報人實施策劃的主觀能動精神,既避免“灌輸教育”的刻板面目,又避免了受眾在信息接受環節的逆反心態。

其四,由詩覓景,借景說詩,豐富各名勝地的歷史內涵,提升西安旅游業的文化層次。透過王維手植銀杏樹介紹藍田縣“輞川別墅”景點﹔透過李白走玉真公主門子所謂“終南捷徑”得以“買君顧”故事揭示終南隱修的本質﹔透過白居易、陳鴻、王質夫同游仙游寺介紹《長恨歌》《長恨傳》創作的緣由與背景﹔透過蘇軾與僧人覺岸“佛堂吃魚”巧對楹聯介紹周至黑河仙游寺景點﹔透過詮釋程灝的詩介紹戶縣草堂詩及其“鎮寺之寶”等等,令死景物復活有趣,避免“白天看廟晚上睡覺”旅游的尷尬。

“回頭望”時,我讀到了《西安晚報》策劃書一段話:“作為絲綢之路起點,世界歷史上最大最繁榮的國際大都市,歷史上的西安東西方思想文化交融匯集,無數偉大詩人、文學家、政治家、旅行家在這裡留下了浩瀚無垠的璀璨詩篇,成為這座千年古城最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古詩詞不僅打破了時空界限,讓游客與古人產生感情共鳴,還以獨特的方式影響著(當今)城市。”這裡,浩瀚無垠比喻大海或天空廣闊得無邊無際,詩詞的質量“璀璨”了,數量可以繁多,面積怎麼計算?而詩詞“浩瀚無垠”指什麼?弄不明白。作為省報刊審讀員的責任擔當,在媒介批評叫好聲中,我也想在肯定的同時,指出“尋找古詩詞中西安旅游之美”專欄在執行策劃過程中某些版面上的不足。

“尋找古詩詞中西安旅游之美”專欄開設8個月,截止12月15日,共刊發了19篇稿件,其中4月份11篇,5月份2篇,6、7兩個月0篇,8月份1篇,9、10兩個月0篇,11月3篇,12月2篇。可以用虎頭蛇尾、時斷時續、隨心所欲十二個字來評價。開欄首個月佔50%以上,其中有4個月一篇也沒有佔50%。9月15日,中共陝西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梁桂批示:“這個專欄辦得鮮活,接地氣,有深度,把傳統文化和地方宣傳有機結合起來,對弘揚文化、推介旅游、樹立形象起到了積極作用。”希望西安市委宣傳部、《西安晚報》認真總結經驗,繼續推陳出新,努力把這個欄目辦得更好。給人的印象是,因這個批示,“尋找古詩詞中西安旅游之美”專欄又堅持了兩個月。作為報人,人不親行親。含金量這麼高的專欄,為什麼辦得上氣不接下氣呢?陝西人有句俗語,要能認得“秤”。讀策劃方案時,我感到採編人員底氣很足,辦的過程中似乎泄氣了。新聞編輯學上為專欄下定義說,報刊上由若干具有共同性的稿件所組成的自成格局的局部版面。一般是連續刊載的專欄才設欄目,且四周圍框或勾線。[2]

我思忖,對《西安晚報》“尋找古詩詞中西安旅游之美”專欄本應給以高度評價,但它的版面缺陷很明顯。可不可以彌補?建議這個專欄繼續開下去,把已發現的版面缺陷淹沒掉,克服掉,再辦八個月一年或更長時間,連續刊發一兩百期。我看有這個必要與可能。舉例說,西安的旅游資源龍頭在臨潼,可“尋找古詩詞中西安旅游之美”2015年的專欄沒有發臨潼一篇文章,秦始皇陵園與秦兵馬俑、漢鴻門宴、驪山華清宮缺乏古詩詞的故事麼?發掘一下,光臨潼就可以採集七八十篇乃至成百篇稿件。西安附近漢唐帝王陵墓專欄也沒發什麼稿件,可將歷史人物事跡與古詩詞交相輝映,那稿源堪稱洋洋大觀。現發專欄稿,雖浮光掠影涉及仙游寺、草堂詩、青龍寺的某些詩篇,但缺少開掘與解讀。須知,印度為佛教導源地,古長安為佛教第二策源地。佛教在中國流行之八宗,除天台宗(也稱法華宗)、禪宗(亦曰佛心宗)形成於江南外,華嚴宗、律宗、淨土宗、法相宗、三論宗、密宗等六宗之祖庭俱在長安。道教主要經典《道德經》、老子講經之周至樓觀台,李唐皇家道場驪山老君殿,金、元全真道祖庭戶縣祖庵,均在長安。長安清真七寺與回回十三坊——凝聚了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結晶。碑文第二室的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研究盛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史和基督教東傳史的一塊世界名碑。長安歌詠寺觀庵堂的宗教詩詞,可謂車載斗量。假如“尋找古詩詞中西安旅游之美”專欄繼續開辦,明年這個時候再回頭望,那將是另一副風採,另一番樣態,另一個面貌。

“尋找古詩詞中西安旅游之美”專欄要選拔學者型的記者編輯辦,在全國傳媒界形成影響力,辦成名專欄。這個專欄不是強調事實時效性、新聞性的,而富有濃郁文藝副刊色彩,以歷史厚重感、古詩詞背景裡的故事性與民俗趣味見長。由已刊發的專欄文章看,質量參差不齊。如8月21日《詩意七夕讀唐詩送玫瑰祝福天下有情人》,寫得浮躁而偏重當代的所謂“潮”,充溢浪漫之娛樂性,有悖本專欄的主格調。報道除導語“昨日是‘七夕’,這一天相傳牛郎在天上會織女。而在人間,這一天也成了全城熱戀的日子,西安共有2186對新人選擇在‘七夕’喜結連理”外,消息對“七夕”及“拜織女、投壺射藝、穿針乞巧”等習俗並未解釋。什麼是“全城熱戀的日子”?“西安共有2186對新人選擇在‘七夕’喜結連理”,就是“全城熱戀”了麼?新聞可以白描事態,但不可以故弄玄虛。須知,漢武帝開鑿昆明池時池兩岸的石父石婆像至今猶存於世,天上的“牛郎居河西、織女居河東,在地上牛郎居河東、織女居河西”仍是西安斗門的景觀。白居易《長恨歌》裡也寫“七夕”:“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請打開《全唐詩》,唐代詩人寫“七夕”的有何其多?杜甫《牽牛織女》、李商隱《七夕偶題》、王建《七夕曲》及柳宗元《乞巧文》等,都以“七夕”為題材。我們的記者既然採寫“尋找古詩詞中西安旅游之美”的稿件,首要條件是讀描繪西安的古詩詞,讀懂描繪西安的古詩詞,而不是一知半解拿兩句唐詩宋詞裝點門面、糊弄讀者。恕我直言,長期以追星為己任的娛樂記者,無法勝任“尋找古詩詞中西安旅游之美”欄目。

同時,專欄記者約請隨行學者要嚴格挑選。學者有備而往,他說的話,記者不能“有聞必錄”、編輯不能“來稿必登”。“尋找古詩詞中西安旅游之美”的稿件在文義上要准確,遣詞造句要講究、要推敲。例如,4月19日《灃水旁關睢故事千古傳》說,《詩經•關雎》“這首詩發生地就在當時的豐邑,講的就是周文王追求一名偶遇村婦的故事,可惜很少有人知道這段典故”。這個話,可不能隨意下斷語。《詩經•周南》開篇四句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司馬遷於《史記•外戚世家》雲:“《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又《漢書•匡衡傳》匡衡疏雲:“匹配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論《詩》,皆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說得特別鄭重嚴肅。周文王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有婚戀。朱子《詩集傳》序雲:“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裡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鄭樵《通志•樂略•正聲序論》曰:“《詩》在於聲,不在於義,猶今都邑有新聲,巷陌競歌之,豈為其辭義之美哉?直為其聲新耳。”男子對女子表達愛意,意重情深。孔子在《論語.八佾》裡評價“《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在《論語•泰伯》又評:“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亂者,非淫亂,指古樂結束之奏,聲情並茂也。那麼,《關雎》發生地是否在當時的豐邑?《史記•周本紀》:“﹝西伯﹞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徏都豐。”《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於崇,作邑於豐。”“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周文王滅亡崇國后修了豐京,《史記•周本紀》稱,周文王死於遷都豐京的次年。周武王稱王后修了鎬京。據此,“豐京當作於公元前1136年……武王繼文王稱王在1133年,鎬京當亦作於是年”。[3]63由豐、鎬建筑史說,周文王在豐邑即敵對的崇國轄地追求一名偶遇村婦的事不可能發生,且周武王又是周文王十五歲時與太姒生的次子,周文王與太姒“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婚戀故事,發生得當比建豐邑早十多年時間。而“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河”,是專指黃河的。比如,《左傳•僖公四年》“東至於海,西至於河”的“河”字即專指黃河。陝西省合陽縣黃河灘之洽川,存在發生“關雎”的地貌特征、豐富口傳史與文學史資料,以及歷代學者考據結論。至少可以說,《詩經•關雎》“這首詩發生地就在當時的豐邑”之論,目前缺少文獻支持。

參考文獻:

[1]劉榮慶.新聞民俗學[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

[2]甘惜分.新聞學大辭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武伯綸.西安歷史述略[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

(作者系資深新聞人,陝西省傳播學會專家)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