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微信朋友圈裡的王國慶
每年全國兩會剛開始的新聞焦點都是在政協新聞發言人身上,今年依然是,媒體老朋友王國慶的亮相贏得了輿論掌聲。王國慶謙虛地給自己打了60分,這個分數本身就打得很有“媒介素養”,如果打高了,會被批評太自大,如果打低了,會顯得自己很不稱職。
王國慶以前是國新辦副主任,參加過很多場新聞發布會,見過無數大場面,也是中國新聞發言人的教父級人物——不過我猜這一次他可能比以往更有壓力,因為這幾年他一直奔走各地對新聞發言人進行培訓,致力於提高各級領導的媒介素養——他培訓過的學員這一次肯定都在盯著老師在台上的表現。北京一個曾經聽過王國慶講課的官員跟我說:國慶不是紙上談兵,無論是坦誠對待記者,還是直面敏感問題,他課上跟我們講的他都做到了,這是最好的培訓教材,教官員怎麼改變不願講、不敢講、不會講的尷尬。
說說我朋友圈裡的王國慶。今年發布會后他公布了個人的手機號,還告訴了大家自己的微信號。可能會有人覺得這是作秀,肯定加不了他的微信——一個部級官員怎麼會讓人隨意瀏覽他的私人微信圈。還真不是作秀,不僅我,我知道很多媒體朋友都是他的微信好友,並常一起在他的微信下點贊、調侃和交流。
說起來加國慶微信的經歷挺有意思,我寫過一篇評論批評當下新聞發言人制度存在的問題,談到新聞發言人越來越不敢說,一些地方甚至把“有事找新聞發言人”當成踢皮球的借口,把發言人當成了採訪門檻。在一次新聞發言人的年終聚會上,王國慶看到我也在,就拉我聊起了這個話題,感謝我提出了那些問題,他也很有共鳴。我們當時聊到了“容忍新聞發言人說錯話”的話題,領導要寬容,敢於當發言人的后台,輿論也要寬容,不要盯著一兩句可能不妥當的話群毆。后來就加了微信,經常交流。
有一次我在微信公號寫了一篇評論,批評某地政府部門在突發事件后的滯后失語,新聞發布會洋相百出,缺乏基本的媒體素養——據說當地有關部門負責人看到我這篇評論后很不滿。國慶不僅手動點贊,還跟我談了自己對這種現象的批評。
王國慶在行政領導位置上時,對地方政府政務不透明的批評也是直言不諱的,比如媒體經常提及的,2007年談及鬆花江水污染事件中瞞報情況時,他表示“從媒體、從社會輿論的角度來分析,善意的謊言對政府形象損害是非常大的”。
此次發布會上王國慶對霧霾問題提問的坦誠回答,贏得了不少掌聲。他說鐵腕治污既要有火燒眉毛的緊迫感,更要有“積跬步,至千裡”的理性和耐心。因為污染不是一天形成的,治理也不可能一下子見成效。
他在發布會上是這麼說的,在朋友圈中也一直持這樣的觀點。前段時間他的微信轉發了一篇文章,題目叫《洛杉磯霧霾治理啟示錄:美國花了50年,中國要花多少年?》他轉發時加了一句:中國要花多少年?在轉發新華社稿件《沈陽遇6級霧霾環保局官網癱瘓》這條新聞時,他的評論是:可悲啊,以前也許不知道。他常去各地出差,每到一地,常會評論當地的空氣狀態,有時是“一夜北風吹藍京城”,有時是“可悲的華北大地——停站邯鄲”,有時是“朦朦朧朧的鄭州”。
王國慶是一名新聞老兵,有近40年的從業經歷,是記而優則仕的代表。中國改革的一個進步是,優秀官員的來源中,有一批富有新聞從業經驗的人才。肖培從媒體到中央紀委,給中央紀委的新媒體矩陣、新聞發布、媒介素養打下極好的基礎后,升至監察部副部長。張本才從媒體到最高檢辦公廳當新聞發言人,現任上海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我身邊很多媒體朋友都去了政府宣傳系統,這對於整體提升政府與媒體的溝通有很大幫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