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電視劇不能等同於歷史 "女醫"和"明妃"從未見過面

2016年03月05日06:28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追熱劇漲知識 “女醫”和“明妃”從未見過面

  《班淑傳奇》劇照

  《寂寞空庭春欲晚》劇照

  《解憂公主》劇照

  近日,《女醫·明妃傳》裡允賢的故事跟歷史上名醫談允賢的故事差距甚大的話題引起網友熱議。其實,跟《女醫·明妃傳》類似的是,《寂寞空庭春欲晚》、《解憂公主》、《班淑傳奇》等不少古裝劇的主角都以歷史上的人物為原型經過一番藝術加工,隻不過藝術加工的過程包含了主創的大量想象,引來爭議。但要注意的是,電視劇不能等同於歷史,觀眾在看劇之余要把二者區分開來。

  班淑允賢琳琅解憂……

  他們都有歷史原型

  最近熒屏熱播劇中古裝劇的分量並不少,《女醫·明妃傳》、《寂寞空庭春欲晚》、《解憂公主》、《班淑傳奇》等讓觀眾聚焦了不同朝代、不同主題的人物故事,他們或勵志向上、或虐心愛戀、或教書育人,賺足觀眾眼球。在熱議劇中人物故事的同時,不少觀眾也在探究,歷史上真的有劇中這些叱咤風雲的人物嗎?據悉,大多數劇中主角都是有歷史原型的。

  “允賢”原型是明代女名醫談允賢

  近日,《女醫·明妃傳》裡允賢的故事讓觀眾矚目。事實上,譚允賢原型是明代女名醫談允賢。

  談允賢是我國古代4位女名醫之一,出生於醫學世家,祖父是當地的名醫,祖母對醫藥也十分精通。談允賢自小聰慧,在祖母的教導下學會精湛的醫術,談允賢嫁楊姓男子為妻,婚后不久患上氣血失調,就自我診治、試藥,后來生了三女一子。祖母去世后,談允賢才真正在外行醫。一些女性患者,患了婦科或外科疾病,不願讓男醫生診視,就紛紛來找她醫治。而談允賢的醫術相當精湛,每每獲得奇效。

  談允賢50歲時根據祖母傳授的醫理和自己的臨証所得,寫成了《女醫雜言》一書。《女醫雜言》共收載病案31例,是中醫史上較早成書的個人醫案之一。

  “衛琳琅”原型是康熙的良妃

  《寂寞空庭春欲晚》中衛琳琅的人物原型則是康熙的良妃,清《皇朝文獻通考》記載:“良妃衛氏,內管領阿布鼐女,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封良嬪,后晉封良妃。”

  良妃的父親官職為內管領,其職務為辛者庫管理者,相當於皇家后勤部門。她系經內務府上三旗選秀進宮,“美艷冠一宮,寵幸無比,”這些后宮女子的說法雖然只是傳說,但起碼反映出衛氏的確是位美麗出眾的女子。歷史上康熙皇帝對良妃也是很有情義。良妃生前一直有晉升,康熙朝前中期的后妃中,生前獲得妃位的后妃僅僅五人,其中良妃就佔一席位。而且她去世后康熙親自奠酒紀念。

  “班淑”原型是東漢女史學家班昭

  《班淑傳奇》裡班淑這個角色的原型則是班昭。班昭是東漢女史學家、文學家,是史學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歲時嫁於同郡曹世叔為妻,故后世亦稱“曹大家”。班昭博學高才,其兄班固著《漢書》,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東觀臧書閣,續寫《漢書》。其后,漢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宮,並讓皇后和貴人們視為老師,號“大家”,這也就是歷史上“女傅”的由來。鄧太后臨朝后,班昭也曾參與政事,她為政勤奮,鄧太后非常滿意,破格加封班昭之子曹成為關內侯,官至齊國的國相,因此,班昭也堪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名女政治家。

  解憂公主原型為漢朝和親公主

  《解憂公主》的故事同樣來自漢朝,人物原型為漢武帝時期漢朝派往西域烏孫國和親的解憂公主。

  根據漢代史學家班固《漢書》的記載,解憂公主是第三代楚王劉戊的孫女,她在出使烏孫和親的細君公主去世后,為了維護漢朝和烏孫的和親聯盟,奉命出嫁到西域的烏孫國,嫁給軍須靡為妻。軍須靡臨死前,把國事托付給堂弟翁歸靡。翁歸靡繼位后,號稱肥王,仍與劉解憂通婚,生有三子二女。翁歸靡死后,軍須靡與胡人妻子所生之子泥靡當上烏孫王,解憂公主依照烏孫的習俗,無可奈何地再嫁給泥靡,並為他還生了一個兒子叫鴟靡。

  解憂公主在烏孫生活了半個世紀,為加強、鞏固漢室與烏孫的關系作出了貢獻。年逾七十之時,解憂公主上書給漢朝皇帝陳述思鄉之苦,漢宣帝為之動容,於是派人把她接回長安。

  劇中故事跟史書記載有出入

  不能簡單把角色等同於歷史人物

  雖然這些古裝劇的人物角色設定源於歷史,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不少細節都是經過加工和改編的,並不能簡單地把劇中角色等同於歷史人物。

  比如在《班淑傳奇》裡,班淑這個角色一會兒是小燕子調皮范兒,一會兒是麻辣女教師范兒,一會兒又是苦情女主角范兒,一會兒又是痴情瑪麗蘇范兒,雖然在電視劇裡看著新鮮,但歷史上的班昭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過得這般“麻辣”。

  《解憂公主》講述張歆藝飾演的解憂公主在烏孫和翁歸靡之間的真摯愛情,但歷史上她曾嫁三任丈夫,皆為烏孫王。

  《寂寞空庭春欲晚》中康熙和琳琅的虐戀看得觀眾不勝唏噓,但歷史上等級制度森嚴的清朝后宮中,良妃成為后妃應該是根據正常的途徑,不可能像電視劇裡那麼浪漫。

  在受到熱議的《女醫·明妃傳》裡,女醫允賢的家庭背景基本參考了原型,不過少時遭遇家族滅門、被迫改姓“杭”則是戲劇化的加工。而且,她最終嫁給了朱祁鈺獲封“明妃”的這段經歷,也與歷史上的談允賢無關。

  資料顯示,女醫談允賢和朱祁鎮、朱祁鈺根本不是一代人,“明妃”的原型是朱祁鈺的第二任皇后杭氏,短短幾年就由民女晉升為當朝皇后,兒子還當上了太子,可惜沒幾年便香銷玉殞。而朱祁鎮復位后專門下詔廢了杭氏皇后謚號。歷史上杭皇后死於1456年,而歷史上1461年女醫談允賢才剛剛出生。

  編劇腦洞開太大?

  回應:創作原則“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在電視劇創作中,歷史人物的故事經由編劇創作后會增添不少藝術元素,人物和事件比史書上的寥寥幾筆要豐富得多,但未必經得起喜歡考究的觀眾細細推敲。在觀眾看來,過多的改動或會誤導對歷史不夠了解的年輕觀眾。

  康熙和琳琅之間的愛情故事被網友認為“編劇腦洞開得太大”,“唉,康熙被電視劇演繹成沉浸兒女情長的痴情男子,琳琅在劇裡也‘作’得很。”

  有不少創作者承認自己的作品只是偶像劇。於正就透露,雖然自己想把《班淑傳奇》拍成正劇,但不可能像《雍正王朝》一般,隻能在“正劇與偶像劇”相結合的路線裡,更加注重史實考據。劉愷威則希望觀眾把《寂寞空庭春欲晚》看作一部“康熙的愛情故事”。對此,有觀眾也認為,用歷史來衡量偶像劇“有些苛刻”。

  還有的主創認為,古裝劇創作或可參考金庸先生“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理念。

  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女醫·明妃傳》的編劇張巍就表示,作品裡大的歷史事件基本按照歷史來描寫,“我開始寫古裝的時候受金庸先生‘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影響很大。比如在金庸小說《鹿鼎記》中建寧公主本來是康熙的姑姑被寫成了康熙的妹妹,並嫁給了一個虛構人物韋小寶,比如《碧血劍》裡面袁崇煥有個兒子袁承志,他和崇禎皇帝的女兒談戀愛,這是基於歷史基礎的一個非常美好的藝術創作”。她認為,自己的創作堅持“三觀很正”,“女主角很獨立、不宮斗,一直在靠著自己的奮斗,在愛情中也有自我認識,這樣的女性在古裝劇中是不多見的。希望網友用藝術的眼光來看待電視這樣的藝術創作品。”(記者 莫斯其格)

  娛評

  追劇之余,

  請讀史書解惑

  莫斯其格

  在熒屏上,古裝劇一向是收視熱點,同時也是觀眾吐槽的熱點所在,劇中的人物是不是說了與身份、年代不符的台詞,他們的穿著和使用的道具有沒有穿越感,都被觀眾火眼金睛地盯著。到如今,觀眾考究的已不僅僅是台詞、道具這些細節,而是討論劇中人在歷史上是否真實可考、他們的故事到底增加了多少現代人臆想的成分?這樣的刨根問底算是一件好事,起碼証明電視劇激發了觀眾對歷史和歷史人物的興趣,通過這樣的討論,起碼不會鬧出看完《還珠格格》就以為皇阿瑪一直忘不了“大明湖畔的夏雨荷”的笑話。

  但要強調的是,關於古裝劇中有名有姓歷史人物的問題,答案都必須靠史書解惑——從史書中得到對歷史人物的正確評價,而不是簡單地把戲劇人物跟歷史人物畫上等號,更不能認為古裝劇描繪的就是歷史。

  如今跟觀眾見面的古裝劇中,有比較嚴謹的正劇,也有故事偏向戲說的古裝言情劇,但即使是在古裝正劇裡,也不是所有的細節都跟史書完全吻合。何況,現在大部分電視劇都是根據小說改編的,但小說本身也未必符合歷史!那麼,觀眾還是得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把電視劇當作一個普通故事而不是史實來看待。

  與此同時,對電視劇創作者來說,如果真想把歷史跟藝術相融合,首先要尊重歷史本身,在此基礎上本著負責任的態度進行適度的藝術加工,觀眾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戲說幅度太大、腦洞大開的話,為什麼不能給人物重新虛擬一個名字?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