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2歲女孩發"炸彈"表情被查 "表情包"要慎用?

美國一名12歲女孩在社交媒體上使用“手槍”、“小刀”和“炸彈”等表情符號,被解讀為意圖威脅學校,可能面臨刑事指控。這樁案件給美國法院判案帶來新的難題:在判斷是否存在威脅時,如何看待含有暴力信息的表情包?
若刑事起訴不合理
溫俊華:就本案來說,我認為若單憑幾個小刀和手槍的表情起訴有些牽強。雖然小女孩發出了威脅,但威脅背后的動機,執行意願還有能力呢?針對一名12歲的孩子,這些因素在調查時應該比較容易弄清楚。
而且,因為孩子隻有12歲,調查、溝通、解決問題應該嘗試在學校層面完成。直接把小孩推到法庭,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比較負面的影響,說不定還會增加仇恨。
王希怡:涉案女孩去年年底已經在未成年人法庭出席聽証會。聽証會未向公眾開放,我判斷應該不會對這位女孩提出刑事起訴。警方當初根據信息追查來源,估計也沒想到揪出來的是一個小女生,但是既然揪出來了,也隻好按規定走司法程序舉行聽証會,決定是否提出刑事起訴。
黃茜:12歲的女孩是否有實施暴力的意圖,單單從emoji表情判斷,顯然是片面的。發一枚炸彈的emoji表情,是否就意味著發送者要實施恐怖行動?我覺得,大多數情況下,不要過於認真,甚至“過分解讀”。
執法當局草木皆兵
王希怡:鬧出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與美國的“特殊國情”有關:美國的校園槍擊案太多,無論是政府、學校還是普通民眾,都有點成為驚弓之鳥的態勢。
溫俊華:因為美國本土的襲擊案件,包括校園槍擊事件呈上升趨勢,不排除學校和警方特別重視此類襲擊威脅案件,這也是預防恐怖襲擊上的一種“先發制人”。
黃茜:美國是否對潛在的暴力威脅存在“草木皆兵”的心態?如果是,那麼女孩很可能成為對暴力威脅過分恐懼的大氛圍的犧牲品。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存在校園霸凌的背景。被控的女孩既有可能是校園暴力的實施者、即威脅他人者,也有可能是潛在的受害者、只是使用強勢的表情符號來宣布“我不是好惹的”。
王希怡:表情符號作為對傳統文字的補充,一方面能夠克服一些語言障礙,為更多人所讀懂﹔另一方面也能展現更豐富的感情色彩和言外之意,所以無論大人小孩都愛用。去年當選牛津年度詞匯的就是一個“喜極而泣”的表情符號,足見其影響力和流行程度。
黃茜:emoji即“表情符號”實在是太流行了,尤其在西方社交媒體和即時通信工具上。就我親眼所見,熱門社交網站上,很多帖子可以隻發照片和emoji表情,就表達了發帖人的意思,甚至不需要文字﹔朋友之間的通訊,常常可以用emoji符號表現一些不可言傳、但是“你懂的”心情。
表情符號“雙刃劍”
溫俊華:回到中國,表情包也特別火,暫時沒有聽說有人因使用表情包惹上官司的,但濫用還是會惹上麻煩的,早前好像就有一位明星濫用表情包被批評了。另外,我們很多表情包都是基於明星或普通人的肖像改造的,這會否涉及侵權問題?如果表情包的使用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或造成了不那麼好的效果,對自己造成了困擾,可否採取法律行動呢?
王希怡:值得提醒的是,對同一個表情符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比如牛津年度詞匯那個“喜極而泣”的表情,很多中國網友則理解為“哭笑不得”。簡單說,表情包也是“雙刃劍”,有時能促進溝通效果,有時卻會造成誤解,甚至惹出大麻煩。
黃茜:其實已經有專家指出,不僅emoji表情包,包括語言本身就是多義的。也就是說,在不同的語境中,在不同的談話對象中,語言和emoji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義。就像我們中文網聊的“呵呵”,可以表示禮貌回應,可以表示“無語”,也可以表示嘲諷。英文聊天中,很多人認為‘interesting’(意為“很有趣”)其實表達的是“真無聊”。僅憑一個詞來判斷意思,或者根據一個符號判斷是相當危險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