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88年奧斯卡佳片多來自小說 但小說不是電影天然IP

2016年03月07日07:3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88年,小說為奧斯卡貢獻了多少最佳影片

  圖片來自“99讀書人”

  時至今日,大概沒有人會否認電影是一門藝術。這得感謝意大利詩人、電影先驅者裡喬托·卡努杜,是他於1911年發表的一篇著名論著,在電影史上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藝術。

  還有一門藝術,不需要名人名言的正名就擁有毋庸置疑的地位,那就是文學。有了人類文明史,就有了文學。來自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學作品《吉爾伽美史詩》,出現於公元前2000年。

  雖然老資格擺在那裡,但這並不妨礙文學與新朋友愉快地玩耍——比如,由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8部獲得提名的最佳影片中,有《大空頭》《火星救援》《荒野獵人》《房間》《布魯克林》5部來自小說改編。那麼,在88年的奧斯卡影史上,究竟有多少部最佳影片來自原著小說?

  影史經典的最佳影片,幾乎都來自小說

  根據公開資料,從1929年第一屆至今,獲獎的88部最佳影片中,有明確記錄改編自小說的有38部﹔其余還有改編自歌劇、話劇、新聞﹔有的索性把作家本人故事也搬上了銀幕,比如第10屆最佳影片《左拉傳》和第71屆最佳影片《莎翁情史》。

  所以,文學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貢獻率約在半數。尤其是小說,作為以講故事為核心的體裁,與電影的相遇可謂一拍即合。

  先說些近的,《為奴十二年》(第86屆)、《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第81屆)、《老無所依》(第80屆)、《百萬美元寶貝》(第77屆)……再說些遠的,《西線無戰事》(第3屆)、《青山翠谷》(第14屆)、當代奸雄(第22屆)……

  在最佳影片中,那些動輒被列入“不得不看”“影史經典”“影人教科書”影單的,幾乎都來源於小說:《亂世佳人》(第12屆)、《教父1、2》(第45屆、47屆)、《沉默的羔羊》(第64屆)、《辛德勒名單》(第66屆)、《阿甘正傳》(第67屆)、《美麗心靈》(第74屆)……

  還有一些中國觀眾不那麼熟悉的,《壯志千秋》(第4屆)、《失去的周末》(第18屆)、《亂世忠魂》(第26屆)、《桂河大橋》(第30屆)、《炎熱的夜晚》(第40屆)……也竟然都有一部小說隱藏在身后。

  總之,尋找小說與奧斯卡最佳影片之間的聯系,由驚喜逐漸變成一件瑣碎的事情。最密集時,從第40屆到第45屆,連續6年的最佳影片都來自小說。將近50%的概率,讓人不得不懷疑這些電影編劇們,每天不是在看小說就是在享受生活,因為藝術來源生活,而對他們來說,似乎還來源於小說。

  小說成就了電影,還是電影成就了小說

  在這些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原著小說中,一些大文豪的作品早已在數百年前就載入史冊,同名電影不過添了一個注腳。

  比如,偉大到不用加頭銜的莎士比亞(1564~1616),其四大悲劇之一的《哈姆雷特》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在近400年后獲得第21屆最佳影片﹔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奠基人亨利·菲爾丁(1707~1754),其最成熟的代表作《湯姆·瓊斯》,在近300年后改編為同名電影,摘得第36屆最佳影片﹔以一句“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成為“小說好開頭”代表人物的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1812~1870),其1838年出版的小說《霧都孤兒》,在130多年后拍成電影,成為第41屆最佳影片得主。

  隨著電影市場的日益豐滿,更多電影把目光瞄向了本身擁有龐大讀者群的時下暢銷書,兩者相得益彰。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兼語言學家J.R.R.托爾金(1892~1973)在寫作《指環王》的時候,大概沒有想到筆下這個脫離真實歷史,甚至擁有自己語言體系的世界,能在大銀幕上成為現實。50年后,彼得·杰克遜,一個從小熱愛魔幻的孩子在長大后執導了《指環王》同名電影,獲得了2004年第76屆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在內的11個獎項,成為奧斯卡史上獲獎最多的影片。

  英國女作家達夫妮·杜穆裡埃(1907~1990)在1938年問世的小說《呂蓓卡》,至今已被譯成20多種文字,再版40多次。杜穆裡埃受哥特派小說影響,善於設置懸念、渲染神秘氣氛。這與驚悚片大師希區柯克的口味不謀而合,由此誕生了1941年第1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蝴蝶夢》。希區柯克懂杜穆裡埃,不僅劇本忠實原著小說,為了保持原著小說中的黑暗氣氛,他還堅持把《蝴蝶夢》拍成了黑白片。

  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1900~1949)的小說《飄》,自1936年出版后被翻譯成29種文字,暢銷3000萬冊。由此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獲得了1940年第12屆奧斯卡獎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8項大獎。電影還讓書中人物有了經典的代言人,比如,永遠的郝思嘉——費雯·麗。

  電影藝術日臻成熟,輕鬆愉悅又長知識,看電影的人逐漸比認真看書的人多。尤其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有些膾炙人口的最佳影片讓人看完電影,還想回頭去看看原著小說的模樣。

  《音樂之聲》(第38屆)改編自瑪利亞·馮·崔普的《崔普家庭演唱團》﹔《午夜牛郎》(第42屆)、《飛越瘋人院》(第48屆)、《克萊默夫婦》(第52屆)等均改編自同名小說﹔《英國病人》(第69屆)的原著小說獲過英國小說最高獎布克獎﹔《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根據印度作家維卡斯·史瓦盧普的《Q&A》改編……

  有的影片還不止一個來源。《巴頓將軍》(第43屆)根據迪斯拉斯·法拉戈所著的《巴頓:磨難與勝利》和奧馬爾·N·布萊德雷所著的《一個士兵的故事》兩書的內容創作﹔《百萬美元寶貝》(第77屆)改編自拳擊題材短篇小說集《Rope Burns》中的三則短篇故事。

  夢想還是要有的,但小說不是電影的天然IP

  中國電影在奧斯卡的幾次露面,也與小說剪不斷。1990年,獲得最佳外語片提名的《菊豆》,改編自劉恆小說《伏羲伏羲》﹔1991年,再獲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大紅燈籠高高挂》,改編自蘇童小說《妻妾成群》﹔1993年,獲得最佳外語片和最佳攝影提名的《霸王別姬》,改編自李碧華同名小說﹔2001年,《臥虎藏龍》成為第一部獲得最佳外語片的華語電影,原著為清末民初北京武俠小說作家王度廬作品。

  相比一部電影動輒數億元票房,出版一本小說能賣幾萬冊就算“暢銷”,於是在中國,不少作家都兼職或索性轉行做編劇,寫完小說就賣版權——時下稱IP。

  據近3年前的一則新聞報道,某不差錢的大型民營文學集團,投入10億元資金成立了一家編劇公司,主營“推動網絡小說作家轉型為編劇”。編劇公司稱已與好萊塢SMS(美國故事開發與供應)公司達成合作意向,每年向其推薦6部作品供改編拍攝影片。

  3年過去了,輸送了哪18部小說不得而知,隻知道,沒有一部拍出來的。

  講述了美國白人軍官與蘇族印第安人之間友誼的影片《與狼共舞》,獲得第6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7個獎項。但這位最佳編劇的獲得者邁克爾·布雷克曾經十分潦倒,原因很簡單——劇本賣不出去。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已經完成了《與狼共舞》劇本寫作的布雷克一直找不到買家,於是好萊塢電影人凱文·科斯特納鼓勵他先把劇本改編成小說。但小說同樣不受出版商待見,無家可歸的布雷克黯然離開了好萊塢。直到1988年,小說才最終出版。科斯特納買下了小說改編權,親自擔綱導演,並請布雷克重返洛杉磯擔任編劇。

  這是一個關於夢想成真的勵志故事。但善於潑冷水的筆者友情提示,小說並不是電影的天然IP,中間還隔著很多東西,比如,導演、資金、時機……最重要的是,這真的是一個好故事嗎?(蔣肖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