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芳委員:不同的"發聲"舞台 一樣的"國播"范兒
3月5日下午,全國政協新聞出版界的小組討論會就要開始了。當一位身材嬌小、衣著簡朴、頭發花白的老人坐到標著“於芳”名字的座位上時,幾位新來的記者不敢相信,難道這位朴實無華的老人就是在廣播界有著“大國之聲”美譽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著名播音員於芳委員?
“這大概就是聲音的魅力,聲音可以和本人形象不一致,但是也有聽眾見到我之后說和自己想象的一個樣。”會后,聽到記者的疑問,於芳委員笑著解釋。一開口,字正腔圓,果然是一派庄重大氣又親切朴實的“國播”范兒。
“坐在主播台上是一種發聲,當政協委員也是一種‘發聲’,這兩者有什麼不同?”面對記者的提問,於芳委員變得嚴肅起來,理理頭緒,從容應答:“我在廣播界算是‘元老’,但是在政協還是‘新兵’。”18歲便進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隨后加入著名的“新聞與報紙摘要”節目,在40多年的職業生涯裡,於芳委員幾乎得遍了廣播界的所有榮譽,自然稱得上“元老”。然而,她說由於自己常年做具體業務工作,很多宏觀層面的知識還在學習當中,“因此作為政協委員,我的關注點都是生活裡非常具體的東西,希望做到小切口、大意義。”
去年,於芳委員所住的小區來了一位開電梯的女工,這給她今年的提案帶來了靈感。原來,這個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做得並不好,垃圾桶雖有“可回收”“不可回收”之別,但居民對垃圾分類似乎不甚了了,“即便有人分類了,看到垃圾處理車也還是會混在一起整車運出去。”這位電梯工和居民們相處得很好,大家便自發地把可回收的垃圾分出來送給她,再由她去做處理。“雖然這種把垃圾分為‘可賣錢’和‘不可賣錢’的方法比較原始簡單,對垃圾減量化影響也很小,但是它提供了一種思路,我們在推廣垃圾分類時,可以轉變觀念,比如安排專門人員來做,或者採取給居民積分換禮品等辦法。”於芳委員建議。
“這事兒說來很小,是普通老百姓都能夠做到但又真的還沒做到的﹔這事兒說來也大,與我們的生存環境、與黨中央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息息相關。”這是於芳委員參政議政的思路與理念,無論是去年提議加大對公益廣告的扶持力度,還是平日裡在微博上對各種民生話題的關注,都是這種理念的體現。
於芳委員至今堅守在播音工作的一線,她認為傳統播音有很多值得發揚光大的東西,需要不斷創新。此次參會,63歲的她胃病復發,但堅持聽完每一場討論,並說出自己的想法。她堅信,無論是主持播音,還是參政議政,她都不能缺席,都不能“失聲”。(本報記者 焦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