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可凡批真人秀引網民熱議 電視節目要有文化擔當
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就各類問題發表看法。全國人大代表、東方衛視主持人曹可凡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去年真人秀過多過濫”,並直指真人秀節目“抄、濫、空、假、俗、貴、霸”7個亂象,提出電視台應以新聞和文化立台,不能變成真人秀電視台,造成電視文化缺鈣和貧血。
曹可凡代表的言論得到了網民的熱議。中國的電視上,現在有多少綜藝節目?有媒體統計,2015年共有215檔綜藝節目面世,以平均季播長度13集來算,觀眾需要每天看7集,一年內才能看完這些節目。而假設每一集節目播出時長90分鐘,每天看完7集要花掉約11個小時。2016年到目前的情況也大體如此,預計綜藝節目將超過200個。
綜藝節目當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這類節目大行其道,在競爭激烈的衛視節目裡,是一種市場選擇。但市場選擇,未必意味這個市場就盡善盡美。筆者看來,國內綜藝節目有兩個特征:“懶”和“急”。在創意、設計、構思方面“懶”,直接購買版權、抄襲創意、搬來團隊,原創不足,千人一面。“懶”的另一面就是“急”,一有節目就趕緊開播,跟潮流,造話題,短時間拉升收視率,提高品牌價值。於是就有了如下場景:打開電視,滿屏幕的唱歌、做菜,各個旅游團游遍世界,男男女女組團相親……
當然這些節目裡也有精品,但是想想2015年裡那215檔節目,能記住的有多少?同質化有多嚴重?現在對綜藝節目泛濫扎堆、過度娛樂化的反思,其實也是一種市場“吃撐”了之后的“反胃”。
早有國外學者提出電視時代存在“娛樂至死”的傾向,一切文化內容都容易淪為娛樂的附庸。電視,不僅是娛樂的舞台,也是文化的載體。作為公共傳播平台的電視,下好文化這盤棋,是該有的擔當。
前不久,《中國成語大會》總決賽當晚收視登上了全國第一。該節目在文化開掘上頗費苦心,選手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兩腳書櫥”般的知識儲備,令不少觀眾直呼“被虐成文盲”,節目組也稱“這是觀眾的勝利,文化的勝利”。近些年,頗有些文化類節目成績不俗,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華百家姓》《漢字英雄》等。這檢驗出了市場的力量,也足以讓業內人士對國內觀眾有信心——大家並不只是對明星感興趣,隻喜歡看插科打諢、嘻嘻哈哈,那些有文化分量的節目,完全可以留住觀眾的目光。
耕耘文化不易,需要積澱、耐心與誠意,希望廣大電視人抓住觀眾口味改變的關口,多多錘煉、細細打磨,讓我們打開電視時,既有輕鬆與歡笑,也能收獲深思與感動。(王子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