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媒體兩會講好中國故事 報道更生動更有影響力
今年兩會的媒體圈活躍著這樣一些熱詞兒:可視化、大數據、VR、全景新聞、雲直播……技術升級換代了,講故事的方法也正更上一層樓。
在今年的兩會報道中,中央電視台一些節目將重大的議題與民生話題結合,在報道中貼近群眾、關注個體命運。這既突出了新聞性,確保正確的輿論導向,又生動講述了一個個精彩的中國故事。
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當媒體的目光都聚焦到這份報告內容本身時,央視新聞頻道《兩會1+1》欄目選擇了一個不同的視角,把關注點換成人民大會堂之外的普通老百姓,看他們關心報告的哪些內容。“我最關注的還是養老,咱們國家老年人越來越多。”“我最關心的是環保問題,在霧霾最嚴重的時候,朋友圈經常被刷屏。”“比較關心經濟發展和自己的工資。”……用普通民眾真實的需求與政府工作報告進行相互印証,是一個不錯的講故事角度。
無獨有偶。作為一檔評論節目,中央電視台《兩會1+1》設立了《面孔》板塊,每期節目裡主持人董倩都會選擇與當天兩會議題息息相關的人物,發掘背后的故事,解析中國社會。3月5日播出的節目關注的就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特定人群,比如通過講述應屆大學畢業生周龍鵬自主創業的故事,揭示整個大學生群體面臨的社會現實情境,同時再將這一情境關聯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經濟、就業問題。節目從細微處著眼,實現了從宏大敘事到細節敘事的轉變。
當電視媒體注重“新聞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細節化”時,整個報道就更具人情味兒,更能引起觀眾共鳴。其中,報道切口的選擇就顯得非常重要。以新聞頻道3月3日播出的特別節目《兩會解碼》為例,該期解碼的主題為“今年全國兩會 我最關注什麼”,以屏幕外的“我”,即千千萬萬不同的社會個體作為報道切口,使報道更有感染力。
在這期節目裡,當一段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接受採訪的報道結束,畫面切換到演播室后,主持人王寧並沒有就採訪論採訪,而是接著講了一個“求職難與用工荒並存”的問題,並輔以圖片、紀實短片的形式,呈現了上海、浙江義烏、廣州東莞幾個地方存在的復雜現實困境。節目將個體命運與宏大議題相連接,做到了在緊跟兩會熱點的同時,深度解析了社會問題。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今年兩會期間推出特別欄目《直通北上廣》,也在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在3月4日播出的首期節目《問君何處覓鄉愁》裡,央視著名主持人阿丘與聽眾分享了自己在北京“漂泊”的故事。作為一個沒有北京戶口的外地人,阿丘也面臨著換房、孩子上學等問題。幾個嘉賓聊天的語氣非常平實、接地氣,他們談大城市的歸屬感,談“回不去”的故鄉,談積分落戶與中國城鎮化……用個體的切身感受回應兩會中的議題,受到了不少網友的點贊。
什麼是中國故事?翻看中國這本厚厚的書,我們每個人都是書當中生動的一頁,每一天都在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演繹著中國故事。對於廣電媒體而言,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就在於找到每個個體與時代的關聯性,用易於讓人接受的報道方式呈現故事,減少程式化的話語表述,增加打動人心的細節,增加人物的分量,使故事生動,讓報道有力。
兩會在繼續,中國故事的講述也在繼續。期待廣電從業者們帶來更多生動、有價值、有影響力的報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