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影市賺錢模式進階 電影背后,金融搞什麼名堂?

2016年03月11日08:15 | 來源:華商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電影背后,金融搞什麼名堂?

  近兩年電影市場火爆,動不動票房十億、幾十億元。最近幾天《葉問3》票房“造假事件”牽涉出越來越多電影資本運作的信息。電影市場火爆真正的原因是藝術被金融裹挾,雪球越滾越大。和資本相比,電影本身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一環了。在金融這個隱形的大手中,電影也只是一個提線木偶。

  >>賺錢第一階:票房分賬

  電影投資回報單一且高風險

  早期的電影市場都以“分票房”作為最終回報的方式。據電影業內人士介紹,“參與影片生產、發行、放映的制片方、發行方、院線,隻要在這個產業鏈中出過力的主體,在最終的票房利潤中,都可以獲得相應分賬回報。”這種盈利方式,至今都依然在延續。

  在中國,票房分賬的基本原則是,總票房中的5%作為電影發展專項基金,3.3%作為營業稅,剩下的票房中,院線分走57%,制片方和發行方分走43%。發行費用早在影片上映之初,制片方就應該提前支付,除去這部分之外的錢,再除掉制片成本,才是制片方最終獲得的利潤,再按照與投資方事先約定的比例進行分成。按照這樣計算,其實投資人的風險並不低,假設一部電影投資4億元人民幣成本用來支付演職人員酬勞和制作費用,票房為十億元人民幣,減去電影專項基金和營業稅,以及院線分走的份額,投資方和制片方隻剩下3.94億元人民幣。連影片成本4億元都收不回來,加上提前支付給發行方的發行費,血本無歸還要倒找錢。

  >>賺錢第二階:剩余價值

  電影上映前就盡可能回收成本

  隨著電影投資越來越大,票房回報的不穩定性,單純的票房分賬已經不足以使投資人放心大膽地把錢砸在電影上,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開始多條腿走路,盡可能開發出電影的剩余價值。

  馮小剛是國內導演中探索商業電影模式的先鋒,電影《手機》中的廣告植入堪稱經典案例。大鵬執導的《煎餅俠》,去年暑假豪奪十億票房,大鵬說:“上映前影片的廣告植入、網絡版權、電視版權等,就已經都賣出去了,其實還沒放映,影片就已經收回成本。”

  近兩年,無論是大鵬的《煎餅俠》、鄧超的《惡棍天使》、徐崢的《港囧》、周星馳的《美人魚》,導演、主創都在不遺余力的跑宣傳,《惡棍天使》甚至在各個城市做了二輪宣傳,為的就是盡可能增加曝光、吸引影迷關注。演員郭濤對華商報記者說:“現在很多導演,都已經具有了‘職業經理人’的意識,不單執導影片,而是主宰影片在電影市場上各個環節的職業經理人。”

  >>賺錢第三階:影響股市

  大盤不確定性讓風險提高

  從《失戀33天》開始,電影市場出現了一種新玩法,就是依靠電影的熱賣拉動制片、發行公司的股價,從而股東在股票市場賺取更多的錢。到了《泰囧》,光線傳媒既是投資方,也是發行方,投資3000萬,票房12億元,帶動股票大漲。

  隨后,股市成為了投資人預期電影成績的另一塊陣地。但股市大盤動蕩也讓這條路出現不確定性。就連《美人魚》這樣票房超過30億的神級影片,理論行應該讓發行公司光線傳媒的股票同步增長,但事實上,因為大盤的整體低迷,從2月17日開始,光線的股價就開始下跌,沒能借著《美人魚》逆市飛揚。甚至在《美人魚》票房突破30億大關當天,光線的股價竟然還下跌了近4%。《美人魚》投資方之一的奧飛動漫,其股價在《美人魚》打破《捉妖記》紀錄后曾飄紅,但4天后也開始回落。

  股票市場業內人士表示:“看片買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散戶們指望靠著這個一夜暴富,不是沒可能,隻能說幾率極低。”

  >>賺錢第四階:資本運作

  金融圈跑馬圈地生產奇葩產品

  近年來,隨著文化市場的不斷擴容,以及政策性的利好,使得原本在房地產、能源等傳統領域流動的資本,逐步轉向了影視產業。目前,國內大大小小涉及影視投資的基金數量已達數百隻,總規模約千億元。這些金融資本通過投資、入股、甚至自組影視公司的形式,開啟了新一輪的“跑馬圈地”。

  《小時代》《后會無期》《心花路放》《港囧》等項目的陸續成功,讓眾籌、私募、基金、完片擔保……這些“高冷”的金融名詞頻頻出現在娛樂版,也讓柯利明、李力、方勵等這些來自金融圈的操盤手們,成為媒體筆下的影視圈新貴。他們從商人的身份融入到周星馳、徐崢、寧浩、郭敬明等賣座導演的朋友圈。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這些金融資本的體量實在太大,往往是影視圈體量的數十倍。在當下的中國,擁有穩定制造“爆款”能力的導演,也就周星馳、馮小剛、張藝謀、徐崢、寧浩等人。最快也就一年出一部作品。那麼問題來了,“爆款”都被別人搶光了,剩下的人怎麼辦?最近,《葉問3》便身體力行地給我們上演了一出令人目瞪口呆的劇情:生造爆款!

  快鹿投資集團以2億價格購得《葉問3》的投資、發行權,然后通過對外發售保底基金,將票房收益全部轉讓給分別在A股(神開股份)和港股(十方控股)上市的兩家公司。然這兩家公司的背后控股股東依然是快鹿投資集團。也就是說,快鹿的身份集投資、發行、保底三位一體。另一方面,快鹿還被質疑以《葉問3》做抵押,在8家平台上向散戶投資者融資,早已收回成本。為了把《葉問3》打造出“10億+”的身價,快鹿投資集團做了很多業內人士認為“奇葩又可恨”的事。令人感到擔憂的是,一旦《葉問3》票房達不到10億,參與融資的散戶投資人賠掉的不僅僅是錢,更是對於整個影視行業未來的信心。 (記者 朱秦冀)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