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關注新聞打假 莫讓社會偏見"成就"假新聞

適逢“3·15”,新聞業內的打假也再次被行業關注。比如此前網絡媒體熱炒的兩則關於農村問題的新聞均被曝出是假新聞,一則是《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經查証發現該文的內容完全是子虛烏有﹔另一則是發表在《財經》微信公眾號上名為《春節紀事:一個病情加重的東北村庄》,經過核查,作者春節根本沒有返鄉,作者本人也承認“時間、人物、地點都是虛構的”。假新聞鬧出大動靜,除了要譴責假新聞炮制者的造假行為,也得認真分析一下這些假新聞為何能夠短時間內持續發酵,成為輿論熱點。
如今的假新聞都有幾個共同的特點:炒熱點話題,起一個足夠吸引眼球的標題,講一個具有典型性的故事。在網絡環境中,每天都涌出海量的信息,假新聞能夠從這些海量信息中跳脫出來,似乎並不能總是用偶然因素來解釋。實際上,一個新聞事件要引起社會關注,背后存在一些固定的要素,如話題性足、目標受眾明確、推出時機和方式適當等。然而,在許多真實發生的新聞事件中,這些要素並不集中,因此,就給新聞造假者提供了動機和空間,將真實事件改頭換面,夸大事實,或者干脆虛構生造,企圖以此吸引眼球,引爆社會輿論。
假新聞炮制者之所以屢屢得手,還得追問和反思這背后所折射的社會輿論生態。假新聞其實是迎合了一些社會民眾的“期待”,在這其中,社會輿論氛圍起到重要的頂托作用。新聞事件如果迎合部分公眾的興趣點,甚至暗合某種社會偏見,就會得到快速的傳播,尤其是在網絡環境中形成裂變式的、自發的傳播接力。這種輿論狂歡雖不排除炒作因素,但網民既有的價值觀念和心理傾向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社會輿論環境中早就形成的一些話題元素和所謂的“梗”,假新聞隻不過用更新的角度來敘述,設計一些更為奇葩的細節,設定更具典型意義的人物來演繹。比如上面所提的兩起事件,都涉及這些年一直在談論的農村問題,前者還加入了時下熱門的“鳳凰男”話題,將婚戀觀和地域差異問題糅合在其中,用一個極具典型意義的故事講述出來,可吐槽的點很多,可參與的人群很廣泛,每個人都可以結合自己的現實經驗和實際生活進行評說﹔后者主要虛構一個禮崩樂壞的鄉村,加入許多奇葩的細節,迎合和滿足了一些人的獵奇心理與道德優越感,引起人們轉發與評論的興趣。造假者的秘訣在於投其所好,假新聞的炮制者深諳其“道”,熟練掌握一條熱點話題所具有的基本元素,善於將這些元素集中在一起,在社會輿論的浪潮中上下騰挪,游刃有余。
媒介的發展使得社群輿論的生長模式和影響范圍不斷發生變化,特別隨著網絡媒介的迅猛發展,輿論環境的復雜性與多變性已大大超越以往各個時期。當下,網絡傳播方式將以前街談巷議式的半公共化輿論環境徹底公共化,而網絡平台尤其是網絡自媒體給民眾提供了發聲的空間。
然而,從說者到聽者都沒有從原先的身份意識和思想慣性中完全轉變過來,而是將街談八卦的習慣帶到網絡公共空間,這就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比如追逐新奇、低俗等內容,缺乏必要的辨識能力和獨立反思的意願,將新聞閱讀娛樂化,將事件了解簡單化,將意見表達口水化,對自己在輿論環境中所承擔的角色並不在意,對自己意見所造成的影響也毫不關心,隻為滿足個人的宣泄欲望。這種毫無門檻的發言標准和毫無顧忌的發言方式,往往使得社會輿論越來越缺乏理性,越來越流於浮泛。在這種輿論環境下,很多媒體缺少正本清源的意願和精神,甚至對假新聞的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其正面引導作用往往失真、失效、失靈。
面對假新聞的“大行其道”,整個新聞行業需要反思的方面有很多,對社會輿論生態與格局本身的反思只是其中之一。杜絕假新聞,需要監管部門、媒體和社會有識之士聯合起來,合力營造一種健康向上的輿論風氣,徹底根除假新聞生成和傳播的土壤。(黃仲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