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中法電影市場三大不同:年齡、排片與營銷

編者按:當中國已經穩居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加強與國際電影的互融互通顯得更為重要。我們需要了解國際先進制作理念,需要知道如何用更好的產品走出去,需要與國際電影人不斷交流,更需要從中找到上升的渠道、拓展的空間……本版今日特組織文章,聊一聊近期中國電影市場的“國際影事”。
法國人愛看電影眾所周知,在法國,20分鐘車程內就有一家電影院。圖為法國著名的始建於1921年的盧克索電影院。資料圖片
現如今中國的銀幕以平均每天20多塊的數量在增加,這在全球市場絕無僅有。面對中國高速增長的電影市場,法國電影人更希望跟中國電影人在多個層面進行合作。近日在京舉辦的中法影視行業高層論壇上,法國電影業界高層人士談了很多在中國電影市場的見聞和感受,中法兩國電影人共同探討了雙方合作的機遇並展望未來電影市場的發展。《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從他們的交流中梳理了中法電影市場的一些大不同,這些大不同的背后透視著中法兩國在文化理念、經營模式等方面的差異。
差異1 觀眾年齡
法國是歐洲第一大電影市場,法國人愛看電影眾所周知。在法國,20分鐘車程之內就能找到一家電影院,觀眾的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相比而言,中國年輕人撐起了整個電影市場,觀眾平均年齡隻有20歲左右。
中國每一天都有新的銀幕在增加,這對歐洲人特別是法國人來講,是非常令人驚奇和羨慕的。
“法國電影院有的已經停業,走的是一個下行路線,而中國正好相反。”在法國國家電影院聯盟主席理查爾·帕特利看來,中國正經歷一個令人非常振奮的發展階段,中國的發展變化目前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
法國有2000家影院,5500塊銀幕。在2000家影院裡,有一半是隻有一塊銀幕的影院。2015年70%的法國人至少去影院觀影一次。以人均計算,在法國1.2萬人擁有一塊銀幕,這個數字高過中國。
理查爾·帕特利表示,雖然在觀眾群當中能夠找到從4歲到80歲的觀眾,但相對來說,法國老年觀眾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法國人有著非常好的文化消費習慣,這些老年觀眾是最早的電影觀眾,他們一直保持著看電影的習慣,這是我們電影院獲益的地方。”
2015年中國銀幕數已超過3.1萬塊,很多影院擁有多塊銀幕。中國觀眾中“90后”對票房的貢獻超過60%,15歲到30歲之間的觀眾對票房的貢獻超過80%。
對此,萬達院線總裁曾茂軍分析認為,中國電影市場近年來發展迅速主要來自三方面動力:內容驅動、科技驅動和觀眾驅動。特別是觀眾驅動方面,曾茂軍認為中國觀眾跟歐美觀眾有非常大的不同,“中國觀眾越來越年輕化。”
差異2 電影排片
中國電影院的現代化建設和服務設施讓法國人頗為贊嘆。法國電影聯盟主席讓-保羅·薩羅米等一行人日前到北京的一家大型多功能電影院考察,有一個現象讓他們非常“震驚”。
這家電影院有18個廳,但有17個廳都在放映同一部大片,隻有一個廳放映其他影片。“這在法國是不可能發生的。”薩羅米說。
曾茂軍表示,萬達院線在排片方面主要依據來自萬達數據中心提供的數據,然后上報決策委員會。“影片上映之后,由於中國東西南北差異很大,萬達一般會根據影片上映前一天的票房表現來調整第二天的排片比例,主要看票房貢獻和場次的佔比。”
理查爾·帕特利介紹,法國電影院放映的有法國電影、美國電影,還有其他國家的電影。“2015年,我們放映的電影,有一半是法國電影,另外一半是外國電影。在外國電影裡,有一半是美國電影,另外一半是其他國家的電影。”
“多元化”是法國電影市場發展的一個關鍵詞。影院的多元化和影片的多元化,旨在吸引不同年齡段的人走進電影院。為了培養觀眾,法國影院還對年輕人看電影實行減價政策,給他們辦年卡,培養他們看電影的文化消費習慣。
“一旦好的文化消費習慣養成,他們就是我們電影院的未來觀眾。”理查爾·帕特利說道,在法國,即便是放映大片,沒有一家影院會同時給它那麼高的排片量,因為還有其他電影要放映。“我們會保証其他電影不會被大片擠掉,我們有相關的法律規定。”
法國電影公司Studiocanal大中華區總經理斐艾麗也注意到,大片佔到中國市場一個非常大的份額,其他的電影隻能分攤剩下的市場份額。
擁有500家影院的中影數字院線(北京)有限公司副經理劉景表示,就排映來說,無論是好萊塢影片還是中國優質影片,很多票房高的影片都是貼近國情、貼近老百姓、傳遞正能量的影片。“隻要是正能量、接地氣、高制作水平的影片,都能夠吸引影院去排片,也最能夠帶動觀影人次的提升。”
差異3 電影營銷
一部影片要想在法國發行進入院線,影片出品方隻要找一家發行公司就可以把所有事情搞定。但在中國,要想成功發行一部電影,至少要找10家相關發行方。另外,由於觀眾年齡的差異,電影營銷宣傳上也有大不同。
在曾茂軍看來,無論是法國還是美國,觀眾年齡都偏大,而中國年輕觀眾佔絕大多數,所以在電影類型選擇上,就有很大差別。“美國人或者是法國人,他們更多是在傳統媒體比如電視上做宣傳,會把更多的經費花在電視宣傳、影片見面會上。而中國觀眾現在都是通過新媒體、互聯網去了解。所以我們現在在電影的營銷方面,也會跟新媒體合作,而減少在傳統媒體的宣傳費用。”
事實也証明,中國電影在中國的營銷方式是對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市場的票房表現不太盡如人意,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觀眾年齡偏大,好萊塢影片的營銷客戶定位是針對美國觀眾的,而不是針對中國的年輕觀眾。
曾茂軍認為,好萊塢大片進入中國市場,要根據中國觀眾的特點來營銷。法國電影想在中國取得好的票房表現,同樣要了解中國觀眾的需求。“去年我們萬達參與營銷的《變形金剛4》《終結者5》在中國市場的票房表現都超過了好萊塢,就是因為我們在營銷的時候非常了解中國觀眾的特點。”
斐艾麗對此深有體會,但她還發現,中國觀眾的喜好變化得非常快,一年前能獲得很好票房的電影,一年后可能就變了。
結語
電影《狼圖騰》是中法合拍片的成功范例,從創作到制作都堪稱典范,去年在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榮獲最佳導演獎、最佳視覺效果獎。另外,法國影片《亡命地中海》《颶風營救3》《狙擊槍手》等去年在中國取得5.18億元票房,25部法國影片在央視電影頻道播出。賈樟柯的《山河故人》入圍第6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刺客聶隱娘》則獲最佳導演獎。這些都成為中法兩國電影人友好合作的一大亮點。
法國是在全世界出品合拍片最多的國家之一,薩羅米和法國國家電影中心主席弗雷德裡克·布列登都表示,法國的特效制作和動畫片在全球是領先的,希望中法兩國在合拍領域擴大合作范圍。弗雷德裡克·布列登表示,如果影片外景地選擇在法國拍攝,拍攝經費超過3000萬歐元可獲得30%的稅收減免,這對中國的合作伙伴是一個利好消息。
致力於中法電影引進的英福通娛樂(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林密表示,以前院線的收入佔到90%,新媒體和電視台的收入隻佔到10%。但現在發生了很大變化,“差不多一半對一半,影院收入佔比降低,新媒體收入提升,年青一代觀眾已經逐漸習慣付費點播的消費模式了,我們會考慮在新媒體上做點事情。”
對於未來電影市場的發展,曾茂軍認為未來有一些類型電影觀眾肯定會走進電影院看,比如一些特效的、3D的、制作非常精良的大制作電影。而且未來的電影院並不僅僅是看電影的場所,更多是社交的場所。
今年以來,中國電影市場放映的動畫片,包括目前正在熱映的《動物瘋狂城》都取得不俗票房成績。對此,斐艾麗認為:“今年在中國市場動畫片取得非常好的票房成績,讓我們看到有一個非常好的觀眾群在形成。”(李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