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兩會,中國網民很上心

劉少華
2016年03月18日08: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兩會,中國網民很上心(一周沸點)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制作的H5頁面截圖“你有一份來自總理的神秘快遞”

  3月9日,裝甲車內,一支小分隊的戰士們利用執勤間隙時間,用手機客戶端閱讀兩會新聞,分享學習心得。

  廖 鍵攝(人民圖片)

  攝像機、相機、手機、VR相機、3D相機等成為記者拍攝盛會、在報紙、電視、網絡上等傳遞新聞的“利器”。

  來源:新華社、人民圖片

  攝像機、相機、手機、VR相機、3D相機等成為記者拍攝盛會、在報紙、電視、網絡上等傳遞新聞的“利器”。

  來源:新華社、人民圖片

  “我怎麼記得去年新華社記者提問不光代表本身,還打了其他頭銜,今年隻有一個了。”3月1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見中外記者時,這樣“調侃”新華社記者。

  總理注意到的細節很有意思。因為此前一年,新華社記者站起來提問時,自報家門說是“新華社、新華網和新華社發布客戶端記者”,但今年隻提到了“新華社記者”這一個身份。

  事實上,作為傳統媒體代表的央媒,早已成為新老媒齊備的媒體集群。一個“大號”,可涵蓋一切。那些新媒體的頭銜,可提也可不提。

  依據權威部門以及自媒體發布的信息,在網站、客戶端、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裡,關於兩會的討論幾乎每分每秒都在進行中。在全國兩會召開的不到半個月時間裡,線下有一個數千名代表委員認真參與的兩會,線上則有一個數億網友參與其中、熱情高漲的兩會討論圈。媒體在網絡上的推陳出新,網友們的千言萬語,成為兩會強音的場外合聲。

  兩會這樣進入“手心”

  “人大新聞發布群,傅瑩邀請您加入群聊”,許多網友在看到這條消息后“忍不住”點擊進入。

  “大家好,我是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發布會的發言人傅瑩。現在,就大會的議程和人大工作的有關問題回答大家的提問。”在一個模仿的微信聊天界面上,傅瑩的頭像配上她的名字,以這樣一句話開場。

  隨后,來自經濟日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等媒體的記者依次就“十三五”規劃、南海島礁“軍事化”等話題進行提問,傅瑩一一以語音作答。這些語音,全部都是傅瑩原聲,來自她在發布會上的回答。

  這是由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發布的一條H5新聞,以這樣新穎的方式,把3月4日的全國人大新聞發布會展示出來,讓許多網友贊嘆如同親臨會場。

  類似這樣的嘗試還有很多。3月6日,一個“總理給你送快遞啦”的鏈接,再次引發了許多人的興趣。用戶隻要點擊進去,根據自己的身份,比如“學生”,選擇相對應的快遞包裹,裡面就裝有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相關政策和紅利。

  除人民日報外,國務院客戶端推出的微紀錄片《3分鐘回顧總理記者會》獲得了很高的點擊量﹔中華網制作的“你有一個來自李克強總理的紅包”H5作品,則以動態圖文加上拆紅包的交互動畫,以一種網友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了政府工作報告的精華內容﹔南方日報出品的“這裡有部‘十三五’大劇在等你”作品,用的是答題小游戲的方式,解釋“二孩”政策﹔騰訊“新聞哥”公眾號同樣通過小游戲的方式,讓網友參與兩會問答並給網友打分。

  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在網絡報道上的嘗試可謂花樣百出。

  九成關注者是中青年

  中國進入兩會時間后,兩會本身成為了最大的熱點。

  在百度指數中,從2月底開始,“兩會”的關注度就一路飆升,至今熱度未消。從2月15日到2月21日期間的統計來看,網民對兩會的需求早早就展現了出來。在百度指數“需求圖譜”中,圍繞著兩會,網民們搜索了大量的詞匯,還有不少網民對去年兩會進行了回顧。

  從具體輿情上來看,不少文章獲得了廣泛關注。比如,3月9日最火的文章是《從全國兩會看“中國動力”》,有125條相關信息受到關注﹔3月12日最火的文章是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的《七天五次講話!習近平兩會為這五種人“撐腰”》,有97條相關信息受到關注﹔3月13日最火的文章是《從兩會時間看民生情懷》,有142條相關信息受到關注。

  而中青華雲在3月1日至3月15日之間做的統計顯示,“社會保障”“改革”“創新”“醫療”“反腐”“供給側”“扶貧”“經濟”“生態”等熱點成為今年兩會搜索的高頻詞。

  最關注兩會的是哪些人?也許沒有准確的答案,但是搜索引擎記錄下了其中一部分。分析搜索兩會的人群,20歲年齡段的佔37%,30歲年齡段的佔43%,40歲年齡段的佔10%,這三者加起來達90%,成為關注兩會的最主流人群。從地域上看,北京、廣東、浙江、江蘇、上海、山東、河南、河北、湖北、四川等地網友對兩會的熱情進入了前10名。

  而在微博上,熱門話題“微博看兩會”在短短十多天裡獲得了21.8億次閱讀,106.5萬條討論﹔“2016兩會”也在同樣的時間段裡獲得了86億次閱讀,29.2萬條討論。

  高點擊量有妙訣

  真正獲得了高點擊量的文章,幾乎都有一個共性,就是抓住了新聞熱點,回應了社會關切。

  例如,人民日報海外版“學習小組”在3月9日推出的文章《非同尋常!習總這個小范圍重要講話,全文發布了(信息量極大,政商都要好好看)》,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民建、工商聯界委員聯組會上的重要講話摘編,點明這篇講話給民營企業家吃了顆“定心丸”,最終收獲了16萬閱讀量。

  全國各地網絡媒體都做出了一些有趣的嘗試。比如,“四川在線”公眾號通過模擬讓網友加入省委書記群聊的方式來闡明當前決策部署,獲得廣泛關注﹔“微泰州”公眾號則在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之后,及時推出《兩會剛剛傳來消息,北沿江高鐵定了,泰州到上海隻要55分鐘》,閱讀量很快超過10萬﹔“映象網”公眾號和“假裝在鄭州”公眾號則從百姓最為關注的教育、霧霾、擁堵問題出發,推出3篇文章,閱讀量均超過10萬。

  而與網民們頻繁互動的主角,也從過去形象嚴肅的記者、主持人,變成了符合潮流的“萌寵”。從2015年開始,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就以卡通人物形象“小明”傳播兩會,今年,這樣的趨勢蔓延至全國各地的媒體。無論是羊城晚報的新媒體小編“小強”,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的“大弗”“小蘭”,江蘇衛視的卡通形象主持人“小荔枝”,還是多彩貴州網的“多娃”“彩妞”,都以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提供了看兩會的獨特視角。

  在網絡語言中,“@”符號的意思有很多,比如它一開始被發明出來是用在電子郵件的地址中,如今在社交網絡中最大的用途是用這個符號提到或者轉發其他用戶的信息。今年兩會被網友頻繁的“@”,既體現了關注,更反映了共鳴。

(責編:燕帥、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