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2期

淺談我國青春電影敘事符號的表達策略

劉鑫婷
2016年03月24日16:18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青春電影作為一種常見敘事類片種,從最開始泛濫跟風,到現如今難以取勝,需要我們對其進一步反思。敘事傳達最重要的是通過符號合理設置來實現,所以,筆者選取音樂符號、語言符號、道具符號等方面進行分析,得出我國青春電影要取得成功,離不開正確的策略,如信息的傳達符合青春期生活的客觀性、符合受眾的期待性、符合敘事的連貫性等。

關鍵詞:青春電影﹔敘事符號﹔青少年

青春電影,指以青少年為主要人物,講述青春期故事的敘事藝術[1]。敘事是傳達信息,信息需要符號承載。把敘事結構和情節融合進電影特殊的構成符號:聲音、圖像等之中,才能進行主題表達。

青春電影在敘事符號表達過程中,存在與其他電影的不同。從《那些年》到《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再到2015年票房過億的《夏洛特煩惱》,青春電影敘事符號在保持一貫策略的基礎上,進行了更多改變和嘗試。《夏洛特煩惱》講述的是穿越回高中的夏洛,在追回心中女神,獲得成功之后,恍然發現,真正的美好和幸福就在身邊的故事,講述的是珍惜的主題。激發我們對青春和人生的感悟,也成功反映出我國青春電影敘事符號表達策略在不斷提升,筆者通過人物體態語符號、音樂符號、語言符號、道具符號等淺析我國青春電影敘事符號的表達策略。

一、人物體態語符號突破定勢,成為個性彰顯及敘事線索

人物及體態語的表現對敘事的合理性,對人物信息傳達有重要影響。

青春電影人物符號通常都是適齡演員來塑造,如《致青春》《同桌的你》等,這更符合受眾心理期待。《匆匆那年》選擇了大齡青年彭於晏充當高中生,雖在造型上有所打造,但還是讓觀眾很出戲。青春電影的人物符號期待能否適合,《夏洛特煩惱》給出了一個滿意的答卷。歲數較大的沈騰也扮作高中生,但不做作的青春才是真青春,人物體態語恰當的表達,對青春的真正理解才能走出這一困境。什麼樣身份的角色,作出什麼樣的行為,是需要按一定的情理和根據的。體態符號不僅可以展現人物,還可以構成敘事線索。

《左耳》中表現傲氣的蔣皎,受不了打擊,到樓頂撒錢,符合觀眾對於角色的理解和期待﹔《匆匆那年》中,方茴的妹妹被聘為婚禮攝影師,可攝影機都拿不穩,合理性欠佳。生硬的人物設定,不結合恰當的體態語,嚴重地傷害了敘事的連貫﹔《夏洛特煩惱》中,大春為苦練一套游戲連招幾年,這符合用認真且傻勁的他的性格,也決定最后三角戀情的走向。

青春電影人物體態語符號的規律是,女神一般都話少、沉默,才能引起男主的好奇心﹔男主必須幼稚,熱衷於打架等,才能熱血,這也造成觀眾審美疲勞。做出常見的改變,才能給觀眾帶來新意。

二、音樂符號轉求影視劇金曲,從背景渲染到巧融人物性格

在近來的青春電影中,音樂符號更多用來充當背景和推動人物情節。音樂符號巧用,也體現在它更多的是表現人物內心感受,與劇情人物合二為一,為激發情節,產生高潮所服務。

《夏洛特煩惱》中夏洛穿越回1997年,《公元1997》響起,畫面出現了那個時代的事件,交代了背景。電影中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歌曲《一剪梅》,要傳達的是梅花寒風傲立,歌曲四次出場都是在袁華的失憶情節中,體現出他這個膽小怕事卻也有所擔當的人。隨著情節發展,人物夸張演唱模仿歌曲,讓人忍俊不禁。除此之外,主人公“夏洛”在穿越回1997年時,拿起吉他演唱《那些花兒》,成為“音樂天才”,音樂符號本身具有敘事作用,恰當的音樂符號讓我們理解穿越劇情,也理解到了主人公穿越后“創作”受眾所認同的經典歌曲的“成功”。

《同桌的你》在男女主人公感情發展的跌宕過程中穿插了富有情感變化的代表性歌曲《愛》﹔《那些年》中表現男女主人公遇見的幸福時,穿插《人海中遇見你》﹔《致青春》中,表現對青春逝去惋惜的《致青春》等,從這些音樂符號選擇中,我們看到,多為原創,這雖會增強受眾新鮮感和整體性,但是80、90后所熟悉的金曲串燒,運用恰到好處,也能體現青春出題。80、90后所熟悉的歌曲最廣泛是從影視劇中獲得,所以,在《夏洛特煩惱》中出現的《甘心替代你》是《古惑仔》插曲,曾出現在古惑仔保護愛人的場景,而今出現在夏洛保護馬冬梅的場景,影視劇的內容情緒,正切合當時電影的內容情緒。電影中同樣的表現手法還有《倩女幽魂》是影視劇《倩女幽魂》的主題曲,《咱們屯裡的人》是《鄉村愛情故事》的主題曲等。

青春電影對音樂符號的運用告訴我們,不應是感覺此地此景適合,就生硬當作播放背景,隻有和人物和情節結合、共生,才能更生動。音樂符號從畫外主題、插曲,到畫內主人公自己演繹,讓我們看到青春電影在運用音樂符號時候的自然化和多樣化。青春電影轉求影視劇金曲,讓我們看到了電影情緒感知的雙重效果[2]。

三、道具符號弱化商業目的,從盲目運用到引發情懷共鳴

電影敘事中,時代背景十分重要,幫助背景呈現的一個很好方式是道具符號。青春電影多表現的是上世紀背景,復古文化(復80、90年代風潮)特色較重,為了營造一定年代感,復古元素可謂泛濫成災,眾多青春電影中,人物都是男生大背頭、女生長發飄飄,服飾清一色合身校服,懷舊街道和校舍,偶像書籍等,從網上諸多的批判聲中可以看出,道具的胡亂堆砌,起不到任何作用,流於表面,也很難引起觀眾認可和共鳴。看到校服確很容易想到校園生活,但不符合實際,隻會讓觀眾產生懷疑,《匆匆那年》裡校服較為接近現實生活,但太過於合身。《同桌的你》裡完全合身的校服,這讓受眾想到自己學校穿著的都是寬大版校服,得不到身份認同,有了一定的距離感。這在《夏洛特煩惱》中,做的比較好,以人物袁華為例,夸大的校服,在校園外的場合才會穿的T恤等。

道具符號和時代背景有關,但是容易陷入刻意的怪圈和定勢。道具一味充當標簽,隻能讓背景被淡化。一方面,青春電影應把握青年人對於復古道具符號的喜好和認同,才能制造歸屬感﹔另一方面,應該根據生活真實情況,根據每人個性需要,表意出來,避免出現邏輯錯誤。

另外,道具符號,也迎來了商業利益的入侵,影響劇情的同時也影響了觀眾的觀影心情,如《匆匆那年》中,女主角定禮物時,鏡頭對蘇寧易購的特寫,拆開快遞是一箱的伊利純奶。強硬道具植入,對劇情和人物塑造是毫無幫助的。

對符號的設計並非刻意營造,激發受眾消費,而是需要觀眾去完成體驗、認知、贊同、審美的過程。在較成功的青春電影中,生硬的道具符號植入越來越少,更多的為了體現某個時代的情懷,某個節點的情緒。《左耳》熟悉的諾基亞手機是那個時代的烙印,《夏洛特煩惱》中,舊式公交開走后的胃藥廣告是切合幽默情境。《致青春》中擺放了較多的商業化道具,比如青島啤酒、伊利、回力鞋等,多數是符合劇情發展的。

道具符號會帶來一定認同,但是不能帶給人們精神層面的損耗。關鍵道具符號的使用,更需要對其內涵和意義進行深刻挖掘,《夏洛特煩惱》中,夏洛特成名后仍藏在家裡的那根標槍﹔《那些年》中引導人物情感變化的孔明燈,都是重要的結構線索和人物情緒寄托。青春電影中的道具符號也逐漸結合電影主題、情節,弱化商業目的,以打造情懷,打造詩意為主,對人、對事、對物走向精神的深度。

四、語言符號運用從積極修辭到消極修辭,原創生活化幽默

電影中語言符號類型通常有對話、對白、獨白等,我國青春電影中語言符號運用較多是個人獨白和對話。青春電影人物多為年輕人,語言應該具有年輕人語言特點,直白、通俗,但是語言符號碰上了電影,又必須落入藝術化的桎梏,所以青春電影在運用語言符號的發展中,經歷了由積極修辭到消極修辭的過程。積極修辭訴求各種表現方式呈現語言生動性,消極修辭則偏向平穩、明確。逐漸成熟的青春電影語言符號除了逐漸適應這種轉變,而且加入了很多生活化的幽默元素。

消極修辭運用更多的是簡潔,這也是青春電影在運用語言符號的一貫表現。這是因為青春電影語言符號首先應該符合年輕人的特點,其次,聲音是轉瞬即逝的,直白、通俗、具有節奏感、口語化的語言符號才便於記憶。所以,在人物表達過程中,運用短句、大白話等方式來加強效果。如《夏洛特煩惱》中,夏洛:“大春我真嫉妒你,能像個傻逼似的活著。”《左耳》也是如此,表現富家女蔣皎人物性格和愛恨表達時,也運用了最生活、最直接的話,“有本事出去了就不要回來”。當然,電影中涉及到積極修辭使語言符號更加生動形象,運用得好能夠長久讓人記住,運用不好會變成文言文。看《致青春》中,“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觴”﹔“青春短暫,先不瘋狂更待何時?”,似是優美文學話語,但理解又並不費力,因為電影在運用積極修辭時也會注重不涉及晦澀難懂語言,注重口語化的書面表達。《夏洛特煩惱》中,夏洛的同學賦詩時說出的:“隻身赴宴雞毛裝,都是同學裝雞毛”。

平實而具有吸引力,簡潔而不簡單的語言,並非一日而成,需不斷打磨,在生活中積累。在寥寥幾字中體現人物性格,需要原創。《夏洛特煩惱》注重語言符號與生活化幽默相結合。即使男女主角的名字,也能想出幽默化元素。夏洛媽媽:“夏洛這孩子命苦啊,一出生爸爸就夏洛不明了”。

語言原創,經過反復推敲,才能體現人物性格和情感,才更容易傳播。語言符號符合青年人的語言表達,才能達到情感和價值認同[3]。用通俗的語言講故事,從運用一系列修辭手法到簡單的句子,才能展現平凡之美,才能在質朴中流露出人文關懷。

雖青春電影觀眾面較廣,制片方通常存在著“浮躁”追利氣息,但《夏洛特煩惱》的成功,我們可以看到青春電影的改變,它突破了以往青春電影的桎梏,回歸青春電影的多種復古符號不是繁復堆積,而是巧妙運用,贏得觀眾的自我認同。總的來說,在符合時代背景的基礎上,具備邏輯關系,更多地和人物性格相結合,和故事發展的整體性相結合。對青春的真正理解,才能安排好青春電影的各類型敘事符號。

參考文獻:

[1] 陶然.《致青春》對中國大陸青春類型片的轉折意義[J].小說評論,2013(S1).

[2] 錢春蓮.多元不羈的青春書寫——內地、香港、台灣青年電影導演青春片研究[J].當代電影,2010(4).

[3] 丁鍇.關於當下“青春電影”熱潮的思考[J].戲劇之家,2015(14). 

(責編:王妍(實習)、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