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舞台與電視舞台燈光設計的異同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照明手段的不斷更新,燈光在當今的演出舞台上通過種種藝術和技術手段,創造出各種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戲劇舞台燈光和電視舞台燈光,表面上看是如此相似,但卻有著許許多多的不同,本文筆者分析了自己所理解的舞台燈光與電視燈光的一些異同以及它們之間可以相互借鑒的地方。
關鍵詞:戲劇舞台﹔電視舞台﹔異同﹔燈光
一、戲劇舞台燈光與電視舞台燈光產生的背景
(一)戲劇舞台燈光出現的原因
戲劇舞台最早產生於古希臘,迄今發現最早的劇場是建於公元前525年的索利格劇場,那時的劇場是由露天、石凳、祭台組成的,採用的是自然光照明。
后來為了區分白天黑夜,採用燭光,火把來說明夜晚,火種的物質有植物油、蠟燭、動物油、鬆脂等原材料,但因為有一定的煙霧影響正常演出,后來被逐漸淘汰。那時的劇場主要是為了慶祝酒神而建。
1560年,翁•迪•索米開始使用鏡面反射的原理用在燭光上,把蠟燭和小鏡子隱藏起來,鏡面在蠟燭的背面,經過了縝密的擺放,而且觀眾廳隻擺放少量的蠟燭,使觀眾便能清楚的看到舞台。
中國在宋代以后,舞台上就曾使用過人工照明,清代張岱的《陶庵夢憶》有文字記載,彩燈也始於宋代。劉輝吉在演出《唐明皇游月宮》時就曾使用過,清代后期,宮中和民間都在演出“燈彩戲”。光緒十年(1884)慈禧壽誕時,一次演出就用去蠟燭448枝,而民間演出的《牛郎織女》也使用了許多喜鵲燈[1]。
1598年安格洛•英格納裡提出了可控光源,把光控制在有效的演出范圍內,舞台演出照明開始從照明時代走向了可控光時代。1638年薩白帝尼提出了燈罩,用來控制光的明亮,這時舞台早期燈光控制系統形成了。1792年威廉•默多克發明了瓦斯燈,瓦斯燈開始走向了劇場,這是對舞台燈光的一次重要革新。
1879年愛迪生發明了白熾燈,英國倫敦的薩伏伊劇場第一次使用了白熾燈照明,這種燈不但可以延長時間,穩定性好,而且防止火災,被廣泛運用至今,這是舞台燈光發展的一次裡程碑。
辛亥革命后,中國劇場一般使用汽燈或電燈照明。從1933年上海上演《怒吼吧,中國》時起,中國舞台上開始建立了舞台聚光投射系統。我國在1954年后先后建成了一些符合國際標准的劇場,引進並建立了中國自己的舞台燈光系列並發展了中國獨特的幻燈表現藝術[2]。
1965年發光二極管(LED)誕生,開始逐漸運用到舞台,LED應用強大,集視頻技術、光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於一身,是目前舞台燈光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二)電視舞台燈光出現的原因
電視節目演出最早出現在歐洲,那時中國電視節目相對歐美發達國家較少,多用於對群眾的教化和宣傳,而中國電視節目的真正代表則是春節聯歡晚會,源於1983年,那時的演出沒有舞台,是在水泥地面上演出的,舞台對面設有一排椅子用來給工作人員休息,到后來發展成現在的觀眾席。
1984年的時候,節目要求地面上能發光,才改用燈箱作為舞台,這個燈箱是由鋼化玻璃構成的,裡面裝有各種顏色的燈泡,可以用彩色的燈泡變換出各種不同的圖案以及跑燈效果,后來又發展成用木頭做成平台,代表舞台,木頭具有一定彈性,而且可以方便繪制圖案並涂上顏色,起到很強的裝飾效果,易拆卸,易裝訂,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且沿用至今。因為演員演出沒有掌聲,工作人員也就帶著親朋好友來觀看,就成了觀眾,那個時候觀看節目錄制沒有現在這麼嚴謹,擺上桌子、椅子、茶、瓜子,就當茶話會一樣,還能跟演員互動,這使得演員更加賣力演出,效果更好,這樣無意的舉動就形成了今天的觀眾席,跟戲劇舞台有異曲同工之妙。
隨著電視由原來的黑白變成了彩色,燈光設計的工作方式和任務更加多樣,不再隻追求亮度的變化,加入的色彩,以及更多的創新元素,為了增加觀眾的審美情趣,近年來3D虛擬技術接踵而至,LED技術不再只是播放視頻素材而是更多的成為背景影像參與互動,2007年春晚,我國的電視舞台燈光初見端倪,到2012年達到頂峰,中國的電視舞台已進入3D虛擬時代。
二、戲劇舞台燈光和電視舞台燈光的共同之處
戲劇舞台燈光和電視舞台燈光都是出現在舞台上的演出,一是為了滿足演出照明的需要,並根據不同的演出,創造不同的時空效果﹔二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把生活搬上舞台,加以改造和創新,為觀眾呈現出更具觀感的作品。戲劇舞台燈光和電視舞台燈光都依附於舞台,燈光為演出而生,所以在布光方面,除了一些特殊舞台表現所需要制作特殊的光效之外,基本的光位是一致的,從面光到頂光,到逆光,再到側光,都是為了照亮、造型、烘托氣氛。戲劇舞台燈光和電視舞台燈光的目的都是一致的,為演出而服務。
不論是電視節目錄制還是戲劇演出,都不可能隻單單通過表演來完成,是需要各個技術部門的配合才能完成。所以要創作出一場精彩的演出,必然需要各個部門緊密配合。戲劇演出燈光需要和演員的調度、視頻、音效等部門相互配合完成,而電視舞台燈光在滿足上述配合之外還需要和攝像、大屏等部門配合,才能給觀眾帶來完整精彩的視聽享受,所以對於燈光設計師而言,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和團隊精神顯得尤為重要。
三、戲劇舞台燈光與電視舞台燈光的差異
戲劇舞台燈光與電視舞台燈光的不同,主要表現在戲劇舞台燈光是直接服務於觀眾的眼睛,隻有一面朝向觀眾,重點在觀眾的視覺觀感,不考慮后期的如音頻、視頻等方面因素,隻需要照顧好現場,而電視舞台燈光是要通過攝像機的載體展現給觀眾的,是攝像機代替人的眼睛看到的畫面,導播通過不同機位,不同景別的反復切換,來獲取現場最大的信息量[3]。由於人的肉眼比攝像機的寬容度要大很多,更具有包容性,所以電視燈光必須要考慮攝像機的寬容度和攝像機多機位的問題,而且在電視節目中有很多單人或多人的中近景鏡頭,這就需要基礎光的燈位要准確,對人物的造型光更加精准。
(一)布光方式的差異
舞台布景的不同導致布光燈位的不同,在這裡以最常見的鏡框式舞台為例,鏡框式舞台的基本光位有:面光,頂光,逆光,天地排,側光(耳光,流動光,柱光,高位側光等)以及其它特殊光位,而電視燈光在這些光位的基礎上,還有觀眾正面光,觀眾逆光,主持人光,氣氛光等,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光,也跟演出的性質不同有關,戲劇舞台燈光通常以嚴謹的劇目形態出現,而電視舞台燈光通常以娛樂綜藝節目出現,那麼娛樂就離不開跟觀眾互動,觀眾也是參與表演的一部分,各種各樣的歌舞表演需要很好的氣氛渲染,電視節目的主要觀眾是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所以燈光表現不像戲劇燈光更側重於現場,電視燈光主要考慮的是攝像機所錄出來的效果。而戲劇舞台燈光主要是表演給現場的觀眾觀看的,為了給現場觀眾帶來更好的觀感,布光都會從舞台台口向內延伸,光的亮度遞減,給景片投射的光也不會過強,來制造縱深感和層次感。
第一,面光,戲劇舞台面光布光方式有:平行布光、交叉布光法。電視舞台燈光必須要用交叉布光法,光位跟機位走,通常保証三面有光。而且電視舞台的面光是不允許帶顏色的,否則人物的膚色就會發生改變。
第二,頂光,在電視舞台上,頂光的作用有很多,可以當逆光,人物特寫光,演區局部光,演區銜接光,氣氛效果光(舞台的顏色主導),景物光,甚少單獨使用。
第三,逆光,逆光在電視舞台裡是非常重要的輔助光,對人物的造型,空間感有著主要的作用,尤其現在LED大屏的廣泛使用,逆光可以拉開人物與背景距離,不至於使人物與背景太過粘連,使畫面通透。 而戲劇舞台的逆光通常用來鋪色、渲染氣氛,或者用於主要人物的出場或者其它特殊效果需要等。
第四,側光,重在畫面的造型,與面光和頂光一起組合使人物和景物更有立體感,作為輔助光,有利於側面機位的拍攝,更好的與正面光銜接。
第五,觀眾席光,通常一組正面光,一組逆光和側光,逆光用來托出人物渲染氣氛,可帶顏色或者圖案,面光的燈位高度不能太低,亮度不能太高,不能比舞台亮,要考慮觀眾的眼睛,側光作為輔助。觀眾光的顏色要配合舞台上的用色,戲劇演出一般是不需要觀眾席光的。
(二)色彩、色溫的差異
沒有色彩就沒有氣氛。我們用色彩的冷暖,濃淡來表現舞台的縱深和層次以及氣氛、意境。戲劇演出中面光可以用色光,在電視舞台燈光中,為了保証人物膚色還原正常,一般情況下面光不能使用色光。電視燈光中用色光需要同面光,逆光,側光進行綜合考慮,色光的使用要符合人的審美情趣、色彩規律,同時要和演員的服裝、化妝、道具等元素相統一。
戲劇舞台演出是給現場觀眾看,而電視節目則主要是呈現給電視機前的觀眾看,電視燈光對色溫的要求非常嚴格,如果色溫不統一大家就會發現電視畫面和現場效果存在差異,尤其在低色溫和高色溫燈具同時使用的時候。所以電視錄制必須要注意色溫的一致,使電視畫面達到最真實的現場還原。
(三)燈位的差異
在電視舞台上會有幾個必備的特殊光,一個是之前說的觀眾席光,再一個就是主持人光,這是很重要的光位。主持人光是跟舞台其它光分離的,有時主持人光需要一個或者幾個固定光位,同樣需要有面光、側光、逆光,主持人面光與舞台的面光色溫要一致,而且需要考慮出像的機位問題,確保攝像機能拍到最完美的影像。
觀眾光在電視錄制中同樣非常重要,對於電視來說,現場觀眾也是演員,是電視畫面的一部分。在考慮觀眾光時應該從節目的整體性出發來設計,不能僅僅照明和照亮。
四、戲劇舞台燈光和電視舞台燈光之間可以借鑒之處及創新
隨著技術的進步,電視台大型創新型的娛樂節目越來越多,怎麼樣在電視舞台燈光上也如同戲劇舞台燈光設計一樣注入更多的設計元素,成為接下來要面對的問題。
首先,節奏上,電視舞台燈光可以借鑒戲劇舞台燈光節奏的起伏變化,戲劇舞台燈光是根據整場劇目的感情色彩變化而變換節奏的,同樣電視舞台燈光也是由很多個不同的節目組合而成,每個節目的節奏和基調都是不盡相同的,具體色彩氣氛也要區分開,盡可能防止觀眾的審美疲勞,努力增強新鮮感。
其次,光與光之間的銜接上,編程者會把一個個的炫目的程序光給編好,他們所編程序只是單步或多步的變化,然后在節目中使用,或快或慢,或亮或暗,但是卻忽略了一點,就是光與光的銜接,總是很不協調,略顯突兀。
戲劇舞台燈光是直接展示在觀眾眼球的,而人眼球的寬容度要比攝像機高太多,色溫和亮度的差異,人眼可以適應的攝像機不一定適應,筆者個人認為,燈光是一個無法保存的藝術,我們要保存就要借助於攝像機,所以,如果我們在使用常規燈、電腦燈、LED燈組合的時候,色溫盡最大可能調成一致,那麼將來通過影像觀看的時候,理所當然色彩還原更好圖像更加完美。
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隨著表演藝術的形式增多,舞美設計逐漸由劇院更多地進入演播廳、廣場、體育館等空間[4]。恢宏的場面,豪華的裝置,閃動耀眼的燈光,奇異的服裝,LED運動大屏幕,這些大型文藝晚會的舞台設計也稱為綜藝舞台美術設計,舞台語匯不再像戲劇那樣僅僅是演員和布景本身,新材料的運用大大豐富了舞台美術的表現力。2010年的世博會“城市之窗”播出的一場燈光秀,短短的40分鐘,展現了從人類出現到科技發展的今天,世界上二十多個國家的特色建筑、服飾一一登場,舞台中間有一組各種形狀變換的LED方體,舞蹈演員跟隨著變換LED方體翩翩起舞,現場效果美輪美奐,威亞上下人物飛行,產生了一個完美的3D景象,這種表現形式必將是未來舞台美術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涂懷軍.舞台燈光新科技應用今昔談[J].影劇新作,2014(10).
[2] 徐安平.淺談戲劇舞台燈光藝術[J].劇影月報,2014(10).
[3] 李傳舵.淺析晚會演出燈光在電視錄制時的用光差異[J].現代電視技術,2013(4).
[4] 那建國.也說舞台美術的創新與發展[N].劇影月報,2010-12-20.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