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紀錄片《超級中國》的“他者”呈現與跨文化傳播研究
《超級中國》是由韓國KBS電視台特別制作推出的一部7集紀錄片,以“13億的力量”“錢的力量”“中國治世”“大陸的力量”“軟實力”“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和“中國之路”為主題,分別從人口、經濟、外交軍事、土地、文化、政治等六個方面介紹中國的社會發展現狀。在韓國的公營電視台播出如此大規模介紹中國社會現實的紀錄片,不僅在韓國引起了觀眾的密切關注,而且在中國也引發了網民的高度熱議。本文試圖在分析《超級中國》“他者”呈現的基礎之上,深入探討其跨文化傳播力的形成與影響。
一、《超級中國》的“他者”呈現
中國是文化大國,韓國是一個極具文化包裝輸出能力的國家,紀錄片是富有文化品質的影像表達形式,《超級中國》集這三方文化優勢為一體,充分展示了中國的文化特色,呈現了新視角下的新中國。
(一)從文化認知看
堅實的文化認知是《超級中國》全面展示中國面貌、中國文化的基礎。這種文化認知一方面源於中韓兩國先天的文化傳統共通性,另一方面則來源於拍攝者對現代中國的深入了解。中韓兩國同屬於東亞文化圈,作為同源文化,在文化感情色彩、歷史傳統、民族意識、審美意境等要素上具有共通或者類似之處。韓國社會的文化內核源自於我國傳統儒家文化,從心理上具有熟悉感。儒家文化發源於中國,創始人是孔子。西漢時期,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點百家”,確定了儒教文化幾千年的統治地位。自此,儒家文化逐漸向東南亞和東北亞各國輻射,形成“儒教文化圈”。儒家文化不只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是東方一些國家和民族的共同文化。儒家的基本理念是“君臣父子夫婦長幼倫常”“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人以禮義廉恥為根本﹔倡導“天人合一”,和諧是社會發展的基礎﹔重視教育,提倡“有教無類”,人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等等。歷史上,中國儒家學說在韓國備受推崇,《孔子》《韓非子》等儒學典籍流傳廣泛。朝鮮王朝時期,作為歷代最高學府的成均館即由飽讀儒家詩書的學者來主持,對學生教授儒家思想,為儒家思想在韓國的傳播奠定了堅實根基。
此外,韓語發源於漢字,雖然韓國政府早就廢除了漢字政策,但仍保留了基礎常用漢字。在韓國不僅能看到些許的漢字,而且韓語發音也有一些與漢字發音相近。在肢體語言傳播方面,由於禮俗相近,我們很容易從動作和表情中猜出大致意思。總之,韓國正是憑借著東方文化中已經被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來推行本土文化。①由於文化的相近性,使得《超級中國》在文化呈現方面具備了天然的優越性。《超級中國》的制片人朴晉范,曾就讀於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而且擔任駐中國記者多年,對當今中國發展現狀有著體驗式了解。無論從兩國文化背景,還是拍攝者的文化認知層面,《超級中國》在文化呈現上都具備著區別於西方文化視角的堅實的認識基礎和多元文化認知的客觀性。
(二)從藝術表現看
由於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韓國影視藝術在根植東方影視文化的基礎之上,創造性地融合了西方影視文化所具有的外化、直觀、包裝性強等特點。東西方文化交融使韓國的影像表達別具一格,既具有濃郁的東方藝術色彩,注重寫意、畫面精致唯美,同時具有西方文化快節奏、重渲染、高調易傳播的特點。《超級中國》通過豐富的鏡頭表現力和極具感染力的音畫配合,藝術性地傳遞了中國的文化信息,印証了韓國影視藝術的高品質。
第一,豐富的鏡頭表現力。韓國影視作品中的畫面精致唯美、構圖精巧、色彩柔美、意境豐富。《超級中國》整體採用偏黃暖色調,給人以欣欣向榮、蓬勃發展之感。在鏡頭語言的表達上,《超級中國》試圖展示畫面的保真性,通過成熟的攝像技巧打造了剛柔並進、張弛有度的鏡頭表現力。從拍攝的技巧看,拍攝自然景觀時,畫面唯美,架構宏大,各種拍攝技術綜合運用。如第四集《大陸的力量》中,一開始就運用航拍技術展示黃土高原的廣闊無垠,黃河的宏偉氣勢,桀驁不馴的血性和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運用低角度仰拍技術渲染了壺口瀑布的雄偉與壯觀。運用搖拍技術展現了夢幻張家界的神奇和石林多彩。該片大量使用了航拍手段,使畫面更具沖擊力。②拍攝人文景觀時,採用觀察性拍攝手法,多運用中、近景、特寫以及中景推近景的鏡頭,注重影像描繪性解釋力,突出細節。拍攝文化景觀時,採用大量俯拍視角,增強鏡頭的觀察感和渲染力。如第一集《13億的力量》拍攝王斌集團產業發展,拍攝繪畫及中國木質家具時運用俯視特寫鏡頭進行細節展示,充分展現被攝物體的藝術感染力與文化魅力。拍攝動態景觀時,配合動態鏡頭,增強畫面節奏感與律動性。如拍攝人流攢動的鏡頭時,採用跟、搖、顛、推等手法,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韓國影視藝術注重細節,追求藝術上的美感,細節的突出增強了影像的表現力,深化了影像的意境。
第二,傳統庄重的音樂感染力。合理利用背景音樂不僅能在藝術上給紀錄片增光添彩,更能在體驗上給觀眾帶來更具感染力和感受力的藝術享受。韓國的音樂尤其是歷史、文化題材的音樂,總是帶有傷感美學的意味,極具感性美與感染力。《超級中國》的主背景音樂具有典型的韓國音樂傷感美學特質,營造了一種庄重震撼的氣氛,給人以庄重、崛起、敬仰、審慎的感覺。既表現了中華民族崛起的震撼,也表現了對自身發展的傷懷與對“超級中國”的敬畏。在主背景音樂的基礎上,該片配合不同影像環境適當採用更細致貼切的輔助背景音樂,尤其是在表現文化特色方面,更加注重匹配性背景音樂的使用。例如,在第四集《大陸的力量》中講述西安歷史文化、第五集《軟實力》中介紹鄭和下西洋,以及展現現今外國人學習中國氣功的景象時,都採用富有中國特色的民樂器演奏為背景音樂,突出中國文化特色,不僅帶給觀眾更貼切的文化體驗,而且充分地展現了拍攝者的文化功力。
(三)從制作主體看
《超級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拍攝另一個國家的紀錄片,文化呈現必然帶有“他者”觀察式的特點。由於中韓兩國地理位置相鄰,文化傳統相近,使得《超級中國》在文化表達上同時適合中韓兩國人民的文化認知,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該紀錄片在中韓兩國都引發了熱烈反響。“韓國在保留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將一些先進的西方文化和思想吸收進來,使得韓國文化價值觀念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韓國文化在傳承忠、孝、禮、智、信等優秀儒家文化的同時,對西方文化中的平等、民主法制、競爭和創新意識也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韓國的現代化過程做到了將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機結合,並將這些價值觀念表現在韓國影視劇、流行音樂等流行文化及其產品當中,使韓國流行文化受到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的喜愛。”③《超級中國》既有天然性的審美表達,也處處透露著一個“他者”的審視與觀察。例如,在第一集節目中,通過唯美的畫面,展示了韓國化妝品公司愛茉莉旗下品牌悅詩風吟在中國的門店,精致的店面,精美的產品,加上通過採訪的形式,表達中國年輕女孩對於悅詩風吟的喜愛。這一例子本身以“他者”的視角出發,選取韓國化妝品的品牌為題材,深入探析韓國化妝品公司在中國的發展。再如,第二集《錢的力量》對濟州市大量高級房產出售的呈現,一方面展現風景優美、環境舒適的居住環境,另一方面通過採訪表達了對於中國人大量購買行為的戒備與小心的態度。
“他者”視角的另一特點正是將自身作為參照進行對比分析,《超級中國》通過中韓美三國的對比,進行觀照當代中國的存在樣態。例如,在旅游、進出口、文化、化妝品等方面與韓國進行對比分析,一方面對韓國觀眾塑造了具體的中國形象,另一方面勾連了“他者”觀察的心理動態與行為路徑的密切關系。
《超級中國》對中國文化不吝筆墨地精美展現,與“他者”的觀照視角,無形之中產生了沖突與矛盾。觀眾也許會產生這樣的疑惑:《超級中國》為什麼在詮釋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中國的同時,卻又極力塑造一個“霸權威脅者”的“不友好”形象。這背后的原因,絕非僅僅“追求客觀”這麼簡單,而是來源韓國民族的“大文化觀與小政治觀”。
應當承認,韓國影視是全世界比較具有民族氣節的影視文化,尤其在對本民族的現實與歷史進行全方位的思考與反思,對他國優秀創作的借鑒,以及自覺繼承本民族優良傳統美學思想等方面。這種兼容並蓄與去粗取精的包容態度,賦予韓國影視文化新鮮感與厚重感,進而產生民族與現代化的美感形態。韓國現代社會在長久的高度文化重視道路發展中,形成了對文化、藝術、精神高標准追求的文化行業特性,進而帶來的深入影響就是文化工作者和國民對文化的珍視與摒棄國家界限的包容、接納、汲取與轉化。這種對優秀文化的追求與接納形成了韓國民族的“大文化觀”,這種優秀的品德決定著韓國影視文化必然滲透著民族的品質。
而相較之下,由歷史環境和國家性質所決定的“政治觀”則無法擺脫其現實社會的局限性,展現出如“文化觀”般極大的溶解力。從地理條件看,韓國位於朝鮮半島最南段,三面環海,西南是中國,瀕臨黃海,東南是朝鮮海峽,東邊日本,緊鄰日本海,北面隔著三八線非軍事區與朝鮮相鄰。從國內環境來看,韓國國土面積9.96萬平方公裡,人口近5000萬,相當於491人/平方公裡,是個典型的人口密集型國家。並且,國內可開發的自然資源較少,主要依靠進口。自然環境的內憂外患讓韓國人具有一種危機感,這種危機感轉化為整個民族的異常團結和對民族文化的依賴性④。正是由於韓國單一民族的特性和高度凝聚的民族精神,使得韓國在政治上具有高度的獨一和穩固性,民眾具有高度堅定的政治身份認同。所以即便在“大文化觀”的民族特征基礎上,涉及到政治問題的時候,韓國文化工作者以及韓國國民仍會毫不猶豫地堅持自身的“小政治觀”。
正因為韓國“大文化觀與小政治觀”的特點,使得《超級中國》雖然在文化呈現上並不遜色於其它韓國文化產品,但也存在著文化多元性與政治偏向性的矛盾。韓國“大文化觀與小政治觀”的特點,既是《超級中國》的局限,也將是韓國所有涉外題材文化產品與生俱來的掣肘。
二、《超級中國》的跨文化傳播力
《超級中國》的跨文化傳播具有雙向性特點:一方面,作為以介紹中國為題材的紀錄片,把中國文化進行了跨文化輸出﹔另一方面,作為韓國的影視作品,通過網絡渠道被中國觀眾收看,體現了韓國文化的跨文化傳播能力。無論是哪種跨文化傳播方式,都離不開高質量的影視作品。《超級中國》受到中韓觀眾的熱議,既說明了中國文化的優秀傳播力,也進一步証明了韓國強大的文化產品輸出能力與跨文化傳播力。
(一)優秀的文化呈現力
優秀文化精彩呈現來源於影像表達,而影像表達的背后則是深層次的文化積澱。隻有深入的文化認知和理解才能轉化為從容有力的文化表征形態。韓國流行文化及其產品的大范圍“流行”,得益於韓國文化對東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完美融合。韓國在保留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善於借鑒和吸收優秀的西方文化。韓國文化在傳承忠、孝、禮、智、信等儒家思想的同時,對西方文化中的平等、民主法制、競爭和創新意識也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韓國的現代化過程做到了將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機結合,並將這些價值觀念表現在韓國影視劇、流行音樂等流行文化及其產品當中,使韓國流行文化受到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受眾的喜愛。”⑤《超級中國》的成功,不僅源於其成熟的表現手法,更在於其主題、題材、事例的選擇,以及拍攝策劃的巧妙構思與深入思考。此外,韓國制作團隊一貫具有對中西文化的深入理解與融合能力,使《超級中國》在文化呈現方面,既具備東方之靜韻,也具備西方之動感。
畫面與語言的結合是實現情景交融的最佳組合,這也是影像藝術經久不衰、一直活躍在文化傳播舞台上的重要原因。《超級中國》之所以受到韓國觀眾的關注,收視率遠高於其它韓國紀錄片,與該紀錄片營造的良好的情景交融氛圍,引發的觀眾共鳴有著直接聯系。《超級中國》的語言是成功的,無論是開篇伴隨巨龍橫空出世的“開場白”,還是片中解釋說明的旁白內容都極具感染力,和影像一起共同創造了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磁場,不斷給人以情感上的調動與吸引。情景交融不是單純的情與景的搭配,有時候正是因為情與景的沖突、矛盾、反差,更能抓住觀眾的情感。《超級中國》經常利用“沖突”喚起觀眾的情感。正如紀錄片的最后畫面中中國面貌一片繁華,旁白“久陷低迷的中國現在正在蘇醒,他們以更強的面貌向世界展現,在世界上躍起的新力量,超級中國,那麼,我們將要迎來一個怎樣的未來呢?”激揚中帶著一絲沉重,旁白與畫面,既融合又沖突,因為中國的繁榮景象帶給韓國的不僅是一種鼓舞,也是威脅與挑戰,在展示中國強大形象的畫面面前,每一個觀眾都在被喚起面對這樣一個逐漸強大的鄰國,“我們將要迎來一個怎樣的未來呢?”
影像的成功貴在能夠喚起受眾的情感共鳴,進而實現文化移情。跨文化傳播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文化移情的過程。所謂文化移情是指交際主體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為了保証不同文化之間順利溝通而進行的一種心理體驗、感情位移和認知轉換,即有意識地超越民族本土語言文化定勢的心理束縛,站在另一種文化模式中進行思維的心理傾向。美國等西方國家習慣於大張旗鼓地進行文化擴張,而韓國卻不然,他們往往借助於影視劇或者音樂等軟性平台,以樂於為民眾所接受的文化形式,展現了自己獨有的韓民族文化特色,並以平等和自由的方式代替了統治控制的“霸道”。“在跨文化傳播中,強加的東西不一定能被接受,反而會因為文化的沖突和民族的自尊心遭到抵制。通過韓國影視劇可以看出韓國的這種做法的靈妙,既不是由國家自上而下地強加灌輸,也非文化霸權強行。”⑥韓國的文化輸出能力有目共睹,並且在文化產品制作上已經形成完備成熟的體系。在調動觀眾情緒方面,《超級中國》的成功不是偶然,更不是特例。可以說,喚起觀眾的感情共鳴對於韓國文化產品來說已經不是一個目標,而成為了文化產品與生俱來的一部分,更是情與景交融的復合體。
(二)強勁的文化傳播力
《超級中國》的文化傳播力不僅體現在國內的高收視率,更體現在中國觀眾通過網絡渠道主動搜索與觀看,並給予熱烈討論。《超級中國》在韓國國內的熱播源於制作團隊所選素材和案例,如13億人口的消費能力、阿裡巴巴、義烏小商品市場、進軍好萊塢、強大的軍事實力等,都是最能吸引韓國人眼球並觸動他們敏感神經的內容。這些素材和案例對於韓國人來說是無法想象的,不可復制和逾越的,以至於產生“眼紅”心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韓國人曾經的“優越感”漸漸消退,而中國人的“財大氣粗”讓韓國人沮喪。尤其是影片動不動拿中國的情況與美國相提並論,更是讓韓國人難以接受。這一點恰恰就是《超級中國》在韓國各界引起熱烈反響的最深層次原因。⑦
韓國自1998年確立“文化立國”戰略之后,在文化產品的輸出上取得了不俗成就。隨著互聯網發展,韓國的文化產品借助網絡平台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從韓劇熱播,到韓星受寵,再到國內電視台紛紛效仿韓國綜藝節目,引進韓國節目版權,都體現出了韓國較強的文化輸出能力。《超級中國》雖然沒有在中國通過官方渠道播出,卻引來中國觀眾的關注,中國學者的熱議,也正是韓國文化輸出成功的有力証明。
韓國的“文化自覺”體現到上層建筑層面就是關於文化產業的規劃和實施。在20世紀60年代韓國政府就出台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有關政策。在80年代中期韓國將發展文化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韓國政府的措施主要包括,制定持續的文化發展規劃與政策。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韓國政府先后提出多樣化的文化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包括“文化繁榮計劃”“文化要面向全體國民”“文化立國”等,以期細化和優化文化產業局的功能。韓國政府在已有的文化觀光部基礎上成立文化產業政策局、文化產業振興院、綜合性組織委員會等機構,從政策、立法等多個方面共同支援文化產業的建設,進而為文化機構、從業者提供優惠和保障渠道。韓國政府提出要保障文藝工作者的專業性,設立國家預算支持文化產業,鼓勵民間共同投資。“文化自覺”體現到個人層面上是對本國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韓國社會對本國文化的自信與自豪感是現實與傳統這種二元對立價值觀下的產物,自然環境的內憂外患讓整個民族異常團結。從文化傳統上看,韓國社會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有著深厚的儒家文化根基。儒家文化倡導“禮義廉恥”“家國天下”等思想,尤其強調個人的道德感和榮譽感。韓國重視基礎教育,從小學開始就給孩子們灌輸這樣的觀點。儒家文化的精髓已經植根於韓國國民精神之中,融入了大眾的日常生活,指導著人們的行為,成為凝聚人心的有效方法。電視從業者首先是作為普通大眾的一員,正因如此,韓國的電視節目才能做到自尊與自信。⑧《超級中國》的成功源於韓國的文化自覺,也將進一步刺激韓國的文化自覺。
三、結 語
《超級中國》是一部文化上與中國同源,政治體制上與西方國家一致的韓國電視紀錄片。在創作立意上提出用不同的視角看中國,對中國的歷史和現在進行全面展示和立體呈現。在拍攝手法上遵循紀錄片真實性、故事性原則,同時,影像表達貫徹著濃郁的韓國影視作品風格。在文化傳播上,既是一部呈現中國文化的優秀作品,也是承載韓國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
然而,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影像裡,絕對的真實、客觀、全面都是人們不斷在追尋、探討卻無法達到的,《超級中國》也不例外。《超級中國》的“他者”視角雖區別於西方國家的“他者”視角,但仍然無法擺脫“他者”的局限性。《超級中國》不斷塑造一個強盛的中國,流露著“霸權”的話語意味。在韓國人看來,中國的“稱霸企圖”無法用外交語言和官方觀點扭轉,因為這是影像構筑的“真實”。還是那句“雄辯”又怎麼能勝過“事實”能?其他國家用一部紀錄片即可以塑造中國形象,而中國卻很難用一部紀錄片進行自我建構。中國的國家形象應該如何塑造?韓國在文化輸出上的成功如何借鑒?如何用影像的真實詮釋當代中國的發展?這不僅是《超級中國》給我們的發問,也是鄰國給我們的啟發與思考。
注釋:
①④⑧童真.韓國電視綜藝節目在我國的跨文化傳播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4.
②陳文璣,胡水申.淺談紀錄片《超級中國》的創作技巧[J].新聞研究導刊,2015(06).
③⑤孟向瓏.韓國流行文化軟實力對中國的啟示[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5.
⑥馬雪晴.中韓影視劇跨文化傳播研究[D].蘭州大學,2013.
⑦朴光海.中國形象的對外傳播需要新的視野與策略——《超級中國》帶給我們的啟示[J].對外傳播,2015(4).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電視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編號:15BXW02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本文獲北京師范大學自主科研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
(作者王長瀟系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爽系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