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劇中的人物身份懸念設計
摘要:美劇人物身份懸念設計源於敘述的有限性和不可靠性、影視劇重視情節的特點以及美劇的創作機制,可以概括為“群體成謎”“片段未知”及“身份逆轉”三個類型。這些懸念直接或間接地起到了推進情節、衍生故事、震撼觀眾等作用。
關鍵詞:美劇﹔人物身份﹔懸念﹔逆轉
一、人物身份懸念的產生
懸念是“人民對文藝作品中人物的命運、情節的發展變化的一種期待心情”,①直接關系到小說、影視劇“對觀眾的吸引力”,是作家及導演的創作“能否成功的重要技巧”。②所以我們無論是在小說還是影視劇中都不難看到懸念的普遍存在,而懸念存在的根源則在於故事敘述的有限性。
故事是“預設了一整套能夠想象的細節的事件之連續體”,③作者在對其進行講述的時候不可避免地受到時間和篇幅的制約,無法無限地展示故事世界的全部狀態,需要讀者和觀眾按照生活的邏輯和規律,通過合理“想象”補充文字和鏡頭以外的內容,構成完整的連續事件。但我們自行補充進去的內容和作者未展現出的情況往往並不一致:我們“想象”的部分“僅僅是讀者推測出來的……在解釋中還有著差異之余地”。④故事的作者可以根據需要隨時肯定或否定我們之前“想象”的部分。所以,這些故事中由讀者或觀眾自行通過想象補充進去而作者未給予明確交代的內容,構成了懸念設計的基礎。
與小說不同,影視劇不以塑造人物為核心,展現情節才是戲劇創作的重點。某些形式主義者和部分結構主義者甚至認為人物僅服務於情節,是情節的產物,是“功能性”的行動元,而不是人。⑤所以影視劇中情節的價值要遠大於人物。這就造成了影視作品中存在著大量關於人物身份懸念的情況。而這種情況在美劇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美劇不同於小說、電影或國產電視劇,其劇集的制作並不能保証完整性。隨著收視率的變化,一部美劇隨時面臨著被預定新劇集或被砍掉的可能。這就要求美劇的編劇們必須盡可能地在每一分鐘吸引觀眾,這樣一來激烈的矛盾沖突和強烈的外部動作就成為編劇們的首選。
因此絕大多數美劇編劇並不會在劇集伊始便細致地表現從人物童年開始的成長過程,多採取“鎖閉式”的戲劇結構——“隻寫高潮至結局”,⑥讓人物一開始便進入復雜緊張的情節和激烈的沖突當中,在劇集的第一分鐘便吸引住觀眾。這時我們對情節中人物的身世甚至身份都是未知的,關於這一切我們隻能期待編劇們對“過去的事件和人物關系用回顧或內省的方式,隨著劇情的發展逐漸交代出來”。⑦
故事敘述的有限性給了作者保留人物身世懸念的基礎,而影視劇重情節、輕人物的特點和美劇的創作機制又讓人物在出場時無法具有一個完整可信的身世和履歷。這就是以美劇為代表的影視作品中存在大量關於人物身份懸念的原因。
二、人物身份懸念的類型與作用
(一)群體成謎
如前文所述,美劇中人物出場時並不詳細交待其身世甚至身份,這種出身保有懸念的設計並不限於主要人物,在一部美劇中幾乎所有人物都有不確定的身世或身份。這也構成了美劇中人物身份懸念的第一個類型:群體成謎。如經典美劇《迷失》中,墜機之后荒島上的每個幸存者身份都是不明確的。
但數量上的優勢並非“群體成謎”的關鍵。即使是在國產劇集中絕大部分的人物身份和成長經歷也不是通過鏡頭明確交代的,那麼二者的區別何在呢?
美劇中大量人物的身世秘密,一方面要隨著劇情的展開進行交代,另一方面要和之后的情節發展密切相關。國產劇中眾多未交代完整出身的人物絕大部分都不會隨著劇情的發展一一詳細介紹出身,而美劇則不然。美劇的編劇以情節先行,讓觀眾在第一時間被精彩的劇情牢牢地吸引。在收視率穩定后,隨著故事的發展,觀眾們對劇集中人物的興趣越來越濃,這時編劇們通過隨后劇集逐漸零散地展示人物的身份,讓觀眾通過持續的觀看和對信息碎片的拼接了解到劇中人物的成長經歷和性格成因,加深觀眾對劇集中人物的感情,滿足觀眾窺探人物的訴求,進而更加關注劇集。
在關聯之后的情節方面,國產劇集大多隻涉及到一兩個主要人物的身份,一般不會出現在一部劇集中幾乎人人的身份都關聯后續情節的情況。而美劇卻不然,群體身份成謎是美劇人物身份懸念設計的獨特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文化中對個體差異性的重視及對個性的發展的關注。
以《神盾局特工》第一季為例,故事中小組裡每個人物的出身都和情節推進相關。在斯凱加入神盾前,我們隻知道她是一名電腦黑客。而隨著情節的發展,她對身世秘密的探索幾乎貫穿了整季劇集,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小組中的人物關系,甚至有成為整部劇主線情節和矛盾核心的趨勢。組長菲爾•庫爾森也有死而復生的一段神奇經歷未被揭露,對這段身世的探索構成了第一季故事的主線情節。至於沃德探員的敵方臥底身份和梅探員的奉局長命令暗中監視組長菲爾•庫爾森的臥底身份,都與情節的發展、人物關系的變化聯系密切。甚至身世最為簡單明確的,由神盾局學院培養出來的兩名年輕特工——菲茲和西蒙斯的身份也關聯了一集的故事情節。
在美劇中,不僅有《迷失》《神秘島》《CSI拉斯維加斯篇》等以懸念著名的劇集會出現集體身份成謎的情況,甚至連《老友記》《生活大爆炸》《老爸老媽浪漫史》等喜劇劇集都會隨著故事的發展逐漸揭示劇中人物們出身、家庭、成長經歷,讓觀眾了解到已經非常熟悉的劇中人物的性格和行為事出有因。
美劇編輯們利用敘述方式本身的特點為劇集預設了大量的身份不明或錯誤身份的人物,隨著故事的講述,逐漸揭示他們的身份進而推進情節的發展,給觀眾帶來應接不暇的情節上的沖擊。此外,這種懸念的設計更為推出關於主角或配角的前傳(如《斯巴達克斯》前傳《競技場之神》)、關於配角故事的衍生劇(如《絕命毒師》衍生劇《絕命律師》)以及周邊產品(如《行尸走肉》官方小說《州長的崛起》和《州長的逆襲》)提供了土壤。
(二)片段未知
美劇中並非所有人物的出身都是不明確的。美劇中也有許多身份基本確定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但這並不等於說他們就沒有身世上的秘密,沒有身份的懸念。即使是劇集中身份明確的主要人物也往往具有一段不為人知的秘密經歷,這就是美劇人物身份懸念設計的第二個類型——“片段未知”。
比如《神盾局特工》中的組長菲爾•庫爾森,我們通過他出場時瑪麗亞•希爾的介紹以及電影《復仇者聯盟1》的相關劇情得知他的身份。但關於他起死回生的一段神奇往事一直沒有做出明確的展現,直到本季的最后才揭示他當時已經死亡,被神盾局用外星人的科技救治復活,並給他植入了另一段記憶。
如果說前文的群體身份成謎只是關聯劇情的話,那麼片段成謎則是劇情的關鍵。群體身份成謎大多源於敘述的有限性,美劇的編劇們無需消耗有限的鏡頭展現每個人冗長的成長經歷。而片段成謎則是他們有意隱瞞的結果,他們通過種種手段交代了人物的身世卻有意隱瞞最重要的一段,甚至不惜以錯誤的信息誤導觀眾,做出不可靠的敘述,以保留整部劇集的重大懸念,給觀眾帶來巨大的震撼。
《神盾局特工》中,九頭蛇組織因為打入了神盾局內部,對其信息了如指掌,唯獨因為權限的問題無法了解到菲爾•庫爾森這段起死回生的經歷詳情,因而他們費盡心機進行探索,更是派沃德進入庫爾森的小組擔任臥底。而小組裡的梅探員正是局長擔心外星科技在庫爾森身上產生“后遺症”而派入其小組的。最終當九頭蛇知曉了庫爾森的秘密后對神盾局再無忌憚,發動了全面的攻擊,這也是該劇第一季最終的大逆轉。換言之,該劇第一季幾乎所有的情節都是由此展開的。
如前文所言,美劇為了吸引觀眾多採用“閉鎖式”的戲劇結構,由高潮部分進入故事,那麼隨著情節的展開,我們發現高潮部分之前的情況並非如我們所設想或劇中人間接講述的那樣,甚至完全相反。這種亞裡士多德提出的“發現”(主人公所經歷的從不知到知的變化)⑧和由發現導致的“突轉”(情節的某部分從一種狀態轉變為其完全對立面)便構成了故事的逆轉,而影視劇的高潮部分都需要逆轉。
(三)身份逆轉
在這些發現后的突轉中,如果我們發現的是人物的真實身份,對其真實身份的揭露造成了劇情逆轉,那麼這種人物身份的懸念設定便屬於美劇人物身份懸念設計的第三種情況——“身份逆轉”。這種逆轉可以由人物前后身份的差異而概括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身份逆轉主要來自於人物的真實從屬,隨著故事的發展,人物突然表明身份,顛覆我們以往對其的認知。這對關鍵人物所屬陣營的揭示、對故事中斗爭雙方的力量變化往往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進而造成對原來局面的顛覆。無數劇情的逆轉都是由故事中重要人物突然表明或轉換陣營帶來的,這種設定可以簡單概括為“變成敵人”。
第二種身份逆轉主要是人們在對某人身世的不斷探尋過程中最終帶來意想不到的顛覆自己出發點的發現。這屬於電影編劇寶典《救貓咪》的“金羊毛”類情節:“主角‘上路’尋找某物,歷盡艱辛最終發現別的東西——自己。”⑨如經典電影《星球大戰》中,當盧克•天行者打倒黑武士要替父報仇時,發現黑武士並非自己的殺父仇人而就是自己的父親安納金•天行者。再如神盾局特工中庫爾森費盡心機調查自己起死回生的神秘經歷時竟然意外發現研究並應用外星人科技治愈人類項目的負責人就是受傷前的自己。又如《疑犯追蹤》裡當主人公裡瑟受電腦不明確的提示后拼死從黑幫手裡保護了“受害人”之后意外發現所謂的受害人是電腦本來要自己捉拿的黑幫首領。這種身份對調的懸念設定可以簡單概括為“變成別人”。
第三種身份逆轉是某人隨著情節的發展做出了某些改變,成為了觀眾早已知曉的某個人物,這種逆轉可以概括為“變成名人”。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如美劇《世界大戰》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普魯士的傳令兵因為胡子太長,沒法讓防毒面具和臉頰完全閉合差點死在毒氣彈之下,逃生之余他第一時間刮去了大部分胡子。從他的新形象中我們突然發現,他竟然是年輕的希特勒。
綜上所述,敘述的有限性和美劇情節為先的創作理念決定了美劇的故事中有著大量的身世不明的人物存在,而由此出發去揭示這些人物的身世不僅關聯到了隨后的劇情,更衍生出無數的新故事。即使對於身份明確的人物,美劇的編劇也往往隱藏其一段神秘經歷,而這段神秘經歷往往關聯著整部劇的核心情節。此外,美劇高潮的突轉部分也往往依賴人物身份的懸念,在特定的情境下,人物身份被揭示出來,無論其真實身份是“敵人”“別人”還是“名人”,都足以反轉劇情,震撼觀眾。
注釋:
①譚霈生.論戲劇性[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136.
②譚霈生.戲劇本體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56.
③杰拉德•普林斯,徐強譯.敘事學——敘事的形式與功能[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4.
④譚霈生.論戲劇性[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14.
⑤杰拉德•普林斯著,徐強譯.敘事學:敘事的形式與功能[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95-96
⑥譚霈生.戲劇本體論[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20.
⑦譚霈生.戲劇本體論[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20.
⑧譚霈生.戲劇本體論[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70.
⑨布萊克•斯奈德著,王旭鋒譯.救貓咪:電影編劇寶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27.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