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廣播打通最后一公裡 發展有突破建設"在路上"
應急廣播的終極目標是:隻要發布一個全國應急廣播信息和信令,全國廣播電視用戶就能實時接收到。
日本廣播緊急警報系統迄今已持續建設更新了31年,在地震波到達前約1分鐘通過廣播得知地震消息——2011年3月11日的那場日本大地震中,數百萬日本人的生命因此得以挽救﹔美國緊急報警系統(EAS)建設更新已有53年,雖然從未被使用,卻仍在持續優化和維護中。
“點亮生命之光”的應急廣播在我國亦受到高度重視,被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項惠及全民的民生工程、實事工程進展如何?下一步發展重點是什麼?CCBN公共服務論壇就此進行了梳理和探討。
多級聯動,打通“最后一公裡”
目前,全國已有14家廣播電台開辦了應急廣播頻率,北京、四川、廣西等9個省(區、市)開展了應急廣播四級聯動及“村村響”試點。
“不論什麼網絡、什麼頻率、什麼區域、什麼終端,也不論終端是否開機,是固定或移動狀態,隻要發布一個全國應急廣播信息和信令,全國廣播電視用戶就能實時接收到。”對於國家應急廣播的終極目標,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家應急廣播中心主任高南軍形象地指出。
國家應急廣播中心啟動雖僅有幾年時間,發展卻很快。據高南軍介紹,目前中心與各部委都進行了有效連接,已接入氣象預警信息、地震速報信息、水利預警信息、環保信息、民航信息、海洋預警信息、核泄漏應急信息等﹔國家應急廣播預警信息自動播發系統,基於漢語、維吾爾語和藏語的應急廣播智能語音庫,以及包括國家應急廣播APP、國家應急廣播網、微信公眾平台、官方微博、手機應急網在內的五大新媒體平台也已建成。
與此同時,開展應急廣播試點實驗的工作一直沒有中斷過。特別是2015年的廣西預警發布試驗,國家應急廣播中心進一步擴大了范圍,提高了精度,增加了預警種類,預警發布的數量更多,反應速度更快。
不過,高南軍也坦言,應急廣播離達到公眾服務或者說公眾均等服務還有一定距離,這有賴於通過信息流轉、機制標准問題的解決,並通過試點試驗探索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農村應急廣播系統建設也要實現縣、鄉、村三級聯動,不光村主任可以喊話,縣級應急廣播的聲音也能快速通達最基層的終端。”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監管中心安全播出管理處副處長李玉環看來,應急廣播的發布不應是一個孤島,多級聯動才能打通“最后一公裡”。
而這也對應急廣播提出了更高要求,李玉環認為:多級聯動的應急廣播系統在“並發能力”上,國家級平台應至少支持5~20路應急廣播並發播出能力﹔在“響應時長”上,從接收到應急信息發布需求起到播出應急廣播節目,全鏈路處理過程應小於1分鐘﹔系統應支持多種語言節目制作和並發﹔平台之間、平台至前端之間的“傳輸鏈路可用度”要按照99.99%設計。
融合多媒體,布局“應急廣播+”
2015年7月,台風“燦鴻”來襲時,浙江嘉興農村應急廣播發揮了“戰時應急”作用﹔而平時,應急廣播則成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智慧天眼》提供治安、環境衛生等監控智能,《五水共治》對河道整治進行聲屏宣傳及監控,《智慧公交》負責公交車到站信息及應急信息的傳遞與擴散……
“戰時應急、平時服務、平戰結合”,這正是應急廣播的運作模式。“‘應急智慧廣播+’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老百姓,這個‘能聽又能看’的新載體,不但調動了老百姓視覺與聽覺上的雙重感官,更讓他們對有線廣播有了全新的認識和體驗。”嘉興市廣播電視集團黨委書記、總裁、董事長馬雪騰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嘉興在軟件提升方面還開設了對農廣播《阿秀嫂的家常話》,穿梭於田間地頭的對農服務小分隊“彩虹服務”,為基層群眾排憂解難,有效解決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問題。
應急廣播要精准到“戶”、到“人”,成為群眾需求的傳感器,僅僅依靠傳統網絡傳輸渠道還不夠。就如杭州邁可行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總監劉博寧所說,傳統手段在應急情況下往往力不從心,融合多媒體平台在應急領域的應用勢在必行。“採用數字化、IP化手段,充分利用現代通信方式和技術,才能滿足任何地點、任何終端的靈活多樣的播控需求。”劉博寧同時強調,完成與各類業務系統的融合接入是基礎工程,“打破不同業務系統間的壁壘和界限才能實現最終的多媒體業務融合”。(記者 李淼 本版圖片均由本報記者 韓東 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