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微信朋友圈天天在過"愚人節" 謠言盛行屢禁不止

李皙寅
2016年04月08日07:1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微信朋友圈的“愚人節”

  4月1日是西方愚人節。看著每天朋友圈中的謠言,總有一種天天都過節的感覺。

  麥克盧漢說過:“媒介即訊息。”傳播形式影響著傳播內容。相對於同為社交媒體的微博,微信朋友圈本身是“熟人社會”,即隻有彼此雙方是“好友”才能彼此交流,由此形成了一個准入門檻。這種背景下,微信朋友圈的謠言,往往留存時間長、且傳播效果更廣。

  至於原因,我們還原場景分析:首先,由於朋友圈較為私密,好友群多為現實朋友,彼此間差異性較小,在非常識性的謠言面前,彼此的辨識能力難有顯著差別。因此,朋友較難發現謠言﹔其次,由於現實中彼此熟識,加上朋友圈留言,同為好友的第三人可見,所以礙於尷尬,有些“識謠者”選擇了視而不見。同時,由於熟人轉發,往往隱含為“內容真實性”背書,由此傳播鏈條便接力下去。由於缺少指出“皇帝沒穿衣服”的小男孩,錯誤的信息有時很難自我更正,逐漸形成一種“沉默的螺旋”。

  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來說,朋友圈謠言往往有著典型的“群氓”效應。以筆者的觀察來看,“爆款”的謠言制造者,都深諳“消費心理學”——絕密、再不看就被刪除了、閱讀破10萬、是中國人就轉、很實用、快放入收藏夾,通過些具有煽動性和誘惑性的標題和內容,憑空制造稀缺感,從而誘導讀者閱讀、轉發。與此同時,謠言下方的閱讀數、點贊數,促使傳播者覺得“這麼多人都信了,一定是真的”,產生從眾心理。此外,部分內容涉及“兒童健康、食品衛生”等相關內容,閱讀者容易產生“寧可信其有”的心理,還有類似於“本周某地交警即將嚴查某種違法行為”的所謂實用信息,閱讀者也會為了規避風險而相信並轉發。還有類似於“孩童走失、高考學生証丟失速聯系、某地截獲販狗卡車現需電聯捐款”等,極易引起受眾共鳴,進而在朋友圈裡迅速轉發。

  從信源的角度來說,人們轉發的往往是自己相信的內容。看到同樣一則信息,不同的人從中提取的“關鍵要素”也往往各不相同。再者,由於較為單一的閱讀習慣,人們會建立一套刻板的常識,當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以此加以判斷真假。這本身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大腦“偷懶”建立了便捷通道,但也因此留下了隱患。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謠言的觀點和內容,本身就印証了傳播者內心的部分想法。同時,伴隨著謠言閱讀數量的增加,往往又會使得傳播者對此深信不疑,彼此往復循環。

  其實,微信朋友圈謠言的盛行,背后也有時代因素。

  第一,由於互聯網技術不斷提高,信息的價值前所未有地得以凸顯,人們對獲取信息的迫切性越來越高,有些時候甚至被信息所脅迫。看似紛繁的信息,佔用了閱讀者大量的個人時間,這制造了一種虛假的滿足感。

  第二,能夠上網的智能手機,普及僅有幾年,一些中老年人對於這個“魔盒”,缺乏全面的認識:在他們看來,媒體公信力毋庸置疑,手機上的信息也是如此,罕有批判性思維。

  第三,新聞的閱讀場景,從傳統媒體遷移到了移動端上。但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優質內容較少,無法滿足受眾的閱讀需求,因此給予低質量的信息以及謠言以可乘之機。

  由於朋友圈較為封閉,所以缺乏自潔能力,一方面是傳播者難以自知,另一方面圈中朋友也容易被“誤導”,彼此之間的轉發,又容易形成亞群體,逐漸固化成一個價值觀相近的圈子。在這其中,一些較為聳人聽聞的不實內容,更容易短時間內激發社會矛盾,加重社會隔閡。

  前些日子,滬寧高速疑因天氣原因發生重大連環相撞事故,點開朋友圈就有人發來“現場報道”,稱當場死傷逾十人。等筆者電聯上海好友后,再點開朋友圈,已經見到官方媒體跟進,並辟謠說所傳不實。由此可見,權威信息的即時披露,在一定程度上能阻礙朋友圈的“謠言”。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