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清華新傳學院教授胡鈺:新聞輿論工作者的核心素質

胡鈺
2016年04月12日07:2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聞輿論工作者的核心素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在新的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下,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隻有掌握更深的思想、更新的技術、更活的表達和更高的倫理,才能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職責和使命。

  一、掌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新聞輿論工作面對的是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要能夠通過現象看本質﹔面對的是多元的社會思潮,要能夠保持思想定力。要做到這些,就需要新聞輿論工作者掌握思想利器,明確認識方向。

  什麼是思想利器?首要的就是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人類認識史上存在著大量形而上學的認識方法,突出表現在機械的反映論和主觀的唯心論,這些認識方法脫離了實踐,背離了辯証法,因而帶來主觀性、片面性、表面性的思維問題。以這樣的思想方法來觀察世界、報道新聞,是無法實現前瞻性、堅定性的思想引領的。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科學的思想方法。毛澤東同志指出:“認識的真正任務在於經過感覺而到達於思維,到達於逐步了解客觀事物的內部矛盾,了解它的規律性,了解這一過程和那一過程間的內部聯系,即到達於論理的認識。”“這種基於實踐的由淺入深的辯証唯物論的關於認識發展過程的理論,在馬克思主義以前,是沒有一個人這樣解決的。”

  馬克思主義對新聞工作的指導集中體現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是指導當代中國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在新聞輿論工作中,需要培養一大批用理論武裝頭腦的新聞人才。這樣的人才善於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觀察問題、判斷是非,能夠一針見血地點出現象背后的本質,及時、有力地引導社會輿論。

  二、掌握基於新技術的新聞生產能力

  當前,媒介技術發展迅猛,對新聞生產乃至社會運行產生了巨大影響。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說:“媒介即訊息。”意即媒介自身就是內容,任何新媒介都會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這一判斷在網絡化、數字化媒介時代尤其顯著。

  對新聞輿論工作者來說,要避免技術上的畏難情緒,以最大的熱情擁抱新技術。既要學會用新的技術手段來生產新聞,帶來新聞內容、新聞形態的新變化,又要推動新聞機構的流程再造,積極適應媒介融合的新趨勢,更要從新聞生產觀念上進行變革,實現新媒介條件下新聞生產的新突破。

  當前,無人機、傳感器、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正在逐步運用到新聞生產中,無人機新聞讓新聞的場景感越來越突出,傳感器新聞讓新聞的數據化越來越突出,虛擬現實新聞讓新聞的逼真性越來越突出。新聞生產源頭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對這些技術的熟練掌握已經成為新聞輿論工作者必備的能力。

  與此同時,由於各個新聞媒體都已經擁有了多個新聞終端,新聞媒體內部的新聞生產流程及其組織架構都在進行重大調整,這就對新聞工作者的綜合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實踐來看,新聞輿論工作越來越需要“新聞特種兵”,即能夠熟練掌握文字、圖像處理、新媒體產品制作等的全能型新聞人才。

  三、掌握富有時代感的新聞表達

  在新聞輿論工作中,思想通過表達進行傳遞,表達基於渠道進行傳播。思想再深刻,渠道再豐富,如果沒有貼近受眾的鮮活表達方式,新聞傳播依然是“傳而不通”。

  這種表達能力體現在傳播態度上,就要求適應新媒體時代“傳受平等”的特征,避免“教訓口吻”,以真誠的姿態進行平等溝通。在基於社交媒體、聚合類媒體的新聞傳播中,受眾的自主性選擇越來越突出,“板起面孔”的新聞很難進入受眾視野。

  這種表達能力體現在話語體系上,就要求多以講故事的方式來講道理,多以時尚感的話語來寫新聞。從中外新聞名篇來看,好新聞往往都是好故事。這種講故事的能力在新媒體時代更加凸顯。寫出有人情味的作品,讓新聞故事抓住受眾的眼球,並且用鮮活的語言把故事講出來,已成為新聞輿論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之一。

  這種表達能力體現在表達手法上,除了基本的文字表達外,還要求學會數據化的內容挖掘,學會可視化的內容表達,以數據和“圖說”的方式來傳遞新聞。

  四、掌握新媒體傳播中的新聞倫理

  新媒體特別是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大大增強了個體的自我存在感,這種個性釋放與個體聲音傳播從整體上推動了社會進步。但因其正在迅速發展變化中,不論個體與社會,對其問題與對策都缺乏充分的准備。這就對新聞輿論工作者的倫理素質提出了新要求。

  在新媒體的新聞傳播中,一些核心的新聞倫理理念應該明確樹立並達成共識。這些理念包括:尊重客觀事實,不能為了求快而放棄新聞真實性要求﹔尊重知識產權,不能使用他人的新聞作品而忽視凝結在其中的勞動﹔尊重個人隱私,不能搜集、擴散他人隱私﹔尊重司法獨立,不能充當新媒體輿論場中的“道德法官”﹔尊重社會公益,不能把新媒體平台作為個人牟利的工具﹔尊重國家利益,不能在新媒體中傳播否定國家歷史、政治的新聞內容。

  新媒體的高速發展,得益於技術進步,更源於人類的需求。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性存在本質決定了人對社交行為的強烈需求,移動化、社交化、個性化的新媒體正是滿足了人類的這一內在需求。這種行為有其自身合理性,但正如在現實中的社會交往行為要受倫理約束一樣,新媒體中的社會交往行為也需要進行倫理約束。因此,主動開展新媒體傳播中的新聞倫理研究,並以之作為自己的行為標准,應成為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自覺追求。

  在新的時代,新聞輿論工作承擔的使命、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對新聞的思想性、真實性、導向性要求也越來越高。對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來說,隻有從思想、技術、表達、倫理四方面培養核心素質,才能真正成為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作者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