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杜飛進:挺起新聞輿論工作的精神脊梁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通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光芒,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指導我們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綱領性文獻。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在新的輿論環境、媒體格局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面對著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必須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面對著多元多樣的社會思潮,必須能夠保持思想定力﹔面對著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必須能夠站穩正確立場。要做到這一切,就必須挺起精神脊梁。而這“精神脊梁”,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所強調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新聞傳播現象和新聞傳播活動的總的觀點與看法。長期以來,我們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形成了“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的強大力量。但從當前實際情況看,新聞輿論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要求的現象。比如,在重大原則問題上態度模糊甚至是非不分﹔對於錯誤的思想和觀點,不敢發聲、不敢亮劍﹔正面宣傳的可讀性、吸引力不夠﹔等等。這從根本上說都是新聞觀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挺起精神脊梁,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定盤星”,對於把握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主動權和主導權,推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持續健康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挺起精神脊梁,必須堅持黨性原則
黨性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要義,也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馬克思主義者從來都不諱言,無產階級政黨的媒體和一切宣傳輿論工作,都是為黨為人民服務的,從來都不諱言“黨報黨刊一定要無條件地宣傳黨的主張”。列寧就曾指出,黨的報刊必須旗幟鮮明地宣傳黨的觀點,絕不允許“利用黨的招牌來鼓吹反黨觀點”。
在我們黨的各個歷史時期,黨性原則都是貫穿於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最鮮明的主線。毛澤東同志在《報紙是指導工作教育群眾的武器》中指出,應該把報紙拿在自己手裡,作為組織一切工作的一個武器,反映政治、軍事、經濟又指導政治、軍事、經濟的一個武器,組織群眾和教育群眾的一個武器。鄧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中指出,要使我們黨的報刊成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上的中心。江澤民同志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時指出,黨的新聞事業與黨休戚與共,是黨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說,輿論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所系的工作。胡錦濤同志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指出,新聞宣傳工作必須堅持黨性原則,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更加自覺主動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圍繞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今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這反映了我們黨對新聞傳播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對新聞媒體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關鍵是始終堅持“黨管媒體”原則。這個原則在現實中總體上堅持得比較好,但也面臨不少挑戰。最大的挑戰就是媒體技術、媒體種類、媒體形態、媒體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互聯網成為新聞輿論的主渠道、主戰場。如何管好媒體尤其是管好互聯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課題。與此同時,“黨管媒體”原則的貫徹在實踐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體現為“不想管”“不會管”“不敢管”。
“不想管”,就是思想上對“黨管媒體”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深甚至有抵觸情緒,行動上消極應對﹔“不會管”,就是管理能力和水平跟不上社會發展和媒體發展變化的客觀實際,對於“管什麼”“怎麼管”思考不夠深,辦法不夠多﹔“不敢管”,就是當新聞輿論中出現與黨、國家、人民利益不相符的一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甚至是出現一些原則性問題、大是大非問題時,不敢主動“亮劍”。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問題,主要原因是對新聞輿論斗爭的嚴峻性認識不足,對“黨管媒體”缺乏清醒和科學的認識,思想上不夠堅定,意志上不夠堅強,行動上不夠堅決,歸根結底還是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欠缺。我們一定要不斷增強陣地意識,切實做到敢管、想管、會管,確保把新聞輿論陣地牢牢掌握在黨的手裡。
挺起精神脊梁,必須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
黨的根本宗旨是為人民服務,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宗旨當然也是為人民服務。對於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來說,黨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統一的,體現黨的意志就是體現人民的意志,宣傳黨的主張就是宣傳人民的主張,堅持黨性就是堅持人民性。因此,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和火熱生活,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
當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持人民性應著重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多數與少數。以人民為中心,是指以最大多數人民的利益為中心。我們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我們黨進行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為了具體的某個人或某群人的利益。雖然具體的某一篇文章可能有特定的指向和受眾,可能是為某一具體的群體的利益鼓與呼,但我們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是廣大人民,我們的心裡要始終裝著廣大人民。如果隻為某個人或某群人代言,那就脫離了人民,也就談不上人民性,當然也就談不上黨性了。
二是親和與迎合。新聞報道一方面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要有親和力,另一方面又要堅決克服一味迎合、討好市場帶來的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現象,堅決克服一味追求發行量、收視率、點擊量而忽視社會效果的做法。媒體應該多報道正面積極的事情,這樣才能給社會傳遞正能量。
三是共性與個性。現在,受眾需求越來越多樣,思想觀念越來越多樣,不同的人有不同信息需求和接受特點。好的思想、觀念、內容,要通過生動的形式、多樣的手段表達出來。一個主題要有多種傳播方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的主流輿論矩陣,達到“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效果。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一個非常有效的舉措就是持續開展和不斷深化“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新聞工作的主體和服務對象是人民,隻有深入人民群眾、貼近普通百姓,才能贏得廣泛共鳴、發揮應有的作用。新聞報道的源頭活水是實踐,隻有深入基層一線、深入火熱生活,新聞報道才會有現場的溫度、有思想的深度。
挺起精神脊梁,必須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貫穿於新聞輿論工作的各方面各環節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是黨性原則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題中應有之義。是不是講黨性,有沒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最重要的就是看能不能堅持正確輿論導向。輿論導向正確,就能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推動事業發展﹔輿論導向錯誤,就會動搖人心、瓦解斗志,危害黨和人民事業。要堅持以正確輿論引導人,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於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有利於推動改革發展,有利於增進全國各族人民團結,有利於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講導向,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導向。
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對新聞輿論工作而言是普遍要求,沒有任何特殊,也沒有任何例外。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涉及新聞輿論工作的各方面各環節,具體而言至少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必須唱響時代主旋律,提振全社會的精氣神。這是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首要任務。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著力傳播好黨和政府的聲音,反映好人民群眾的心聲,營造科學發展、實干興邦的濃厚氛圍,充分反映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和社會發展進步的主流。
二是必須加強對熱點問題和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這是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重要體現。要講求藝術、改進方法,圍繞關切解讀政策,針對問題解疑釋惑,努力增強說服力、親和力、感染力。在重大突發事件報道和輿論引導方面,要做到及時准確、公開透明、有序開放、有效管理、正確引導,發出權威聲音,努力掌握主動權。
三是必須積極開展輿論斗爭。這是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題中應有之義。新聞輿論工作處在意識形態斗爭最前沿,對重大政治原則和大是大非問題,要敢於交鋒、敢於亮劍﹔對惡意攻擊、造謠生事的,要堅決回擊、以正視聽。在國際重大輿論斗爭中,我們既要針鋒相對,又要講究策略,做到有理有利有節,爭取最佳效果。
四是必須高度重視網上輿論引導。這是在新的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下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重要著力點。有人說,當下中國存在“兩個輿論場”,一個是傳統媒體輿論場,一個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輿論場。我們必須從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政治安全的高度,全面打通“兩個輿論場”,掌握網上輿論場的主動權。
五是必須切實把握好時度效。這是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方法論要求。時,就是時機、節奏﹔度,就是力度、分寸﹔效,就是效果、實效。新聞輿論工作需要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大局意識、判斷能力、業務水平,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
挺起精神脊梁,必須正確把握實事求是原則與正面宣傳為主的關系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堅持正面宣傳為主,這既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原則,也是時代要求。一方面,我國社會積極正面的事物是主流,消極負面的東西是支流,要正確認識主流和支流、成績和問題、全局和局部的關系,客觀展示發展進步的全貌﹔另一方面,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必須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堅持正面宣傳為主,關鍵是提高質量和水平,增強吸引力感染力。在堅持正面宣傳為主方面,各級各類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堅持得比較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有的新聞報道居高臨下、空洞說教﹔有的存在模式化、套路化現象﹔有的形式上轟轟烈烈、排山倒海,實際效果一般。正面宣傳要真正產生影響、受到群眾歡迎,就要改進創新形勢宣傳、成就宣傳、典型宣傳、主題宣傳等,讓群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
那麼,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與堅持實事求是是不是一致?與新聞的真實性是不是有沖突?把握實事求是原則與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關系,重在堅持“三個一致性”。
一是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與堅持新聞真實性的一致性。新聞報道要有問題意識,但問題意識不是說隻報道黑暗、負面,看不到光明、正面。雖然報道的一些問題是真實發生的,但如果隻報道這些問題,那只是部分真實或局部真實。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攻其一點、不及其余,某一葉、某一點可能是真實的,但在總體上卻背離了真實性。
二是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與開展輿論監督的一致性。輿論監督的出發點應當是積極的、善意的,態度應當是理性和建設性的,方式方法應當是合法的、遵守政治紀律和宣傳紀律的。媒體發表輿論監督報道,事實一定要真實准確,分析一定要客觀,不要把自己放在“裁判官”的位置上。
三是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與開展輿論引導、進行輿論斗爭的一致性。對社會上存在的思想認識問題,要加強正面引導,澄清模糊認識,引導人們分清正誤、明辨是非。對敵對勢力惡意攻擊、肆意歪曲,特別是那些攻擊黨的領導、攻擊社會主義制度、歪曲黨史國史的言論,要堅決予以回擊,決不能讓那些人在那裡造謠生事、渾水摸魚、煽風點火、信口雌黃。這方面我們必須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性、打好主動仗。
挺起精神脊梁,必須自覺抵制西方新聞觀等錯誤觀點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從誕生的那一天起,與資產階級新聞觀的交鋒和斗爭就從未停止過。在新的輿論環境和媒體格局下,意識形態領域的交鋒和斗爭在某種程度上更加激烈、形式更加多樣,但其實質都是為了爭奪人心,最終的指向都是為了奪取政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
西方新聞觀即資產階級新聞觀的最大特點是具有欺騙性,標榜媒體是所謂的“社會公器”“第四權力”,鼓吹抽象的絕對的“新聞自由”。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認為新聞自由是具體的、歷史的、相對的。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把報紙視為“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達者,是人民千呼萬應的喉舌”。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又認為,新聞自由是有階級性的。列寧就曾提出報刊的黨性原則,對為什麼要堅持黨性原則、怎樣堅持黨性原則作了全面的論述,並指出,隻有無產階級的新聞自由才是真正為勞動人民所擁有的自由。
事實上,西方新聞觀的所謂“新聞自由”,更多的是對其他國家進行負面報道的“自由”,特別是對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進行抹黑、丑化和妖魔化。這種西方新聞觀,對我們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影響不能忽視,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和警惕。因此,抵制西方新聞觀的影響,在新聞理念上,必須堅持“相對自由”、反對“絕對自由”,堅持“有限客觀”、反對“無限客觀”﹔在新聞實踐中,必須堅持導向為本、反對炒作為樂,必須堅持社會效益第一、反對經濟效益至上。
任何新聞輿論都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沒有什麼抽象的、絕對的自由。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自覺抵制西方新聞觀等錯誤觀點的影響,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僅成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指南針”,而且成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精神脊梁,成為抵制西方新聞觀等錯誤觀點影響的“防火牆”。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對於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來說,這個“根本”和“泉源”,就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隻要我們堅定地挺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個精神脊梁,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就一定能夠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能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
(杜飛進,作者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