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6年3月下

新聞輿論工作者社會角色的現實定位

——習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當代闡釋

劉建明
2016年04月19日16:37 |
小字號

(來源:西部學周刊)

早春伊始,柔陽乍暖,習總書記(2月19日)來到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調研,在隨后舉行的新聞工作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要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引導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對新聞輿論工作者四種角色的這一現實定位,是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超凡的當代闡釋,令人耳目一新,負重致遠。

對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角色歷來有很多論述,中西研究者也有大體相同的結論,但無一不陷於空泛,多屬浮語虛辭。業界常說記者是信息的傳播者、社會的瞭望者、歷史的記錄者、環境的守望者,這些界定毫無實質內涵,總給人虛無縹緲之感。

脫離現實使命品衡新聞工作者的角色,不僅導致實踐的迷茫,而且產生理論的空心化。新聞工作者究竟傳播什麼?他們記錄、推動什麼?又要瞭望、守望什麼?以往的結論不是語焉不詳,就是答案隱約朦朧。習總書記從黨的工作大局出發,立足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總使命做出的精准定位,獨辟境界,勾微闡幽,深化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第一,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做黨的政策的傳播者,不只是一般信息的傳播者。這要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當前的各項政策做出有說服力的解釋,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傳播黨的方針政策,必須從改革的實效出發,思想上高度重視,報道上深刻有力,方法上真誠可信,目標上高瞻遠矚。以真實、生動的事例重樹黨的執政形象、重建中國的官場、重造中國的秩序、重塑中國的價值、重構中國的發展方式,堅持以“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為中心的宣傳導向。

第二,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記錄者,而不是抽象的新時代的記錄者。復興我們的民族,既不照抄西方,也不走老路,而是面對 “發展中國、穩定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堅定不移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風雲變幻、催人奮進的偉大時代,忠實地記錄“中國人民勤奮勞動、扎實工作、銳意進取、勇於創造,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不斷創造業績”,講好中國故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主流媒體。

第三,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者,而不是一般社會的推動者。什麼樣的社會才是進步的社會?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社會。從根本上說,生產力標准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最高標准,但生產力再發達,如果隻造福少數人,絕大多數人處於貧窮狀態,不僅談不上進步,恰恰是不人道、不合理的社會。所以,習總書記提出衡量改革要用“兩個是否”標准,即“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一語破的,展露出燦爛的亮色。新聞輿論工作者要成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推動者,認真落實 “隻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隻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斗”的指示,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

第四,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做好公平正義的守望者,而不是一般環境的守望者或瞭望者。這一角色定位突破了傳統說法的皮相之論,由守望環境引申到守望公平正義,直擊利益調整中的“政治生態污濁”。“干部胡作非為,侵害群眾利益,貪贓枉法,欺壓百姓,不要護著掩著”,記者要果斷揭露一切踐踏公平正義的行徑,為民剪惡除害,為黨清政養廉。習總書記特別強調,“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我們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定,哪裡有不符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哪裡就需要改革﹔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問題突出,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就是改革的重點。”新聞輿論工作者勇於“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求,我有所為”, 保持對社會不公的敏銳度、干預力和監督力,不斷“強化監督執紀問責”的報道。

時刻牢記習總書記的告誡,新聞輿論工作者發揮好四個角色的作用,還要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理念、方法和手段。隻有深切感受時代的溫度,富有融入時代的勇氣,投入時代輿論的主流,做到“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才能不斷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作者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導)

(責編:王妍(實習)、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