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合中堅守 在堅守中革新
2015中國傳媒十大創新報告之傳統媒體篇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是大勢所趨,兩類媒體要根據各自的特點,相互借力、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努力構建適應新常態的發展模式和傳播格局。2015年,我國傳統媒體的創新之路究竟走得如何?本文梳理、提煉出十大創新報告,展示傳統媒體的發展態勢,總結傳統媒體的創新規律。
關鍵詞:融合﹔堅守﹔革新﹔創新報告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媒體融合發展的探索之年。對於傳統媒體而言,若想在變革中的新環境下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並不斷提升影響力、公信力、競爭力和傳播力,就必須在融合中堅守,在堅守中革新。
一、中國廣播雲平台項目正式啟動,貫通全國廣播電台內容體系——真正在理念和行動層面實現從“廣播+互聯網”到“互聯網+廣播”的歷史性跨越
1月23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簽署合作協議,全面開啟“中國廣播雲平台”媒體融合重大項目,面向全國廣播電台、行業機構、個體用戶開放資源共享與定制化服務,特別是從國家媒體責任和公益出發,搭建國家級音頻素材庫——中華音庫。該項目依托中央台、地方台等廣播系統的內容資源,採用雲計算、大數據處理、智能檢索等技術,以建設互聯互通平台為基礎,實現台與台之間的互聯,通過全媒體採編系統,壯大內容生產的核心優勢,再造廣播行業新聞採編新流程,實現新聞資源的共享與使用。中國廣播雲平台的搭建,不僅可以從內容、營銷、渠道上把全國絕大多數廣播電台的內容體系貫通起來,實現廣播行業“上下聯動、內容共享”的整體發展局面,還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當前“廣播+互聯網”的融合誤區,構建“互聯網+廣播”的新格局,不斷提升我國廣播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為傳統媒體轉型發展注入新活力和新動力。
二、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全媒體平台紛紛開啟“中央廚房”新模式——充分彰顯中央媒體積極探索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政治擔當與主動作為
3月2日,《人民日報》發布的“中央廚房烹制新聞美味”消息引發了外界的廣泛關注,並在隨后的全國兩會報道中首推“中央廚房”新模式。這是《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項目的首次亮相。7月7日,以“中央廚房”式新型全媒體採編發空間揭幕和一批新技術系統的啟用為標志,新華社全媒報道平台正式啟動運行。“中央廚房”是人民日報社和新華社深入推進媒體融合的創新之舉,也是中央媒體探索實現全媒體採編發流程再造、一體化運行和產品研發的實驗田和孵化器。為了全面推動各種新聞要素深度融合、各種報道資源充分共享、各種媒介互聯互通,“中央廚房”平台由媒體單位總編室組織協調、各編輯部和技術人員共同組成專業團隊,進行跨部門、跨媒介、跨終端全媒體新聞產品的生產、發布和監測評估。通過“中央廚房”,初步實現報道流程平台化、報道內容定制化、報道形式可視化,並全景多維立體記錄和展現重大新聞事件。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術系統通過平台的試驗,將逐步應用於各家媒體單位的各類採編業務,並不斷迭代升級。全面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戰略,中央媒體大膽嘗試、先行先試,充分彰顯了政治擔當與主動作為。
三、《南方都市報》簽約成為廣東衛視一級廣告代理商——有效拓展紙質媒體與廣電媒體經營融合發展的新空間
6月9日,以“做中國最好的報紙”為目標的《南方都市報》與以“重返中國廣電第一陣營”為目標的廣東衛視正式簽約,成為廣東衛視廣告的一級代理商,完成了這場傳統媒體之間的跨界聯姻,為推動兩家媒體的融合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作為兩個不同領域主流媒體的杰出代表,南方都市報與廣東衛視的跨界合作,是品牌優勢、平台優勢、資源優勢、渠道優勢的深度融合,必然會產生“1+1>2”的良好效應與效果。甚至可以說,《南方都市報》與廣東衛視的此次合作,既是紙質媒體與廣電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嘗試,也是傳統媒體應對新常態、把握主動權的勇敢選擇,更是傳統媒體轉型道路上的抱團取暖之良策,必將不斷拓展傳統媒體之間深度融合發展的新空間。
四、湖北特別關注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陸新三板,成為“華文期刊第一股”——開啟雜志傳媒試水資本市場的新路徑
6月29日,湖北特別關注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挂牌上市,上市名稱為“特別傳媒”,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認購20%股份。這是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控股並在新三板挂牌的第二家公司,也是第一個登陸新三板的華文期刊。擁有《特別關注》《前衛》《特別健康》《楚天法制》期刊群的“特別傳媒”,以其卓越的品質和廣泛的美譽度成功挂牌新三板,打開了文化產業資本市場的又一扇大門,開創了我國雜志傳媒進入資本市場的先河,為新三板增添了活力和動力,真正讓“一本雜志打造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提升一個區域”的期刊產業夢想變為現實,為中國乃至全球期刊業轉型發展提供了樣本。
五、全新整合的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湖南廣播影視集團同時揭牌運營——標志著打造形態多樣、手段先進、競爭力強的新型傳媒集團戰略正在探索中穩步前行
7月2日,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有限公司、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揭牌儀式在長沙舉行。此次兩家集團公司挂牌后,均採取“一個黨委、兩個機構、一體化運行”的管理模式運作。兩大省級傳媒集團將以建設新型主流媒體集團為目標,逐步從體制內走出去,陸續剝離所有經營性資產,由集團統一運營,打造統一的市場主體。借助新體制和新機制,湖南廣電距離“千億芒果夢”更進一步。全新整合的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既是湖南省文化資源整合重組、著力打造省級新型傳媒集團的重要階段性成果,也是該省打造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的重大實踐,更是省級媒體機構從事業集團向企業集團跨越邁出的重要一步,有利於最大化地釋放國有文化資源的活力,引領文化湘軍的加速發展。
六、《讀者》聯合微軟、英特爾推出高端商務辦公平板——以新技術、新應用引領期刊媒體融合發展,努力走出一條內容與技術雙輪驅動的融合發展之路
8月17日,“亞洲第一刊”《讀者》聯合微軟、英特爾共同研發推出的高端商務辦公平板DZ108在蘭州舉行首發式。英特爾提供硬件,微軟提供軟件,《讀者》提供內容,這三家品牌企業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的創新舉措,顯然是《讀者》主動應對“互聯網閱讀”沖擊“紙品閱讀”新常態,積極探路新媒體轉型的非常之舉。互聯網時代,雖然我們無法讓讀者再回到“紙品閱讀”的傳統習慣,但紙質媒體可以主動順應和深度服務當下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深入研究數字化出版的思維方式、商業模式和人員管理方式,給讀者和客戶提供更多的附加值。《讀者》此次基於文化和科技融合作出的積極嘗試,為傳統媒體摸索了一條十分可貴的融合發展經驗:發展文化產業,推動媒體融合,離不開觀念更新、內容為王,也離不開科技助力、技術革新,特別是尖端科技貼近民生的實際應用。
七、《光明日報》發布融媒體成果並與十四個單位簽約合作——向全世界傳遞和展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9月29日,媒體融合戰略實施一周年之際,《光明日報》融媒體成果發布暨合作簽約儀式在北京師范大學京師學堂舉行,推介了“光明雲媒3.0版”“光明微站”“光明都市傳媒”“光明校園傳媒”“光明媒體雲”等一系列創新產品。與此同時,光明日報社就旗下的系列融媒體創新產品,與中國有線等十四家合作單位簽署了合作協議。光明日報社媒體融合的基本路徑是:以創新性的融媒體產品為軸心重組資源,創新和拓展傳播渠道,不斷提升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光明日報社媒體融合的積極推進,不僅實現了與市場接軌、擦亮了“光明”傳媒品牌,還極大地提升了自身在教科文衛理等領域的輿論引導能力和在新媒體領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更是向世界傳遞和展示我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八、中影股份與北京電影學院合作成立中國電影衍生產業研究院——創新國家級電影衍生產業產學研一體化平台建設,開拓中國電影產業延伸發展的新格局
10月14日,中國電影產業巨頭“中影股份”與國內最知名的電影藝術院校“北京電影學院”成功聯姻,合作共建“中國電影衍生產業研究院”,對外招收“電影衍生品設計專業”全日制本科生。這標志著“中影”“北電”兩大中國影業品牌以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模式攜手推進中國電影衍生產業的發展。雖然中國電影票房屢創新高,已成為僅次於北美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但中國電影市場結構還很不完善,市場構成比較單一,特別是票房收入佔到電影業總收入的80%以上,與好萊塢票房收入僅佔電影業總收入三成左右的成熟模式相差甚遠。“中國電影衍生產業研究院”的成立,可以充分發揮中影股份與北京電影學院在產學研方面的優勢資源,實現強強聯合,打造國家級電影衍生產業產學研一體化平台,為中國電影衍生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証和學術支持,進而開拓中國電影衍生產業發展新格局,引領中國電影衍生產業健康持續快速發展。
九、阿裡巴巴投資10億元培養青年影人,將開創中國喜劇“漫威模式”——補齊中國青年電影人才短板,為國產喜劇電影帶來新平台、新機遇
10月28日,阿裡巴巴影業舉辦“生來無畏”A計劃啟動儀式,計劃拿出10億元培養“全球范圍年齡45歲以下的電影從業者”,選拔出的青年電影人團隊將無時機制造投資上限5000萬元的院線電影。阿裡影業大力推崇富有幽默感的喜劇風格,重點選拔和培養喜劇電影人才,並借鑒美國漫威電影的成功經驗,開發持久穩定的創業、創新、創意IP孵化體系。與此同時,阿裡影業邀請了國際重量級導演,將喜劇與動漫結合起來,著力培養新人,延伸產業鏈,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新體制和新機制,而不是依賴於某一個巨匠或某一部電影的成功。這些創新舉措必將會催生一股中國電影新生代力量,有助於補齊中國青年電影人才短板,為打造中國喜劇“漫威模式”提供新探索,為中國電影特別是喜劇電影發展帶來新機遇。
十、中國紀錄片發展基金成立,“中國紀錄片第一股”三多堂傳媒挂牌新三板——開啟中國紀錄片從“精英事業”邁向“大眾事業”的新征程
10月12日,華夏五維文化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向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資兩千萬元,建立“中國紀錄片發展基金”,以支持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的學術研究、人才培養與項目孵化。這標志著中國紀錄片界的第一個學術基金正式成立。10月26日,三多堂傳媒正式啟動新三板上市交易,成為“中國紀錄片第一股”。長期以來,中國紀錄片行業面臨人才缺乏與資金短缺兩大痛點,與國外成熟的紀錄片市場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如今,借助“互聯網+”契機,基金為紀錄片助力,資本與紀錄片握手,新媒體助紀錄片遠航,人才缺乏與資金短缺困難將會得到有效緩解,正在形成裂變式傳播、全面式推廣、立體化包裝、互動化融合的全新格局,有力推動中國紀錄片從目前的“精英事業”向“大眾事業”發展,吸引更多的民眾用影像的力量見証歲月並記錄生命。借助政策、資本和新媒體的力量,中國紀錄片市場正在沉睡中喚醒,必將開創一片新的天空。
(陳棟系襄陽日報傳媒集團副總編輯、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經濟學博士后、副研究員﹔王麗明系文華學院新聞系副主任、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湖北品牌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