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覺視野下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多元文化背景下,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激發起強烈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覺意識,更加注重民族身份、民族特征。在互聯網中表現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網絡參與熱情高漲,各種少數民族文化為主題的網站方興未艾。同時,網絡的開放性使得網絡信息資源更加復雜,更加難於控制。文化自覺視野下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研究與實踐,強化教育引導,充分發揮少數民族文化的自育、自教功能。
關鍵詞:文化自覺﹔互聯網﹔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少數民族文化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覺
現代語境中,民族歸屬成為具有普遍性的社會文化概念,以至於“在現代世界每個人,就像他或她擁有一個性別一樣,都能夠、應該,並且將會擁有一個民族成員的身份”。[1]4大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自民族地區,長期生活在本民族成員組成的族群社會,他們的文化肌體中蘊藏著深厚的民族基因。文化層面上,體現為濃郁民族特色的習俗、道德價值觀念和文化精神。獨立個體上,表現為富含民族特色的氣質、性格和情感等。
民族文化孕育民族心理。文化對其所屬族群來說,是群體所創造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也對這一群體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文化的相對穩定性特征決定了文化一旦形成勢必對文化群體中的個體心理產生深遠影響。[2]133費孝通先生認為,一個民族總是要強調一些有別於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的特點,賦予強烈的感情,把它升華為代表本民族的標志。[3]158民族風俗是少數民族在物質、文化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喜好、風氣、習尚和禁忌等,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歷史傳統、宗教信仰和心理感情,是民族特點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少數民族大多信仰宗教,宗教在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中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和群眾性,宗教意識和宗教行為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並演化為民族性的生活習慣。
新時期,中外文化(這裡主要是指民族精神文化)碰撞和交融日益激烈,中華民族文化(包括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既獲得發展的大好機會,也面臨著文化多元性的沖擊和挑戰。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接受實踐科學知識,接受公眾教育的過程,成為一種“他者文化”的移入與“自我文化”更張的過程。大學是思想的熔爐,對於少數民族大學生,離開族群社會的本民族“自我文化”,在面對“他者文化”時(包括漢文化、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往往處於“弱勢文化”的地位。由文化環境的改變而帶來的心理沖突和體驗,一方面易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出現孤獨感、壓抑感,產生自我封閉意識。一方面伴隨著知識層面的擴展,文化視角的延伸,少數民族大學生加深了對“自我”的認知與歸屬,誘發其進行不同維度、不同深度的自我剖析與思考,而重新更張“自我”。
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大學學習階段的文化適應與文化調適,研究者往往認為:隨著交往深入和自我文化調適,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意識逐漸淡化,民族文化特征逐漸消失。而實際上,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特別是本民族文化與漢文化差異較大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脫離族群社會后,更易激發起強烈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覺意識,更加注重民族身份、民族特征。具體表現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希望被外界理解和認同的願望及一定程度上對“他文化”的排斥。中央民族大學的一份調查現實,74%的被調查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民族成分”,47.2%的“經常意識到自己的民族成分”,68%的“對本民族文化、習俗的保持不變或盡量保持”,46.7%的認為本民族“是最優秀的”。 [4]338
民族文化在民族內部的普遍性、傳統性,與跨文化價值觀、道德標准、生活習俗的沖突和矛盾,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認知心理一定程度上存在困惑和矛盾。所以,相對於普通大學生,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過程中面臨的除一般性的問題外,更主要的是深層次的對“民族”這一熟悉而陌生的概念的認知與選擇過程, 這也導致當前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和行為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和反復性。[5]82
二、文化自覺視野下的當代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問題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止到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6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48.8%。其中手機網民數量規模達到5.94億人。互聯網作為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已經成為高校師生獲取、傳播知識及各種信息的重要渠道。
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自覺意識重要行為表現之一就體現在網絡行為中。互聯網拆除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圍牆,填平了民族與世界的鴻溝,把少數民族大學生帶入了更為廣闊的思想空間,給予其在大眾傳媒中無法充分表達的話語空間。少數民族文化網站的產生是在現代國家及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與民族文化的認同與自覺意識的興起密不可分。文化自覺、文化認同思想影響下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意識到本民族文化在網絡虛擬社會的現實挑戰和發展機遇。當前,各種少數民族文化的網絡媒體發展方興未艾,出現了諸如回族、維吾爾族、蒙古族、滿族、藏族、彝族、撒拉族等某一民族的網媒,或介紹各民族文化的綜合性網媒,載體包括網站、APP、客戶端等。這些網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以民族文化為主題,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少數民族大學生獲取民族知識,聯絡民族感情、傳播民族文化的需求,也成為一個聯合各地各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虛擬社區”。同時,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網絡的開放性、及時性和大學生的思想不成熟,宣傳狹隘民族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影響到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身心發展,威脅到民族團結和國家長治久安。
應該注意的是,網絡自身具有的開放性、交互性、及時性、平等性、便捷性等特點,無疑對少數民族大學生虛擬空間與現實生活中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心理發展、道德觀念等具有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多元性的網絡信息中,西方價值觀內容佔了主導地位。少數西方國家憑借對網絡技術、網絡話語權的壟斷,推進網絡“政治霸權主義”和“文化霸權主義”。同時,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夾雜著封建迷信、色情暴力、虛幻消極的內容。巨大的信息量和豐富的娛樂功能使其本身成為一個復雜的、繽紛多彩的虛擬社會,一些大學生鑒別能力不強、可塑性大,對於網絡信息很難有判斷是非的鑒別能力和從善戒惡的選擇能力,易被不同的價值文化所迷惑或影響。意識薄弱、自制力不夠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把大量時間、精力投入到虛擬社會、網絡游戲中,患上“網絡疏離症”“網絡上癮症”“網絡孤僻症”。 而當前,正是由於管理規程的缺失與控制權的失衡、網絡的自由化和傳播權的泛化,使網絡信息傳播的過程,時常處於無法及時有效管控的境地。同時,信息與表達的自由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傳播過程管理常常陷入高投入、低成效的困境。[6]80
三、網絡條件下的民族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是特殊的文化場所,擔負著文化知識聚集、傳播、創造和弘揚民族文化、培養民族精神的功能與使命。加強包括少數民族文化在內的中華民族文化教育也是高校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指在能夠被教育者開發利用的、有利於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各種要素的總和。應該意識到,包括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在內的中華民族文化資源正構成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寶庫。[7]145
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影響最大的文化淵源是本民族的文化。本民族文化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道德自律、行為規范往往超越其他文化的影響力。在第一次全國民族教育大會上,就已經注意到少數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提出“必須採取民族形式,照顧民族特點,才能很好地和各民族實際情況結合起來”。 [8]47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高度重視民族文化這一獨特資源,積極從民族文化資源中汲取養分,主動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思想道德中的優秀傳統,汲取有益於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實效性的內容,豐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與載體,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切感和說服力,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覺性,拉近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距離。網絡的發展與普及,既給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帶了新問題、新挑戰,也提供了新途徑、新機遇。網絡資源的共享性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工作信息與教育素材,有助於第一時間了解到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大膽突破傳統教育模式和教育內容的束縛,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主動、積極、深入地應對新的挑戰,開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陣地。
首先,充分認識加強高校網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調研與理論研究。要按照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優勢、人員優勢和組織優勢,通過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網絡心理與行為的實踐調研和理論研究,總結校園網絡管理與利用的經驗,主動實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新途徑和新機遇。
其次,正視網絡思想滲透問題,強化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教育引導,營造良好氛圍。通過各種有效載體和形式,堅持用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進行教育,對歷史與現實的重大問題做出科學正確的回答,幫助他們增強政治敏感度和政治鑒別力,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和網絡道德意識,培養良好的思維方式,提高識別、分辨、選擇、處理信息的能力。要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進行認真的歷史分析,把握特點,取長補短,發揮優秀成分, 善於結合典型歷史事例與歷史人物,把各民族傳統文化與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密切結合。
再次,健全管理制度,規范網絡行為,倡導文明上網,健康上網。堅持管理與教育並進的原則,制定完善的校園網管理辦法,加強對信息網絡的技術監控和行政管理力度,嚴防宣傳不良言論、破壞民族團結等有害信息。[9]70
最后,要全面加強校園網、教育網的建設,構筑高校主流文化傳播的平台,搭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要充分開發、利用好校園網、教育網的學習支持、生活服務功能,不斷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間。要密切關注網上動態,特別是涉及民族宗教等網絡熱點事件對民族大學生思想狀況的影響。要積極構建一支政治水平高、網絡業務強、熟悉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及上網特點的教育隊伍,形成合理有效的教育工作機制,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10]66要將少數民族文化納入和諧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范疇,這既保護了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情,通過正面宣傳延伸少數民族文化,促進各民族文化在校園多元文化建設中的交融,又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內涵。
參考文獻:
[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2]楊曉雁,阮金純,劉娟.文化認同與邊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J].雲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1).
[3]郭壽祖.民族理論政策基礎[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8.
[4]阿勒泰•賽肯.試論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A].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
[5]吉牛拉惹,馬金華,侯成萬等.高校民族生思想教育自議[J].西昌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4).
[6]元林,李美清.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傳播過程管理的困境與破解[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6).
[7]陽華.民族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維度[J].貴州民族研究,2010(3).
[8]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
[9]欒錦紅.少數民族地區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失范及應對[J].中國成人教育,2008(6).
[10]張文華.加強民族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思考[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2).
南京曉庄學院2012年度校級科研課題《多元文化視角下的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NXY92)、南京曉庄學院2015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性調查與研究》(2015SZKT26)
(作者系南京曉庄學院商學院講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