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6年3月下

《華商報》與《西安晚報》的評論比較

——以“高考”主題為例

許  甜
2016年04月20日14:32 |
小字號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華商報》與《西安晚報》①都是在西安地區影響力較大的報紙,但作為一份現代都市報的《華商報》與具有傳統機關晚報特點的《西安晚報》,二者之間在很多不同之處。新聞評論被稱為是一家媒體的靈魂與旗幟,那麼《華商報》與《西安晚報》在評論方面的不同之處正是本文所要探索的。本文採取內容分析法對兩家媒體關於“高考”這一主題的評論進行比較,探討二者間關於新聞評論的具體不同是什麼。

關鍵詞:華商報﹔西安晚報﹔新聞評論

“高考”作為新聞評論的焦點和主題,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幾乎所有的媒體在每年高考之際都會有相關高考的報道與評論,但是不同媒體的關注力度、關注時間以及相應的報道與評論都不盡相同,作為現代都市報的《華商報》與傳統機關晚報的《西安晚報》關於高考的評論就有各自的風格與特點。

一、《華商報》關於“高考”的評論

《華商報》以“高考”為主題的評論,以6月4日刊登在A6評論版的《別把“高考房”想的那麼美好》為開端,以6月9日A8版的評論《高考完后做什麼?》為結束,持續了6天,將近一周的時間,一共有6篇評論。其中,6月5日與6月8日在同一版面上有兩篇關於高考的評論。不管從評論的持續時間的長短,還是評論涉及的關鍵詞的范圍,都可以發現《華商報》對高考這一話題的關注度較高。

二、《西安晚報》關於“高考”的評論

《西安晚報》關於“高考”主題的評論集中發布在6月8日一天,共有3篇評論。僅從評論的數量可能會有《西安晚報》此次並未注重“高考”報道的錯覺。但事實並非如此,《西安晚報》 對2015年高考十分重視,做了專題策劃與報道——“2015高考進行時”,從6月4日到6月9日,也是持續了6天的時間,內容涉及回顧恢復高考的歷史、考試新變化、備考注意事項等。

三、《華商報》與《西安晚報》關於“高考”的評論比較

(一)評論的發布策略比較

《西安晚報》以“高考”為主題的評論集中發布在6月8日一天的同一版面,評論的發布時間集中在高考當天。

而《華商報》以“高考”為主題的評論則發布在6月4日至6月9日之間,即高考前3天就開始,到高考后一天才結束,時間跨度較大,與《西安晚報》相比,採取了分散發布的策略。

《西安晚報》的3篇評論涉及的關鍵詞內容較為一致,《“替考入刑”需加快立法步伐》《代報志願》《“見義勇為單獨補考”是一種激勵與認同》都是關於高考制度的反思與觀點。

《華商報》的6篇評論涉及的關鍵詞更多一些,有關“高考房”的話題,有關“替考”事件的評論,有關高考的意義的探索等。

《華商報》選取了分散發布的策略,《西安晚報》選取了集中發布的策略,很難說哪個策略更好,但二者之間確有不同。集中發布針對性更強,讀者在高考當天也自然會更加關注有關高考的評論,更容易接受到報紙的觀點,同時對於報紙自身來說比較節省資源﹔分散發布時間跨度大,規模大,更能讓讀者感受到《華商報》對高考的重視,同時評論也更容易有深度,更易形成報紙的風格,當然相較於集中發布會耗時、耗資源。

(二)評論關注焦點的比較

《西安晚報》關於高考評論的關注焦點在高考替考組織,高考代報志願,高考制度的完善。而《華商報》的評論關注焦點更多,如高考消費(高考房)、高考的意義、高考制度與公平、替考組織的存在、高考與人生、高考與考生。

我們可以看出,《西安晚報》與《華商報》此次都關注了替考事件,但二者的切入點與視角不盡相同,另《西安晚報》更是由替考這一話題引申到高考制度的完善。《華商報》的視角與關注點更廣泛,也充分體現其都市報的定位,從高考的意義談到高考制度,從高考消費談到高考與人生,基本上包含了讀者關心的問題,本文認為在此次高考主題評論中,《華商報》的評論有深度,更有廣度。

(三)評論風格的比較

《西安晚報》的評論風格比較官方,客觀。用引導、建言獻策的姿態在談論,比如《“替考入刑”需加快立法步伐》,就建議從立法角度探索解決替考問題的方法,《“見義勇為單獨補考”是一種激勵與認同》則從比較客觀的角度發表觀點,認為高考制度可以完善。

《華商報》相較於《西安晚報》,其評論風格比較平民、親切,用一種平等對話式的語言表明對高考的態度。比如《讓平常心成為高考的關鍵詞》《高考完后做什麼?》,與讀者對話互動的立場比較明顯﹔《招生“拼論文”之惡甚於博導女兒“拼媽”》《“替考組織”為何會“一路暢行”》《 改變命運的不是高考而是知識》也在客觀敘述的基礎之上,有批判,有呼吁,有引導。

兩家媒體都關注了在2015年高考中爆出的替考丑聞,針對同一新聞,兩家媒體的評論充分體現出來都市報與傳統機關晚報的特點與定位。《西安晚報》關於替考事件的評論,從給出解決方法的角度在論述替考入刑的可行性,而《華商報》對於替考事件更多的是側重於探討替考屢禁不止的深層原因。

《西安晚報》的敘事角度是站在引導,建議的立場,比如評論中最后談到“此次江西高考替考事件,呼喚替考入刑加快立法步伐,隻有從違紀上升到違法,運用法律手段對其進行懲處,才有望遏制替考等作弊行為,維護高考公平公正”。

而《華商報》則採取對話的敘事風格,與讀者平等的交流探討問題的原因,比如“是啊,槍手何以能夠成功?”“我們不得不對於那些來自高校的槍手挑戰現行社會規則做些道德譴責,他們是替考鏈條上不可或缺的關鍵性成員,沒有他們的配合,替考就是個傳說。”可以發現,《華商報》的語言更平民,更親切,也更時髦。

本文認為兩家媒體的風格,一家更官方,一家更平民,風格不同的原因很多,媒體自身定位的不同、經營體制的不同、受眾定位的不同、文化風格的不同等,但無論哪種評論風格,以一種穩定的風格更能受到讀者的喜愛。

四、比較《華商報》與《西安晚報》“高考”評論帶來的啟發

類似“高考”這樣的有影響力的主題新聞評論會愈來愈多,比如運動會類的評論報道,災難性新聞事件的評論,食品安全問題的評論等。對這些雖有影響力,但容易陷入常規的新聞事件,如何讓評論更新穎,觀點更有影響力,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評論視角的多元化。

同一個主題,不同的媒體會有不同的關注點,在選取關注點時,考慮到媒體的定位與受眾的定位,盡量以不同於常規的角度思考與評論會有更好的效果,比如“高考”這一主題,通常會談到高考對於考生的重要性,而《華商報》卻談到“改變命運的不是高考而是知識”,在人們都越來越看重高考,使得高考的功利性越來越強的時候,冷靜發聲,高考與人生的關系究竟如何。

第二,評論風格的獨樹一幟。

紙媒中,《南方都市報》的評論風格一向以犀利見長,直指矛盾,有深度有廣度,能夠在讀者心裡產生深刻的影響。可見無論是犀利的評論風格,還是溫婉的風格,一家媒體必須有獨樹一幟的風格,才能贏得讀者的青睞。評論風格的體現主要有:視角的選取,內容的選擇,語言的表達,評論的類型,文字的修辭等。

第三,評論員結構的多樣化。

在此次高考主題評論中,《華商報》在6月9日的評論《高考完后做什麼?》的作者就是一名中學教師,作者雖然不是專業的新聞評論員,但是作為中學教師,與高考這一話題關系密切,作為老師,談談考生們在高考之后應該做些什麼,可以做些什麼,更有說服力,與讀者更親近,同時也能使評論的視角與內容多元化,不是千篇一律的角度。

知識結構不同的人,視野自然不同,如若評論員隊伍中有著知識結構不同、學科背景不同、工作經歷不同的人,就可以對同一新聞事件做出不同的視角解讀,能夠給讀者帶來更寬廣的視野,更多元的觀點,更有價值的意見與引導。紙媒面對新媒體的沖擊,網絡評論的誕生,更應努力加強自身的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自身評論的深度與獨特性。

注釋:

①文中《華商報》與《西安晚報》的評論報道整理自《華商報》《西安晚報》電子版。

參考文獻:

[1]丁法章.新聞評論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2]王曉莉.華商報新聞評論研究[J].東南傳播,2009(12).

[3]吳永柞.都市報的興起和晚報的對策[J].新聞戰線,1998(1).

[4]季慧娟.都市報時評與公民話語權研究——以《華商報》時評為個案[J].東南傳播,2013(6).

[5]代金花.《華商報》與《南方都市報》主題評論之比較——以“高考”為例[J].今傳媒,2012(11).

(作者系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王妍(實習)、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