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校共建中的高端智庫建設與人才培養創新
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部校共建模式探析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光明日報社與中國政法大學共建光明新聞傳播學院正式簽約挂牌一年多來,在部校共建領域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本文立足高等新聞教育改革的宏觀背景,從智庫建設、專業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等方面,總結了部校共建的經驗,並嘗試提出部校共建深入推進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部校共建﹔高端智庫﹔人才培養
地方黨委宣傳部門及中央主要新聞單位與高校共建新聞學院,是一項強力推進高校新聞傳播教研改革與新聞人才培養的創新之舉,是適應新聞事業改革發展需求的重大舉措。2014年4月,光明日報社與中國政法大學共建光明新聞傳播學院正式簽約挂牌。一年多來,雙方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在高端智庫建設、人才培養創新等方面探索出校部共建的有效思路,取得了豐碩成果。
一、以推進新聞教育改革創新為宗旨,率先進行共建新聞學院的新嘗試
推進部校共建是中央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工作要強起來,關鍵是宣傳思想工作隊伍要強起來。對新聞戰線來說,就是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建強新聞隊伍。為貫徹中央領導指示精神,201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地方黨委宣傳部門與高等學校共建新聞學院的意見》,在上海復旦大學召開現場會,全面推進部校共建工作。
部校共建的根本動力和助推是推進我國的新聞教育改革創新。光明日報社的社訓是與時代同步,與真理同行。1978年,《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文章,引發了全國真理標准的大討論,為重新確立我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貢獻。長期以來,《光明日報》敢於直面社會問題,保持現實針對性,以問題為導向,刊發的一系列重要文章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中國政法大學作為中國法學教育的最高學府,參與了自52年起至今的幾乎所有立法。從五十年代“法律平等”的討論,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關於“人治與法治”的爭論及“法的本質”的再認識,再到“法治國家”的構成理論、“人權理論”“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的判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這些重大的理論問題,政法大學的學者們總是扮演著理論策源地和推動力的角色。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和四中全會確定的“依法治國”主題,都為雙方共建提供了指引和契機。經過周密協商和組織准備,2014年4月29日,光明日報社在中央媒體中率先簽約,在北京舉行了與中國政法大學共建光明新聞傳播學院的簽約挂牌儀式。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解志勇教授認為,“在信息爆炸的大數據時代,國家、社會、媒體的發展都是一日千裡。‘部校共建’這樣的結合讓原本隻存在於學校裡的老師和學生教學相長,升級為實踐單位、理論研究、學生成長和社會進步的同頻共振,這對應對現在層出不窮的媒體問題大有益處。”
二、以推進黨和政府科學民主決策為目標,努力打造高端智庫平台“明政智庫”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黨和政府科學民主決策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強智庫建設多次作出重要論述,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做出了全面部署。為充分發掘共建雙方的學術優勢與人才資源,為新聞改革與傳播事業發展引進智力資源,為國家決策與治理能力提升提供高水平智力服務,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緊抓機遇,發揮自身學術優勢、人才優勢和業界優勢,建設了“明政智庫”研究院這一高端智庫平台,通過課題研究、輿情調研、咨詢服務,產出了一批有價值的成果。
2014年10月26日上午,由光明日報社和中國政法大學聯合主辦、“明政智庫”承辦的首屆“法治中國論壇”暨明政智庫揭牌儀式在京舉行。光明日報社與中國政法大學共同建設的“明政智庫”同日揭牌。光明日報社總編輯何東平、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等多位出席論壇的專家學者,從提高全民法律意識、構建法治文化、建設法治政府、依憲執政、確立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制定良法、黨內法規建設等角度,對四中全會精神進行深入解讀。
2015年11月1日,由中國政法大學與光明日報社聯合主辦、“明政智庫”承辦的第二屆“法治中國”論壇在京舉行。論壇以“‘十三五規劃’與法治政府、法治經濟、法治社會建設”為主題,針對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及對我國未來五年的全面改革發展做出新的整體布局,與會專家緊緊圍繞“十三五規劃”和“依法治國”這一議題,從法治政府、法治經濟、法治社會建設等不同角度,廣泛深入探討、闡釋了“十三五規劃”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系。
三、以提升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質量為抓手,分步驟推進“五個共建”全覆蓋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以提升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按照“共建管理機構”“共建精品課程”“共建骨干隊伍”“共建實踐基地”“共建研究智庫”的要求,結合《光明日報》與中國政法大學的優勢、資源與需求,分步驟推進“五個共建”全覆蓋,在多方面初步呈現枝繁葉茂的景象。
1.專業與學科建設
學科建設是高等院校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按照更加注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統領、更加注重學科交叉融合、更加注重職業道德培養、更加注重現代技術運用的原則,瞄准世界先進水平,努力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新聞傳播學術高地。
為切實加強中國政法大學新聞學專業的學科建設,提升學院的學科競爭力,2014年,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聯合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申報並成功獲批“政治傳播學”博士點,並於2015年底啟動博士招生工作。2015年,光明新聞傳播學院順應新媒體迅猛發展的新形勢,設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並將於2016年開始招生。
2.隊伍建設和交流任職
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確的要求,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中之重。按照資源共享、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發展的工作要求,一年多來,包括光明日報社高級編輯徐華西在內的20余位優秀編輯記者和部門主任、記者站站長,陸續為中國政法大學新聞學專業的學生開設了現代媒介概論、新聞文本寫作、新聞編輯學、新聞倫理、媒體融合等10多門課程中的20多個專題講座,並組織本科生與研究生赴報社進行實地參觀和座談。“這是我學新聞傳播學近6年來聽過的最好的一堂課”“《光明日報》老師的講座讓我真正產生了對記者這個職業的向往與尊重感”這些來自學生聽課后的感受表明,在共建教學團隊的參與和推動下,新聞學專業課程的科學性、時代性、實踐性顯著增強。
此外,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一次性成規模地從光明日報社聘請10位部主任以上高級記者、編輯擔任校聘兼職教授。從2015年5月開始,光明日報社陸續聘光明新聞傳播學院三位副院長和院長助理到重要採編部門擔任為期一年的主任助理,雙方業務骨干的融合互補正在為共建學院創造新的辦學優勢,也努力打造了一支專兼結合、業務精湛、充滿活力的專業化教師隊伍。
3.學生實習實踐
新聞學專業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實習實踐是重要的教學環節之一。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給傳統的新聞學專業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課程體系亟待做出新的調整,這一問題,在實踐教學領域尤為凸顯。從2015年春季學期開始,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首批本科生、研究生成規模、成建制到報社各部門進行一個完整學期的教學實習,學生的實習部門涵蓋時政、文化、社會等各個專業領域,積累了寶貴的一線實踐經驗,開闊了視野,增強了業務能力。同時,還正在擬定將光明日報報業集團建設成為國家級新聞傳播學類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的工作方案。
四、對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效果評價與推薦建議
共建開展以來一系列成果的取得,對於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學院來說,是新形勢下新聞教研和傳播實踐兩端的有效對接,是光明日報社與中國政法大學雙方資源的優勢嫁接,是一項多贏之舉。
1.對共建一方的中央新聞單位而言,是對隊伍建設、事業發展、媒體融合及時有力的支持。光明日報社與中國政法大學共同成立“明政智庫”后立即在宣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后的第3天,“明政智庫”即組織召開了全國第一個學習四中全會精神的“法治中國論壇”,在四中全會精神宣傳、習總書記“四個全面”戰略思想闡釋、2015年兩會等重大宣傳節點上,中國政法大學的學者都以卓越的智力資源對《光明日報》的宣傳報道給與了有力支持。
2.共建使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新聞院系的傳導更加真實自然可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高校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必修課,成為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這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基本遵循。高等新聞教育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深化共建工作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統領,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全面融入新聞人才培養過程各環節。在共建課程的授課與交流過程中,在組織學生們到中央媒體的實習實踐過程中,中央媒體工作人員的國家利益、大局觀念、國際視野等優勢,豐富的採編經驗和大量的實戰案例,容易感染和打動學生,有助於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真正能夠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成為新聞后備人才的立身之本、成才之魂和從業之基。
3.共建中可挖掘的資源和空間還很大,也有不少新的課題值得探討。共建主體必須勇敢試水、推陳出新,同時也需要中央和國家主管部門加強政策指導與政策供給,需要各相關部委關注並給與政策傾斜,需要利用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級新聞傳播學類大學校外實踐平台、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博士后基地計劃、國家專項財政資金、國家融媒體重點支持資金、智庫建設專項資金等政策工具予以重點扶持。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新聞學博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