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貼牌是自殺
前幾天張家界忽將自己最著名的景點“南天一柱”改名為“哈利路亞山”。原因是美國人拍了一部電影《阿凡達》,景區就慌忙把祖宗留下的真山改為電影裡虛幻的山名,還自我壯膽說,這不是崇洋媚外,是為了發展旅游。這多少有點像一個貪官在外面包了二奶,又連忙解釋,我真的是為了愛。在網民的強烈反對下,這個鬧劇雖然收場,但還是給我們留下了文化思考。
這件事不由使人想起國門打開以來的“更名熱”。商品改名,民族工業中許多著名品牌不見了﹔人改國籍,去年曝出一部《建國大業》電影中有眾多中國明星原來已不是中國人。現在卻要輪到中國的名山大川換洋名了,如此下去什麼不能改?隻怕長江要變成亞馬遜江,泰山要變成阿爾卑斯泰,老子、孔子也改作老喬治、孔耶夫了。
記得改革開放初,民間戲將老歌詞“帝國主義夾著尾巴逃跑了”,改為“挾著皮包回來了”。這不奇怪,同處一個地球,本來就是國與國之間的你我競爭,發達國家或經濟攻勢,或文化攻勢,都是允許的,虛心學習也是應該。當年中國積貧積弱,高喊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現在我們早已主權獨立,最近傳來的消息經濟實力也躍居世界前列,但還有一個“自立”沒有徹底解決,即精神自立、文化自立。外國人說:中國能出口電視機,但出口不了電視節目。張家界更名一事正透出了國人在文化方面缺乏自信。湘西一帶,人文有賀龍、沈從文、黃永玉等,自然風光世界獨一無二。現在巍巍秀峰,錚錚石岩,卻要彎腰去俯就一部外國電影,一個一關電源就什麼也沒有的虛影子。更何況,那電影就是在張家界採的景。就像《紅樓夢》裡的元春,本來就是賈家的姑娘,才嫁到宮裡沒幾天,再回娘家,全家人就要下跪。這是一種文化的自卑。明天英國、法國、日本再來拍一部電影,你改名不改?
向來,改用外來地名,大多是政治原因。如英國殖民者到處命名“維多利亞”。在那些人跡未到的地方,探險者總是搶先命上本國名字。最近我們終於出版了一本中文命名的南極地圖,宣示了我們的科學探險能力。還有一種情況是為了友誼,也是政治需要,如解放初個別城市的“斯大林大街”,現在還在用的“白求恩醫科大學”。從來還沒有聽說過把自己的名牌山水又貼上一個外來地名去發財的。恐怕錢還沒來,異化的名字倒先引來消費者的反感。
一個民族的獨立、興旺、發達,要靠武力強大、經濟獨立,更要靠精神自立。我們這個民族始終有堅強、勇敢、自信的一面,從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氣”到共產黨人的自力更生。但也有奴性殘余的一面,魯迅當年就曾為此終身戰斗,可惜還是劣根難盡。一個沒有了自立意識、自立願望的人還侈談什麼發展產業。在商品生產上靠貼牌銷售終歸沒有出路,在文化產業上貼牌更是一種自殺。
事實上,張家界景區改名的做法已遭到國民的反對。據湖南本地紅網,外地鳳凰網、環球網做調查,反對者分別達7094%、82%、919%,國內媒體一片批評。事后,當事者解釋說是為促銷,是民間所為。但不管怎麼解釋,以一座標志性的名山來試刀,這總是干了一件蠢事,這說明亂改洋名這根神經碰不得。
張家界本來是一處發現較晚,大自然為我們保存較好的原生態景觀,也因此獲得世界自然遺產的殊榮,祖宗有功,湖南有幸,自應珍重。前幾年張家界曾因無序開發,亂建賓館、電梯,為了“申遺”又不得不強行拆遷。那一次“土折騰”,余影猶在,現在又來了一次“洋折騰”。胡錦濤同志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用了“不折騰”這個詞。希望重讀一下講話,真的少來一點折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