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干部怎麼不會說話
在一次干部座談會上,主持人一再提醒與會者講實例,講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但一天下來仍是千篇一律,個個如念文章、讀文件。結果弄得聽者呆坐,記者叫苦。現在某些干部學歷挺高,文化不低,卻為何“不會說話”了呢?
細細觀察有三種“不會說話”:一是離了稿子不會說。某些干部張口就是拿稿來。講話必要稿子,甚至主持會議的幾句開場白、結束語,包括感謝、鼓掌之類的話也要打印工整。真不知道這樣發展下去,請客宴賓是不是也要備下“請飯詞”,與菜單同步置於桌面,每菜一句,直到“再見,慢走”。講話不是不能用稿,重要的場合不僅必須用稿,而且還要反復討論幾易其稿。但如果沒有稿子就不能講話,這已不是說話的能力問題,而是為政者的為政資格問題。
二是交流性的話不會說。常見一些講話者,一念到底,聽者反應如何、會場效果如何全然不管,講完了就完了。講話是一種交流,在會場上講話雖不能如朋友聊天那樣一來一往,但總要看看聽者的眼神專注不專注,會場氣氛集中不集中。現在科學已發展到人機對話、人機交流,連電腦都能感知人的情緒,根據人的要求應變,而我們一些干部反倒成了落伍的機器,許多會開得不生動,講話不引人,就是因為講者缺乏這種隨機應變的本事,而這本是一個常人最普通的本能。成語“對牛彈琴”,就是說不看對象,不求效果。人家來開會,聽你講,是帶著問題來,想解決問題。對這些不管不顧,隻能說明講話人或是官僚主義應付差事,或是不具備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應變的智慧。如果考察干部,隻看這一條,就能看出他的工作態度及智商的高低。
三是舉例說明不會說。這說明他沒有干多少實事。人總是在用思想指導行動,干部指導工作除了有思想,還要有典型,這叫有虛有實。但許多干部在講話時卻隻虛不實,你讓他舉例說明,他做不到,即使做了,也例不証理,驢唇不對馬嘴。平時本來就少調查研究,心中沒有典型,沒有自己的切身體驗和悟出的道理,從來沒有完成過一個實踐—理論—實踐的全過程。中央文件傳到省,省到縣,縣到鄉,等到向上匯報時,嘴上說的還是文件上的話。一個不會用自己親歷親為的事例來說明問題的人,在思維上必然沒有從感性到理性的轉換功能,在工作上也絕對不會有什麼新創造。
如果離開稿子不會說,回答問題不會說,舉個例子不會說,還會說什麼話呢?就剩下官話、套話、虛話、假話,工作也成了演戲、念台詞、走過場了。這種干部要之何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