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傳媒書系>>文風四談>>相關報道

淺談文風之變——讀梁衡的《文風四談》

2016年04月20日15:0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文章質量如何,往往很直接地體現在文風上。文章如人,文風如同人的品格素質、氣象風骨,風高則品正。唐人司空圖將詩歌分為雄渾、沖淡、高古、典雅等二十四詩品,細細品味其文字,諸品分野之處往往在於詩風。《文風四談》中指出:“文風從來不是一股單獨的風。它的背后是黨風、政風、官風、民風、商風及社會和時代之風”。誠哉斯言!

王國維曾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時代文學,必然體現在文風上。中央“八項規定”出台后,文風已經在起變化。多數靠“文字”工作吃飯的人,為此興奮不已,畢竟可以更好地向著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含情的文章境界進發了﹔興奮之余,忽然又覺得似乎經久養成的文風一下子難以扭轉,有時甚至覺得“筆力羸弱”,以致言不稱物、文不逮意。有時候就是想寫飽滿生動、文風鮮活的文章,似乎有些海底撈針——無從下手。

讀慣了千人一面的高頭講章,讀一讀《文風四談》,令人耳目生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或許,《文風四談》可以作為我們改文風的活水之一。該書及時面世,當算“應運而生”,必然能夠嘉惠文林,據說出版后反響不錯。好書如同寶山,入山之后尋得什麼樣的寶物,便是“各人道業各人修”了。

寫文章如同做學問,一定要有問題意識。文章寫出來之后,是要別人看的,是要解決問題的,我們不是為了寫文章而寫文章。在機關寫文件,是為了指導工作、貫徹落實﹔在報刊寫評論,是為了闡明道理,或作說明,或作號召﹔包括個性比較強的小說、散文、詩歌,也都是因為“有所謂”才“有所為”的。這個“有所謂”,就是問題意識。“無所謂”的文章刊印出來之后,多半是“災梨禍棗”。所以,文章一定是有的放矢的。《文風四談》無論是從謀篇布局、結構框架,還是具體編選的文章上,都是為了說明“文風”的問題:指出問題,分析原因,回顧歷史,開方抓藥。形象地說,如同名醫治病,望聞問切,直面問題,辨症施治。寫文章如同做報告,一定要有對象意識。我們寫文章,不能關上門自說自話。既然是為了解決問題,總要有個對象。對象不同、場合不同、事項不同,文章的風格就不能千篇一律。比如,書中有一篇“老百姓怎麼看政治”,用幾個通俗易懂、充滿生活氣息的事例,娓娓道來,與其說是講道理,莫如說是講故事。惟其如此,文章才能令人如坐光風霽月中,道理不言而自明,才是真正地入腦入心。

(責編:程惠芬、戴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