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隆·貝利:中國電影不用學得像好萊塢

【人物檔案】
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同時負責加拿大和國際電影產業之間的聯系。貝利曾策劃和主持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中非常成功的系列節目“華人電影志”,並以影評人身份在國際一線電影評論節目和雜志中擔當重要角色。
雖然沒有正式的競賽單元和電影市場,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已經被認為是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之外最有名的“第四大國際電影節”。它最大的特點在於它的容量,在電影方面無所不包。每年將近300部電影在這裡上映,90%是北美首映。對影迷來說,這裡就像是“探索頻道”,能比別人早半年甚至一年看到世界上最重要的電影。作為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卡梅隆·貝利對北京國際電影節和華語電影有什麼建議呢?
問:這是您第幾次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是否感受到這個電影節在發生變化?
答: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我全都參加了,這是一個非常有活力的電影節,國際電影人都願意來支持這樣的電影節。每一屆它都在進步,今年最直接的感覺就是越來越多有激情的觀眾參加電影節,也有越來越多的國外團隊來到北京。
問:如何能夠更好地提升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國際影響力?
答:北京國際電影節剛剛舉辦了六年,所有國際電影節都不會在這麼短時間內成功,但我非常看好它。要打造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節,首先要有好電影,組織者應該邀請當年最好的影片和最有影響力的創作者來到北京﹔其次還要有觀眾幫助電影節成長得更快,以多倫多為例,每年會有五十萬觀眾參加到電影節中,而在最早隻有三萬多觀眾參與,就是在這些觀眾的支持下多倫多電影節才會越來越成熟。同時,要給電影制作者更好的機會,讓他們可以在這裡與觀眾交流,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想法和作品,更好地銷售他們的作品。
問: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節方面,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
答: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一直和電影制作者有很好的關系,多年來我們一直致力於挖掘有創新想法、讓人們覺得驚喜的藝術家,比如執導《生化危機》系列的導演保羅·安德森、《盜夢空間》的導演克裡斯托弗·諾蘭。我認為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不是紅毯、開幕式這些外圍部分,最重要的是通過電影節建立一種聯系——電影創作者和觀眾,以及和其他產業之間的關系。
問:您怎麼看現在迅速崛起的中國電影市場,如何更好地與北美乃至世界電影市場對接?
答:我也發現了中國電影市場發展非常迅速,如果中國能夠達到美國的人均銀幕數,票房會成倍增長。這種增長對電影人而言有很多機會,但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西方現在多的是商業性合作,在文化交流方面還需要更多努力,西方觀眾對中國作品和演員不太了解,對中國印象很模糊。中國現在雖然也引進一些國外電影,但只是很小一部分,中國觀眾也並不了解西方電影的整體狀況。彼此之間溝通的橋還需要用很多時間去拓寬。
問:如何更好地在西方推廣中國電影?
答:去年中國電影《老炮兒》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映,非常受歡迎,多倫多觀眾能夠很好地理解這個故事,看懂其中的幽默,馮小剛的演技也很受肯定。不過,中國電影在北美乃至全世界的推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還需要更多的人去努力。現在好萊塢很多演員、導演來中國宣傳電影,但在北美很少能看到中國電影人的身影,你要吸引觀眾看你的電影,首先應該讓他們知道你的電影的存在。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電影不用發展得像好萊塢,而是要保持自己的特性,通過讓更多西方觀眾理解中國文化、中國敘述方式,來吸引更多觀眾。(記者 牛春梅 王佳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