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品德結構理論看電影《1942》中白修德的記者形象

摘要:電影《1942》是一部歷史題材的災難片,根據劉震雲小說《溫故1942》改編而成,由馮小剛導演執導,電影全景式地展現了1942年河南的大飢荒。來自美國《時代周刊》的記者白修德對河南旱災的報道及其社會斡旋所起的巨大作用,呈現出記者應有的理想的新聞倫理觀和媒體責任觀。本文將倫理學中的品德結構理論運用到白修德的記者形象分析,論述記者職業道德的養成過程。
關鍵詞:1942﹔白修德﹔品德結構﹔新聞倫理
電影《1942》是一部歷史題材的災難片,根據劉震雲小說《溫故1942》改編而成,由馮小剛導演,電影全景式地展現了1942年河南的大飢荒。影片以兩條明線索展開,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和佃戶兩個家庭為核心,展現他們的掙扎和痛苦、希冀和憤怒。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對人民的蔑視加深了這場災難,並最終導致了自己失敗的命運。
筆者認為該劇還存在第三條暗線索,穿插在以上兩條線索之間,即來自美國《時代周刊》的記者白修德對河南旱災的報道及其社會斡旋所起的巨大作用,呈現出記者應有的理想的新聞倫理觀和媒體責任觀。盡管該部影片於2012年11月29日在全國公映,講述的是70多年前的歷史事件,筆者仍認為,在新聞倫理混亂的當下,重新思考白修德的記者形象,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將倫理學中的品德結構理論運用到白修德的記者形象分析,論述記者職業道德的養成過程。
品德,與“道德品質”“道德人格”是同一個概念,是一個人長期遵守或違背道德規范的行為所形成和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征。一切心理活動都是由“知”“情”“意”三種成分構成,因此,屬於心理范疇的品德也由三部分構成: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恩格斯曾說,每一個行業都各有各的道德。新聞道德內化於新聞傳播主體的品格、習性和意向之中,又通過其言行表現出來,是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發揮著特殊作用的規范性調節體系。
一、 個人道德認知促使白修德勇敢走向河南災區
道德認知極為復雜,包括一個人關於道德的一切科學知識、個人經驗和理論思辨﹔道德認知是個人道德行為的指導,是道德行為的前提和必要條件但非充分條件。上升到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認知,是指新聞工作者對新聞報道的基本態度,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實事求是的基本態度。
電影《1942》中白修德的第一次出現是在重慶美國大使館。當白修德向行政院秘書長張厲生提出河南特大旱災的情況時,張厲生的回答是,“餓死的人主要在淪陷區,除了天災,還有人禍,大戰一觸即發,如果有百姓向西遷移,也是為了躲避戰爭,從民族的角度,隻有徹底打敗日本,百姓才能豐衣足食”。作為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白修德對這個答案懷有質疑並充滿了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他隻身前往河南,找到了身處河南的神父梅甘了解情況。梅甘告訴他,“前十年他是了解這個地方的,后來就越來越不明白了”。白修德說:“河南我來對了,背后一定有原因,我想了解真相。”
他對於記者就是要挖掘真相的認知不允許他對真相視而不見,這表明了他清晰的新聞道德認知,即新聞的本質在於挖掘真相,進而預警社會。
二、個人道德情感指引白修德在前進與后退間做出抉擇
道德情感是指引發道德行為的感情、動機、動力。聯合國新聞自由小組委員會制定的《國際新聞道德信條草案》就指出,職業行為的崇高標准,就是服務於公共利益。當一個新聞人的道德情感上升為愛人之心,上升為要為公眾服務、為社會服務的強烈願望時,他的行為就已經上升到了最高尚的層面。倫理學家王海明說:“勇敢是不畏懼可怕事物的行為﹔怯懦是畏懼可怕事物的行為。”在新聞傳播實踐中,勇敢則會轉化成為記者面對的各種各樣的情境,高尚的職業精神指引他們在前進與后退、追蹤與放棄、揭露與無視等之間做出抉擇。
當神父梅甘告訴白修德,日本人正在佔領河南,他隻會有兩個結局,一個是得普利策獎,一個是成為日本人的俘虜。白修德堅定地選擇了前往災區。當他真的跟災民來到了一起,看到狗吃人的場面時,他被震驚了,他的心已然和中國災民站在了一起。當隨身的物品被災民偷走時,他沒有憤怒,把相機奪回來后把餅干還給了災民,可以看出,他對災民充滿了同情,這更加深了他報道真相以求解決問題的決心。關於白修德這個人物,影片的高潮出現在第67分鐘,當日本侵略者的飛機轟炸了他身邊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時,他舉起手槍向空中掃射,這一動作將他對法西斯的憤怒和對災民的同情演繹得淋漓至盡。當白修德了解了真相,他找到美國駐華大使高斯,說,“求求你,請給我五分鐘時間。”記者的人文關懷和政客的冷漠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高斯聽完告訴他,如果你把真相登在《時代周刊》,將是一個爆炸性新聞,而此時,白修德的回答是,“我就想把真相告訴中國政府”。告知真相的渴望表明了白修德為公共利益服務的高尚的道德情感。
三、 個人道德意志支撐白修德實現大變局中的新聞力量
個人的道德意志是個人道德感情引發其倫理行為的整個心理過程,就是個人的倫理行為動機從確定到執行的整個心理過程。這個執行過程包括兩個階段,一是“做出倫理行為決定”階段,二是“執行倫理決定”階段。這兩個階段的完成,無疑都需要克服困難。一個人如果克服了這些困難,實現了所選擇的道德動機,那麼,他便具有道德意志,或者說他的道德意志強。
從上文白修德與高斯的對話我們可以得知,白修德深入災區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得普利策獎,而是要用鮮活的新聞報道引發中國政府的注意,這是他道德意志的第一個階段,他做出了自己的倫理行為決定﹔第二階段我們可以通過他跟宋慶齡的談話得知他為這個決定做出了哪些努力。
白修德:“沒去河南前,我見中國政府的官員,還是很容易的。不知為何,我這次從河南回來,好像我得了瘟疫似的,我見不到宋子文部長和張道藩部長,高斯部長說也沒用。又通過美國使館的謝偉思,見到了四川省政府主席,主席說河南不歸他管,他介紹我去見立法院的孫科院長,孫院長說隻有蔣委員說話才有用,最后找到檢察院於右任院長,他說唯有見到夫人,利用您的影響,才可能見到委員長。”
影片中並沒有把以上過程全部一一呈現,但觀眾可以想象出這其中的艱辛。在宋慶齡的幫助下,才有了白修德跟蔣介石的見面。但彼時的委員長已經被二戰忙得焦頭爛額,用“沒有想到,事情會是這樣,如果要是知道河南災情這麼嚴重,我們政府不會坐視不管的”打發了他。不得已,白修德將報道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蔣介石迫於輿論的壓力開始採取賑災措施。這一點影片中也有呈現。當得知《時代周刊》已經把白修德寫的河南災區的文章登出后,蔣介石說,日本人走了,我們就要救災,不然全世界怎麼看我們,不真成了腐敗政府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是白修德的報道拯救了水火中的河南人民。
四、結語:品德結構理論對提高新聞記者道德水平的啟示
(一)挖掘真相的道德認知需記者秉承新聞專業主義精神
把挖掘真相揭露事實作為天職的道德認知,是記者養成良好道德的前提條件﹔新聞專業主義有兩個核心理念,一是客觀性新聞學,二是新聞媒介和新聞工作者的獨立地位和獨特作用。把挖掘真相、預警社會作為新聞記者的天職,這就要求記者培養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服從新聞專業主義的引導。
(二)以人為本的道德情感需記者秉承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則
為公眾服務的,視公共利益高於一切的道德情感是記者養成良好道德的必要條件﹔公共利益是職業新聞最大的存在理由和終極的道德審核。這就要求我國記者培養人道主義和博愛精神。以人為本、公共利益至上不僅是提高記者道德水平的必經途徑,也是培養記者新聞敏感、發現新聞源的不二法門。
(三)堅韌的意志力需記者勇敢、智慧和正直並在
不顧一切要將真相報道出去的意志是記者養成良好道德的決定性因素。記者需要有堅韌不拔之志,克服困難,控制行為,才能實現自己的新聞理想。但培養堅韌的意志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個過程需要探求新聞真相的品質——勇敢,錘煉新聞光華的品質——智慧,高揚新聞正義的品質——正直。
白修德作為記者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對新聞理想的追求,對新聞專業主義的選擇,對新聞道德的遵守,更是對於人本的回歸。新聞記者唯有在新聞倫理的范圍進行新聞實踐,才能承擔起引導社會向上、向善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姜德鋒.華語電影《1942》呈現的新聞倫理及其當代價值[J].新聞春秋,2014(01).
2.王海明.倫理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陳絢.新聞道德與法規教程[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4.楊保軍.新聞道德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系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