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央視紀錄片頻現"爆款" 先去"修文物"再探"真功夫"

2016年04月22日07:24 | 來源:新聞晨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央視紀錄片頻現“爆款” 先去“故宮修文物” 再探少林真功夫

自《舌尖上的中國》走紅以來,紀錄片逐漸成為年輕觀眾的寵兒,今年年初在網絡爆紅的小成本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更進一步引發了80后、90后對紀錄片的關注。昨天,CCTV-9紀錄頻道在滬舉行推介會,《我在故宮修文物》、《功夫少林》、《自然的力量》、《航拍中國》等紀錄片“爆款”的幕后故事也一一揭開。

用現代的審美說傳統 《我在故宮修文物》成“網紅”

一夜之間,故宮裡神秘的文物修復者,因一部小成本紀錄片走紅網絡,更吸引了大批80后、90后的追捧者。在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一群身懷絕技的“文物醫生”被還原成了普通人:他們日日看文物、修文物,既會調侃古畫上的人物“像趙本山”,也會一絲不苟地讓鐘表上細小的齒輪嚴絲合縫,專業精神之外,還有一股“萌”氣質。

談及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4,點擊上百萬次的作品,導演葉君用“意外”來形容它的走紅。這位在上海開啟紀錄片生涯、曾拍攝世博會的80后導演,坦言拍攝初衷只是想讓家人理解自己的工作,“我生活在一個大家族裡,我的職業困惑在於無法和家人解釋我的工作,我想是不是能做點東西讓他們知道我是做什麼的,做一部讓年輕人也能看下去的紀錄片”。

於是,曾於2012年參與紀錄片《故宮100》制作工作的葉君,將目光瞄准了文物修復這個特別的領域。“做《故宮100》的時候我們就做了很多調研,最開始想過做一個叫《故宮心傳》的東西”。而從《故宮心傳》到如今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創作團隊希望用現代方式解讀傳統文化的心願也躍然紙上,“‘心傳’肯定是比較傳統文學化的表達,給人‘不明覺厲’的感覺。但《故宮100》的藝術創意顧問趙廣超老師有過一套兒童讀物《我的家在紫禁城》,他就把故宮表現得很萌,這種審美對我們影響很大”。

除了題材的新穎、角度的現代感,“文物醫生”本身的學養、風度,也讓觀眾折服。故宮書畫組的書畫修復科科長楊澤華,就是一個會在修復工作間隙抱著吉他自彈自唱的“文藝中年”。在接受採訪時,他坦言文物修復工作需要極高的專注力,有時候甚至會忽略攝制組的存在。而專注漆器修復的故宮文保科技部漆器組組長閔俊嶸,為了修復古琴,還專門學習彈古琴,“師傅帶我修古琴的時候,我對這種樂器還是不了解,當時為了取得資質,就專門買了琴從頭學起。明代人談修復,就認為如果你要修一件文物,你的水平一定要達到它的高度,如果不夠,肯定不行。所以對我們來說,修文物的過程也是學習”。

揭秘今天隱秘的武林 《功夫少林》現“金鐘罩鐵布衫”

如果說《我在故宮修文物》是紀錄片裡的“小清新”,那麼即將在5月下旬開播的《功夫少林》則是“真漢子”的代表,更被認為這是可能吸引觀眾注意力的下一個“爆款”。

的確,過往被認為活在武俠小說裡的少林武術,在這部作品中露出了拳拳到肉的真面目,在首集《絕學》的片段中,幾個小故事迅速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金庸小說裡屢屢提到的《易筋經》,今天依然是少林武學的至寶,武僧中的佼佼者在經過精挑細選后,才能得到師父的口傳心授﹔ 武僧釋延武有重現少林絕學的心願,他十多年苦練“金鐘罩鐵布衫”,全身上下幾乎沒有“罩門”,連脆弱的咽喉也能迎接14根楊木棍的重擊﹔而在倫敦推廣少林功夫的武僧釋延孜,為了証明其實戰能力,隻身回國參加搏擊比賽,瞬間橫掃六位同門……

對於這些“武林秘事”,《功夫少林》 也跳脫出一般紀錄片的沉著冷靜,不僅解說獻出一股熱血沸騰的勁兒,連畫面和音樂都多了幾分功夫片的剛硬氣質。對此,文學統籌張海龍表示,上世紀80年代,電影《少林寺》紅遍全國,如今再拍《少林功夫》,實際是想帶領觀眾找尋電影裡的真功夫,“我們當然也有克制的地方,不把話說滿,但面對中華功夫,我們還是希望能用熱血方剛的風格來展現中國的血性精神”。

除了炫目的拳腳功夫,《少林功夫》 也試圖展現中國的武術世界,甚至是關於功夫的江湖。導演肖崴透露,主創團隊曾花了四個月的時間拜訪50多位民間拳師和少林武僧,在與這些高手的切磋中,攝制組都變得火眼金睛,絕不拍花拳繡腿的表演,“基本上隻要他一動,我們就能看出是表演還是真拳。因為我們一直在和功夫人交流,我們才知道傳統功夫是很結實的,是實戰的,有打也有防守”。他更直言,主創希望能展現今天的武術人是如何與武術共存、生活的,“包括中國功夫如何走到國外——西方是追求實戰的世界,你必須真的能打才站得住腳,那中國武術怎麼去証明功夫是有實戰價值的”。(記者 曾索狄)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