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絡媒體走轉改】易縣:產業“造血”實現精准扶貧

2016年04月28日06:46 | 來源:光明網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媒體走轉改】易縣:產業“造血”實現精准扶貧

  4月26日,治國理政河北新實踐,全國網絡媒體“走轉改”集體採訪活動進入第二日,中央、地方共40多家媒體團,走進牛崗鄉台底村、安格庄鄉田崗村、梁各庄現代農業園區,深入了解扶貧攻堅示范區易縣的精准扶貧戰略成效。

  台底村:“三入股”模式精准助力扶貧攻堅

  26日下午,團一行驅車前往牛崗鄉台底村,一路上發現進村的路皆被郁郁青山環繞,僅有一條顛簸也還算筆直的小路通往村裡。距離台底村越來越近,群山環繞的景致漸漸遠去,路邊上種著一排排整齊的蘋果樹苗,幾個村民在果林中勞作。

  提到村裡的交通情況,牛崗鄉黨委書記劉玉民感觸良多:“我們這個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附近沒有任何國道,來去隻有一條道,基本上從哪來從哪走。而且土地是一個‘沙漏子’形狀的地形,上邊的洪水沖擊形成土地。”

  截至目前,種種不利因素導致沒有一家外來投資的企業願意到台底村投資。更為重要的是, 村民思想相對閉塞導致發展困難多多。如此條件下的台底村,是如何借助精准扶貧、攻堅建小康的呢?

  牛崗鄉黨委書記劉玉民回憶起那是從2013年9月開始,村干部在縣委政府人員和河北大學專家的幫助下,走遍每塊地、每道溝調研考察,決定種植蘋果。並力爭確保蘋果第一年栽種、第二年開花、第三年結果,然后進入20年的出果期,給百姓帶來切實收益。

  這其中遇到了種種困難,劉玉民認為解決百姓的思想問題是最大的考驗。當時村干部都是進村入戶,和百姓面對面、心交心地談,並派出村民代表外出學習經驗。“我們和百姓講收入,‘掰開揉碎’地告訴他們種玉米的收益遠遠低於精准扶貧產業所能帶來的收益,並帶百姓們參觀,慢慢地百姓們就認識了,理解了。”

  具體來講,台底村採取入股蘋果扶貧產業的方式將村民組織起來,分別為:土地入股、勞務入股和資金入股。談到這三種入股模式,劉玉民向詳細介紹稱:“土地入股,將土地流轉資金入股,成為百姓日后分紅的依據。資金入股是讓百姓自己投資,初期百姓不入股,通過兩年的發展,現在百姓的入股資金達到近40萬,由不理解反對到現在支持。勞務入股是由百姓自己經營、管理土地,基本上是70元一個工,村民可以選擇將合作社發出的勞務費入股。”

  正在蘋果園中勞作的村民趙秀平(女)告訴:“我們原來都種苞米,收益不咋的,后來我弟弟告訴我這個項目好,我們大部分都選擇了勞務入股,等著到時候分紅,大伙這兩年對合作社特別滿意。”

  提到入股方式,71歲的老村民陳殿英(男)如數家珍:“我入股了四畝地,算是土地入股,而且我還參加了5千塊錢勞務入股。這個產業不賴,比種玉米好多了,感謝黨和政府,為我們人民選擇了這麼好的脫貧致富項目,政策好、蘋果品種好、未來前景好,我們干活也特別有勁,感覺生活特有奔頭。”

  曾經的資源匱乏、交通不便、思想保守,讓這個“困難山村”成為扶貧工作的難點,山區扶貧的典型。台底村通過積極探索富民模式,在“三入股”模式的帶動下,實現農戶、合作社、村集體“三受益”。用心、用情、用力打好了“狼山易水間”脫貧攻堅戰。

【網絡媒體走轉改】易縣:產業“造血”實現精准扶貧

  老村民陳殿英參加蘋果扶貧產業后,對自己的入股模式如數家珍

  田崗村:“三產業”切實提高百姓收益

  沿著平坦寬闊的水泥路,團走訪來到田崗村。田崗村四面環山、三面繞水,生態環境良好,距離易縣縣城50公裡。田崗村村頭是一片綠油油的核桃林,不少村民正在修建水泥路,幾隻野鴿子從他們的頭上飛過。

  田崗村支部書記於長志向介紹了該村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基本情況:“我們田崗村全村326戶,951人,貧困戶120戶,319人。我們首先通過民主評議確定貧困戶,做好了為誰來扶貧的問題。而后從基礎設施建設入手,村裡進行了道路硬化,修了大渠、文化廣場。解決了出行問題、安全飲水問題,還豐富了群眾的業余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都得到了明顯的改觀,給下一步產業發展打下基礎。”

  田崗村目前有三項扶貧產業:肉鵝養殖、核桃基地、花卉園區。百姓們通過扶貧產業可以得到三金,即“土地流轉拿租金、園區打工掙薪金、合作社分紅拿股金。”三金一起加快脫貧步伐,使百姓收益得到明顯的改觀,為精准扶貧注入持續的活力。

  田崗村種植核桃的歷史久遠,沿著平坦的水泥路往前走,能夠看到一棵擁有百年歷史的核桃樹,村民們都稱它為“核桃王”,它在百姓心中的分量可見一斑。目前來看,田崗村的核桃基地主要種植薄皮的遼西核桃。

  水泥路附近的一處土坡之上,是花卉園區的所在地。進入花卉大棚時,現年55歲的村民李桂芹正在棚中澆水。她告訴,這裡種植的全是蘭花,包括寒蘭、金花冠等。提到建立花卉園區的初衷,村支部書記於長志說:“我們的村民中有在北京做君子蘭生意的,他們有超過15年的經驗,回來帶頭搞基地,成立花卉合作社。當然了,我們有市場、有經驗、有銷路,最主要的是國家扶貧資金到位。”

  田崗村在扶貧攻堅工作中不等不靠,積極爭跑。從村容環境治理入手,繼而發展三大產業,在村容村貌干淨整潔,基礎設施建設完備的基礎上,力圖精准扶貧,切實提高百姓收益。

【網絡媒體走轉改】易縣:產業“造血”實現精准扶貧

  村民李桂芹正在花卉園區蘭花棚中澆水

  梁各庄現代農業園區:企業入駐強勁支撐精准扶貧

  伴隨著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梁各庄地區走上脫貧致富的坦途。梁各庄現代農業園區項目自12年7月份開始啟動,園區規劃面積一萬五千畝,主要以栽植蘋果、櫻桃為主要產品。由河北農業大學的專家團隊提供技術支撐,園區工作人員按照專家指令進行標准化生產,水利灌溉全部實行滴灌,比傳統辦法節能60%-70%,培育完全按照無公害有機標准進行,讓消費者吃的放心。

  梁各庄現代農業園區在扶貧方面取得很大效果,園區負責人汪宏偉告訴:“我們園區內的4個村有3個是貧困村,我們進駐之前,他們的年均收入不足3千元,現在人均達到了6千元。渠道主要是流轉土地和勞動務工,果園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勞力,我們為務工人員支付80元的日薪,並雇佣了近50名有一定學歷的產業工人,給他們上四險。”

  類似這樣充分考慮村民文化結構,分層次高效率雇佣農村剩余勞動力、並為貧困村民創收的理念,貫穿在梁各庄現代農業園區整體的精准扶貧工作之中,有力保障扶貧工作的“精准度”。

  園區計劃在主導產業完成后,開始向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綜合農業發展,打造農業公園。採取“園區+企業+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在幫助村民脫貧的同時,積極探索旅游扶貧模式,帶動當地發展。

  如同園區負責人汪宏偉所言:“我們的項目不是扶貧而是斷貧,我們的基礎設施建設過硬,這個地區不會再返貧。”(光明網 韓夢晨)

【網絡媒體走轉改】易縣:產業“造血”實現精准扶貧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