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紀錄片命運何去何從 能否分得票房"蛋糕"?

《親愛的,別跨過那條江》海報
4月中旬,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片作品陸續在京城各大影院展映,其中不乏像韓國現象級紀錄片《親愛的,別跨過那條江》,中國內地紀錄片票房冠軍《旋風九日》等優秀作品。1300多萬票房的《旋風九日》在紀錄片的“圈兒”裡早已稱王,但在動輒幾十個億票房的劇情片面前卻顯得寒酸,漸漸走向商業化的紀錄片在這場票房大戰中輸得很慘。然而,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沒有相冊,在呼吁更多人關注紀錄片的同時,商業紀錄片的命運何去何從?
累計票房:
《旋風九日》——
1325萬
劇透社:1979年1月28日,鄧小平作為新中國領導人第一次正式訪問美國,踏出了開放國門的第一步。此次訪美無疑是鄧小平一生外交行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出訪,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出國。有人說:鄧小平訪美的那九天是當代中國人“中國夢”的啟航之旅,它改變了此后中國發展的進程,影響了所有國人的生活。卡特總統在日記中論述:“鄧小平受到了美國人民最熱烈的歡迎。”回首當年,一切的一切都寓意深刻。然而在九天訪美中又發生了怎樣激動人心、跌宕起伏的故事?譜寫世界史大國格局從此開啟,塵封三十年珍貴鏡頭終見天日。
不用演的,照樣隱秘而偉大
看完《旋風九日》后留給我最大的疑問不是導演選擇的題材,也不是會令人驚異的卡通形象,而是他們怎麼能找到這麼多美國一線的政府官員和人物進行深入的採訪,這個疑問從影片開始採訪卡特總統一直到電影結束在我的腦子裡一刻也沒消失過。好在《旋風九日》的主創交流會上有觀眾向導演提出了這個問題,制片人呂木子女士告訴大家採訪美國政府官員絕非易事,起初美國政府並不同意,但最終他們還是用誠意打動了對方,因為美國人也渴望了解這段改變世界格局的歷史,這讓我不得不驚嘆於攝制組的能力。
導演傅紅星的魄力也同樣令人刮目相看,拍本片之前他是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為拍攝本片選擇辭職。他曾經執導過一部非常著名的紀錄片——《周恩來外交風雲》,所以沒有任何導演比他更適合執導這部《旋風九日》。電影中的一些平時我們需要“翻牆”才能看到的敏感資源他更是不惜重金買下來用到了電影裡,其目的就是要向我們展示這段我們不曾細究的歷史。一般涉及到這類人物的電影總會被貼上“主旋律”的標簽,但隻有當你真正看過《旋風九日》后,才會有發言權,《旋風九日》絕不是一部主旋律電影,它有著導演自己的思考和闡述。影片中的鄧小平,並不是一個高大且神聖的形象,而是一個虛心請教,待人有禮的老爺爺,導演拋棄了階級立場和意識形態,摒棄了過分的弘揚和贊頌,更像是用一顆誠懇和敬畏之心漸漸刻畫出了鄧小平。此外,傅導還特別用卡通形象塑造鄧小平,這也是影片的一大亮點。因為偉大絕不是演出來的,既然演不出來,那通過卡通形象展現也就變得順理成章。《旋風九日》上映期間恰巧趕上《復仇者聯盟2》上映,一千多萬的票房足以証明一切,盡管紀錄電影的好壞向來不是用票房決定的。
《親愛的,別跨過那條江》——
韓國累計觀影超300萬人次
劇透社:該片講述了89歲老奶奶姜溪烈和比她大9歲的老爺爺趙炳萬夫婦的愛情故事。影片以江原道橫城山村的自然景色為背景,講述像戀人一樣度過76年的“肉麻情侶”老夫婦甜蜜生活的場景和突然的離別。
陪伴是最浪漫的事
相戀時她13歲,他22歲﹔生死相隔時她89歲,他98歲。兩個人認識了一輩子,也愛了一輩子。很難想象一對八十多歲的老夫婦還能保持著年輕時期熱戀的狀態,打情罵俏也是生活中最習以為常的事。爺爺摘了一朵花藏在身后並親手將它插在了奶奶的頭上,奶奶笑著問爺爺美不美,這些連劇情片都編不出來的浪漫卻真實地發生在這個世界中,這樣純潔的愛情不僅令人羨慕,更讓人向往。但太美的也更易逝去,爺爺最終還是先走了一步,留奶奶一個人停留在這個孤單的世界,痛哭不止……
這就是一部講述韓國一對普通老人的愛情故事,沒有過多煽情,沒有強調敘事更沒有浮夸的演技,能帶給人們這麼大的觸動,這就是紀錄片所獨有的魅力,屬於真實的魅力。如果你是一個淚點極高的人,什麼車禍癌症,失去雙親都感動不了你,不妨看看這部《親愛的,別跨過那條江》,請相信真實的力量,足夠讓你哭得“慘絕人寰”。
《喜馬拉雅天梯》——
累計票房:
1155萬
劇透社:建於1899年的上絨布寺位於珠峰北麓,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寺廟,阿古桑杰是寺中唯一的僧人,他將珠峰視作空行母的化身,他的兒子是一名畢業於“西藏登山學校”的出色高山向導。
這所全球唯一持續招生的登山學校僅面向珠峰腳下的兩個縣招生,目的是花四年時間把牧民的孩子培養成勇敢堅毅的高山向導,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登山客的安全,好讓他們不斷突破自己,前往獨自無法抵達的高處…… 電影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僧一寺、一座山、一群人的故事。
一場靈魂的修行
《喜馬拉雅天梯》在國家圖書館展映的時候,我還沉浸在《旋風九日》的世界裡不能自拔,所以很遺憾錯過了這場主創交流會。
《喜馬拉雅天梯》不能算作是一部新的紀錄片了,屢次在國際影壇獲獎的紀錄片大作更是在國內斬獲了超千萬的票房,這對於紀錄片來說已經是一次突破,畢竟在此之前,敢在影院排片的紀錄片基本都鎩羽而歸。在我看來,《喜馬拉雅天梯》的過人之處就在於它完成了對影片主題的升華,看似是講述一群登峰者的故事,實則一次對於靈魂的探討。登上了喜馬拉雅的頂端,又能怎麼樣呢?這個世界並不像神話故事一樣,能夠一躍龍門。天梯的盡頭就是深不見底的下坡路,每一個登山人所追求的都不僅僅是一時的登頂,而是在天梯的盡頭,遇見真正的自我,並非一個加冕了神性的俗人。在《喜馬拉雅天梯》裡,到處都可以看到導演用4K攝影機拍下來的壯麗美景,它們純潔而光滑,雕塑一般靜靜佇立在山間,這也象征登山者們純淨的心靈。當然,如果一個人的心不干淨,他又有什麼資格去污染這片淨土呢?
電影節觀影手記
無論怎樣, 都是美好的一天
《美好的一天》講述了一組救援人員試圖解決在武裝沖突區中發生的危機:索菲初來乍到,想要竭盡所能提供幫助﹔瑪姆布魯已經看穿了一切,隻想早些離開這裡回家﹔卡蒂亞想要得到瑪姆布魯﹔達米爾希望戰爭可以盡早結束,而他們的同事畢先生完全不知道他想要什麼……
這是一部致力將黑色幽默進行到底的電影,在片中也通過對於人物的塑造體現出來:用幽默驅趕戰爭區域陰霾的段子手,天真善良卻又膽小怕事的法國女孩,對於影片劇情毫無幫助卻又不能缺少的翻譯,再加上與男主有那麼一丟丟情感羈絆的女主。這些人組成了一個組合:美好一天組。這個組合的任務是負責戰爭地區的環境問題,說白了就是個戰區清潔工。但主角一行人卻有著異於常人的使命感,只是這個組合無論走到哪兒都不會被待見。因為,作為一個局外人,任何地區的人們都有著自己本土解決問題的方法,即使是一條被拴住的沒人問的狗,也能頑強活下去。由此,美好一天組合的地位就顯得十分尷尬了。所以,整部影片就圍繞著“找繩子”的唯一線索展開,發生了一系列無奈又無力的事:尼古拉的球第一次被搶,因為搶球的小孩手裡有槍,他們不得不敗下陣來﹔軍檢處明明看著一排戰俘要被民兵滅口,卻無能為力,隻好陪笑著轉身離開﹔在舊屋子隻想找繩子的一行人,竟發現已經死亡的尼古拉的父母,他們所能做的也只是隱瞞。找到繩子馬上就能把死人吊出來了,可維和部隊的命令不得不把死人放回去。一直到最后,看見尼古拉的足球再次被搶走,感覺實在需要出手做點什麼的主角把球拿到了手,無奈卻是尼古拉自己將球送入別人手中。凡此種種,相當蒼白而無力,一整個地區人民的悲劇,志願者所能改變的其實很少。
電影的最后,一天快要結束,小組收到了最后一個任務:修理斷了的下水道。本來是件很簡單的事情卻偏偏又下起了雨。沒辦法,生活還是要繼續,無奈已經成為這群人最習以為常的事情,隻能笑著對天空說:What a perfect day!(文︱余果 蕭 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