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院要輸出復合型人才 培養"跨專業+新聞"人才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並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
我理解,這裡的專家型人才,是指除了具備全媒型新聞傳播知識與技能之外,還具備政治、法律、經濟、管理、社會乃至現代科學技術的理論、知識與技能的新聞人才。即作為新聞工作隊伍中的某一個體,不可能做到精通所有學科知識,但至少應當精通其中一門非新聞學科知識,從而成為復合型新聞人才即專家型新聞人才。
新聞事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復合型新聞人才
由於新聞專業過度擴招,不僅本科生就業難,研究生就業也大受影響,不過新聞專業研究生就業中冷熱不均的現象非常明顯,那些從本科到研究生都學新聞專業,知識結構單一的“純”新聞專業研究生就業難度較大。
用人單位普遍反映,“純”新聞專業研究生雖然上手比較快,但在報道專業領域新聞時,由於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常常顯得力不從心。例如隨著創新驅動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媒體上的科技報道也越來越多,但卻常出現一些報道缺乏深度,說外行話,科技用詞不規范、不准確等情況,這主要是由於學文科出身的記者缺乏相應的理工科知識造成的。
很多財經類媒體也表示,由於“純”新聞專業研究生缺乏相關的財經知識,報道難以深入和到位,因此財經類媒體特別歡迎本科是學財經相關專業的復合型新聞專業研究生。這類復合型新聞專業研究生既懂財經,有扎實的財經知識基礎,又懂新聞,寫出的新聞報道更加深入和專業,受到讀者的好評。與此類似的是,教育類媒體特別歡迎有教育相關本科專業背景的復合型新聞專業研究生﹔法律類媒體特別歡迎有法律本科專業背景的復合型新聞專業研究生……
很多媒體單位都表示,一般的採編人員早已飽和,不需要也不再喜歡通用型新聞記者,現在最需要的是既掌握新聞專業知識,同時又掌握新聞專業之外另外一門學科基本知識的復合型新聞人才,這種復合型新聞人才更有可能成為“專家型人才”或者說專家型記者。所以那些在本科階段學的是非新聞專業,爾后又跨專業報考新聞專業的研究生,由於他們是既懂某方面專業知識,又懂新聞,因而深受用人單位歡迎。
不過,由於復合型新聞專業研究生培養人數偏少,用人單位紛紛抱怨:新聞媒體需要的(如復合型新聞人才),高校培養不多,新聞媒體不怎麼需要的,高校卻大量培養,導致人才供需嚴重脫節。
在人才招聘會上,一些用人單位直言不諱地說,現在單一專業、單一技能的本科生、研究生一抓一大把,隨時用、隨時招,最缺的就是復合型人才。的確,從文科研究生就業情況來看,從新聞、外語到MBA、法律專業等,都是復合型研究生就業容易,因為“二合一”乃至“三合一”的復合型人才工作能力更強,更符合用人單位的需要。所以高校多招收培養一些跨專業報考的復合型文科專業研究生,應是研究生教育一個重要方向,新聞專業研究生也不例外。
新聞學院本科階段“專業+新聞”培養模式存在不足
套用“互聯網+”的提法,筆者以為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兩種,即新聞專業本科階段“(非新聞)專業(知識)+新聞”與研究生階段的“跨專業(報考)+新聞”。
新聞專業本科階段“專業+新聞”最早的嘗試是1989年上海體育學院開辦體育新聞專業,以上海體育學院為辦學主體,引入復旦大學師資,培養了我國第一批體育新聞專業本科生。這種專業院校辦新聞專業,后來為許多高校所嘗試。
至於專門的新聞學院對“專業+新聞”的實驗,最典型模式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自2012年開始實行的“2+2”新聞本科教學培養模式,即打破新聞類專業與經濟、政治、法律等學科的學科界限,將四年制本科教學培養過程分成兩個為時兩年的階段,第一階段(第一、二學年)學習經濟、政治、法律、社會等非新聞學專業課程,第二階段(第三、四學年)開始學習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以培養跨專業、跨學科的復合型新聞人才。
但筆者以為新聞學院的這一培養模式有三點不足,其一是非新聞類的人文社科專業知識學習時間僅兩年,且面面俱到,涉及人文社科多個領域,多而不專,學習深度與知識積累尚不夠。其二,該模式用於培養人文社科領域的復合型新聞人才有一定作用,但此模式不太適用於培養科技領域的復合型新聞人才,因為理工科學習難度比文科大得多,即使讓文科生去學最基礎的理工科知識,他們也會感到學習難度很大,且難以深入。所以,盡管該模式培養的本科生也算是人文社科領域的復合型新聞人才,但恐怕隻能算是初中級的復合型新聞人才。其三,在新聞專業本科教育階段增設財經、法律、教育等非新聞專業內容,不僅需要資金大量投入,還需引進相關專業人才,但由於各方面條件所限,新聞系不大可能為非新聞專業科目增設大量課程和聘請大量專業老師,所以這種復合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恐怕不具有普遍推廣價值。
“跨專業+新聞”應是培養復合型新聞人才的主渠道
筆者以為要培養高層次即研究生層次的復合型新聞人才,“跨專業+新聞”模式最理想,即在本科階段就讀的是非新聞類人文社科或理工科專業,再跨專業報考新聞類專業研究生。由於這類跨專業報考學生在本科階段已系統全面地學習了某門非新聞類專業知識,因此在研究生階段就無須再去為學非新聞類知識而“補課”,隻需專心攻讀新聞學,做到本人專心,學校省心,這對兩方都是不錯的選擇。
從這幾年研究生就業狀況來看,理工科專業研究生就業形勢普遍較好,而文科專業研究生就業難度逐漸加大,這一方面是由於文科專業研究生過度擴招,培養規模過大,另一方面也與文科專業研究生招生中過度強調的“專業對口”有關。於是不少學生本科階段學什麼文科專業就“對口”報考什麼文科專業的研究生,有相當多的文科專業研究生從本科到研究生階段都學同一個專業,導致知識結構單一,社會需求有限,就業競爭力不強。因此,高校文科專業應注重多培養本科和研究生階段所學專業不同的跨專業、復合型的文科研究生,“跨專業+新聞”模式應是培養高層次復合型新聞人才的主渠道。所以要適當壓縮“對口”招收新聞專業本科生,應注重多招收一些跨專業(如財經、教育、法律等乃至理工科本科生)報考的“非對口”的新聞專業研究生,這樣培養出的新聞專業研究生都精通一門非新聞的專業知識,他們隻要在研究生階段主要學習新聞專業知識,就會成為具有不同專業知識背景的復合型新聞人才,這才能及時滿足媒體對這類人才的巨大需求。
(劉雲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經濟學院制度經濟學研究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