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武神趙子龍"被批挂羊頭賣狗肉 網友喊編劇補歷史

2016年05月04日08:15 | 來源:華西都市報
小字號
原標題:編劇,網友喊你回家補歷史!

人民日報撰文批評——《武神趙子龍》挂羊頭賣狗肉

4月26日《人民日報》第23版文藝評論,“看台人語”欄目刊發了署名文章《電視劇<武神趙子龍>“挂羊頭賣狗肉”》:電視劇《武神趙子龍》號稱“總投資2.5億元、以全電影規格拍攝的大型古裝偶像動作傳奇巨制”,然而,從劇情和人物設置來看,這部劇或許稱為“戀愛中的趙子龍”更為恰當。一部本應展現男兒勇戰沙場終成一代名將的大劇變成三國外衣下的言情偶像劇,讓許多觀眾大呼:求偶像劇放過歷史!

眾多批評顯示,該劇的服裝、造型、道具皆成重災區。從畫風來看,整部戲難見“三國”的歷史氛圍,滿屏的大紅大綠,顏色跳脫至艷俗。演員的造型幾乎一改同類型電視劇的寫實風,轉而走向游戲化設計……人們不禁感嘆,投資2.5億元的作品為何要“挂羊頭賣狗肉”?

“五一”小長假期間,《武神趙子龍》終於迎來了收官大結局,但“靁靁靁”的評價不絕於耳。總投資2.5億元是什麼概念?這筆巨款能拍兩部《琅琊榜》、兩部半《花千骨》、三部《太陽的后裔》。雖然有林更新+林允兒的高顏值,但劇方卻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爛,生生把“武神”演成了“雷神”。豆瓣評分低至3.4分,其中超過六成觀眾打分1星。

槽點一:三個姑娘戀子龍 挂著羊頭賣狗肉?

單看片名“趙子龍”三個大字,你以為和《關雲長》一樣,是一部三國人物傳記片﹔當趙子龍掉落山谷,沒死沒殘卻能找到師爺學得絕世武功,你又覺得這是一部向金庸致敬的武俠片﹔開場就有三個姑娘想給趙子龍生猴子,爭風吃醋讓觀眾隔著屏幕都能聞到酸味,你又以為這是一部言情劇﹔看著看著白虎和白馬都出現了,老鷹能輕鬆叼走一隻小白虎,趙子龍還和夏侯輕衣二人共騎白馬飛奔在湖底輕吻,這時你會不會三觀盡毀:難道這是魔幻大片?

真是有錢任性,該劇播出至大半時,觀眾們期待的“趙子龍勇戰沙場,最終成為一代名將”的劇情仍遲遲沒有出現,趙子龍在劇中更多是和女主角談談情說說愛,感情糾葛也讓人著急。從小一起長大的柳擎兒、師叔之女李飛燕、殺父仇人之女夏侯輕衣,三個女人一台戲,讓觀眾不得不心疼男二號柳慎。隨著劇情發展,趙子龍和輕衣之間的虐戀也把觀眾虐得不輕,有觀眾甚至發起話題“林更新何時牽手林允兒”。好在林允兒一人分飾兩角,夏侯輕衣去世之后,她以馬玉柔的身份重新登場,一直陪伴在趙子龍身邊。操碎了心的觀眾,真想把這部劇改名叫《情聖趙子龍》。

槽點二:七言絕句穿越了 你的語文及格嗎?

劇情是否符合史實暫且按下不表,人物對白中的語文常識錯誤,也引發了網友的吐槽。親愛的編劇,觀眾先問你一句話,你的語文及格了嗎?

董卓殺進皇宮,趙安、李全勸少帝趕緊離開逃走,但是少帝死活不肯,還說了令人噴飯的一句話“何況董賊鴆(jiu)殺我全家”。親,這個字念zhen,成語飲鴆止渴中的“鴆”啊。

趙子龍帶著妹子乘小船觀光游覽,吟詩一首:“芙蓉照水玉波潭,兩岸蒹葭映遠嵐。臨風把盞宜弄簫,醉臥常山何忍還。”這首描寫景色的七言絕句,堆砌辭藻騙騙小師妹,編劇突出趙子龍身上的男主角光環未嘗不可,可是最大的問題是,編劇卻把七絕硬從南北朝往前推幾百年到了東漢!明代學者高棅在《唐詩品匯》中就考証,南北朝時期作品《挾瑟歌》、《烏棲曲》、《怨詩行》為“七言絕句之祖”。編劇你穿越了嗎?

槽點三:老鷹輕易抓老虎 五毛特效讓人暈!

劇組曾宣稱,“《武神趙子龍》特效團隊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來研究老虎的模型,力求最終所呈現出來的效果能夠以假亂真,片中的花鹿與白貂的毛發根數分別約有40萬、80萬,而成年白虎的毛發竟有400多萬根”。不過,這部“神劇”的五毛特效讓人分分鐘出戲,比如,“中國好爪子”的老鷹,毫無邏輯地能抓起一隻老虎,試問特效投入超過五毛錢了嗎?

且不說呂布花裡胡哨的衣服,且不說高則府上的荷花五顏六色,單說趙子龍騎著一匹白馬,和夏侯輕衣弄出個超現實浪漫鏡頭——兩人共騎白馬飛躍至湖中,白馬在湖底依舊歡快地馳騁,兩位主角仍舊說著纏綿的情話甚至輕吻起來。這到底是唐僧西天取經的白龍馬,還是牛魔王的避水金睛獸啊?

還有,趙子龍手起刀落奮勇殺敵,殺死了那麼多人,刀柄上一滴血都沒有啊,其他人的刀上可都是濃濃鮮血呢,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武林絕學“殺人不見血”嗎?

槽點四:中秋科舉全篡改 三國歷史哪去了?

該劇中趙子龍等眾多人物畢竟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電視劇改編時顯然不能太不尊重歷史。比如,劇中有這麼一出,呂布腳提重鼎驚呆眾人,這時董卓直夸呂布“有溫侯在我無憂,有我兒奉先在我無憂”。可是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呂布是在殺死董卓之后被封侯的,怎麼可能還是義子時就是溫侯了呢?“溫侯”稱謂由董卓親自喊出,看得觀眾“尷尬癌”都要犯了呢!

又如,劇中一場戲,柳擎兒對趙子龍來了一句“快來,今天是中秋節……”另有一場戲,趙子龍向師叔李全求教,李全諄諄教誨他:“何不去京城考取功名。”這兩句對白也是錯得離譜。歷史學和民俗學界普遍認為,中秋節最早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直至明清時,才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主要節日。那麼,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哪裡來中秋節這一習俗?“考取功名”一說,實際上指的就是科舉制度,然而科舉制度是隋唐時才開始的,東漢時期的選官制度乃是察舉制和征辟制。而且,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是舉孝廉,父親新喪卻護劍遠游,子龍可能不會被舉薦。(記者曾潔)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