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當傳統廣播遇見新媒體 奮力厮殺還是握手言和?

2016年05月04日14:10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廣播遇上新媒體厮殺or言和

當傳統廣播遇見新媒體,是一場奮力厮殺,還是握手言和?

日前,200多位中外廣播界政府機構管理者、學者、培訓機構和技術公司負責人齊聚2016亞洲廣播大會,共同探討在新媒體風起雲涌的時代,傳統廣播電台如何擺脫危機、保持優勢、拓寬領域,尋找提升內容、吸引受眾的新路徑。

握手言和

一個屬於聲音的時代正在來臨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了顛覆性的影響,廣播作為傳統媒體之一,自然也不例外。廣播行業前景如何是近年來業內人士普遍關注的話題。

雖然相對於電視與互聯網的浴血奮戰,廣播憑借其獨特的不可替代性,硬是守住了收音機、私家車用戶等一定的市場份額,然而,隨著喜馬拉雅、蜻蜓FM等移動應用的出現,傳統廣播再次陷入危機。

廣播媒體最吸引人的早間資訊,已經被手機朋友圈代替﹔廣播速度優勢已經被動搖﹔車聯網時代的到來,將車載收聽調頻廣播變成了歷史……傳統廣播與新媒體之間的一場厮殺在所難免。然而,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台長閻曉明看來,在看到互聯網給廣播行業帶來沖擊的同時,人們更應該看到,新技術帶來的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尤其是信息傳遞方式的變化,正在不斷拓展新的市場,為廣播帶來了新的契機。“廣播可以借助這些新技術、新服務,深化合作,加速廣播與新技術、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閻曉明說。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副台長田玉紅在發言中進一步指出新媒體的出現給廣播帶來的機遇:“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為媒體發展帶來充足的資源和技術支持,不斷創造出新業態、新服務、新產品。物品的富足、教育和社會服務水平的提升,也讓受眾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投入媒體領域,這些對包括廣播行業在內的媒體行業都是有利的。”

正如閻曉明所說,在世界范圍內,廣播正憑借移動互聯網等平台以新的形象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視覺媒體選擇多元而用眼過度的情況下,用耳朵尋找最初最本真的快樂與美好,正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新的選擇。

細分定位

內容個性化成發展趨勢

廣播是“頭腦的劇場”,講故事是它的強項。這類內容通過非視覺手段將聽眾帶往另一個世界,如同身臨其境,對聽眾產生持久的影響。

然而,互聯網時代,廣播受眾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內容,這也是業界人正在思考的內容。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有些電台還是習慣於老一套:將節目甚至錄音報道、活動環節整體放到網上,讓受眾自己選擇。有網友直呼:那麼多節目,想要選擇出喜歡的,真如“大海撈針”。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有些電台,在受眾定位上還不太明確。

德國BCI集團的沃爾夫拉姆·德指出:“在社交媒體時代,聽眾對故事的關注發生了變化,他們的耐心有限,對信息著迷。如何調整廣播的內容去適應新一代年輕人的需求,改變滔滔不絕且沒有一點起伏變化的聲音來講述故事,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澳大利亞媒體與通信專家巴裡·基奧恩在“在數字時代講故事”主題討論中強調:“移動社交媒體時代廣播的競爭對手很強大,智能手機以及融媒體電台等都在爭奪受眾。唯一能讓廣播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就是會講故事並且有會講故事的人。沒有優秀的人才就不可能創造精彩的內容。”

“內容是吸引受眾的基石。”持有同樣觀點的,還有歐洲廣播聯盟廣播委員會主席、BBC廣播副台長格拉哈姆·埃利斯,他用BBC的發展經驗証明了他的觀點。BBC把基於不同區域的受眾特點細分市場,作為融合發展始終堅持的路徑,至今,BBC已經擁有8個電視頻道,10個廣播頻道。同時,用戶偏好的差異化也是BBC調整服務業務的重要風向標。“針對汽車用戶這一傳統廣播的主要客戶群,BBC目前正努力推進‘在所有汽車儀表盤上安裝傳統廣播’的服務計劃。”格拉哈姆·埃利斯進一步介紹道。

互聯網時代,受眾需求呈現多樣化趨勢,廣播電台理應針對不同的目標受眾,實現內容的個性化定制。比如有業界人士在會上提出的:“老年人喜歡長篇深度的內容,年輕人偏愛短篇的社會資訊、娛樂八卦及音樂。應開創個性化版式,來迎合不同用戶的使用習慣,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把握用戶偏好,並有針對性地進行內容推送。”

加強交流

促進廣播與新媒體更好融合

新媒體時代的特征之一,便是用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技術推進廣播行業向前發展。

來自澳大利亞商業廣播電台首席執行官,同時擔任世界數字音頻廣播論壇副主席的瓊·華納,給與會者講述了在澳大利亞所有商業廣播電台中佔99% 份額的澳大利亞商業廣播電台是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引領行業發展的。

在瓊·華納看來,澳大利亞商業廣播電台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原因之一便是利用了大數據,通過專業機構進行調研,通過大數據統計並分析用戶收聽需求,從而針對用戶需求開展相應活動。

除了利用新技術,廣播行業擁抱新媒體的另一種方式,便是一改傳統廣播行業傳統思維和腦筋的經營,用互動吸引用戶。

在經濟欠發達的地方,廣播仍然是大多數人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其公信力仍然是比較高的。因此,傳統媒體要充分認識自身的優勢。

來自澳大利亞的無線電廣播與媒體培訓師馬丁·科本,結合他在澳大利亞偏遠地區的工作經歷,給與會者介紹了新技術給遠程廣播帶來的改變。“之前在偏遠地區,總站衛星信號發出之后,再讓周圍分站發回總站比較困難,當他們用基於互聯網方式,通過ADL網線,便能快速將信息發回總站,這也意味著總站收到信息后會很快把他們的信息播放出來。”

亞洲匯聚著48個國家,1000多個民族,2000多種語言,亞洲各國廣播基礎不一,所處環境不同,發展方向各異,但是擁抱新媒體的心是一致的,推動亞洲廣播媒體的共同發展的願望是一致的。(見習記者 張雪嬌)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