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研究部文集>>李凱>>新聞閱評

活學善用的經典力作

——研讀《把握好政治家辦報的時代要求》一文的體會

崔士鑫 李 凱
2016年05月10日16:0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小字號

3月21日,人民日報在理論版頭條位置,刊發楊振武同志撰寫的《把握好政治家辦報的時代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下簡稱《要求》)一文。文章站位高端,論述透徹,角度巧妙,唯物辯証,既對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作了全面、深刻闡述,又緊密結合社會現實進行“診斷”和“開方”,堪稱一篇融理論性、思想性、針對性與實踐性於一體的重頭力作。研讀《要求》一文,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理論的深度、架構的巧度、語言的力度,感受到作者深厚的理論修養與高超的寫作藝術。

講理深入透徹 論事尖銳犀利

作者在《要求》一文中,特別善於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論述分析問題,在鮮明對比中讓人信服和接受﹔同時,針對當前新聞輿論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和負面行為,作者也旗幟鮮明地進行了揭露和批評,尖銳、犀利的態度背后,是作者入木三分的深刻認識與憂黨憂國的責任擔當。

辯証客觀,以理服人。作者擁有多年的新聞工作實踐經歷和豐富的媒體管理經驗,結合對當前新聞輿論工作形勢的深刻把握與清醒判定,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辯証法,將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作了深入淺出的解讀,給人以醍醐灌頂的啟示。比如,作者在論述輿論重要性時指出:“輿論是左右人心的關鍵力量:好的輿論會鼓舞人心、匯聚力量,不好的輿論會渙散人心、瓦解斗志。”在論述強化效果意識時指出:“報道發與不發都是態度,問題講多講少效果可能迥然不同,必須掌握好傳播的力度與分寸。群眾感受不好,再多的報道也是自娛自樂﹔社會共識不強,再大的聲音也是自說自話。”這樣的論述既辯証又客觀,能夠比較容易讓讀者心悅誠服地接受和認同。

直面問題,勇於發聲。不避矛盾、直面問題,敢於擔當、勇於發聲,是作者寫文章的一貫風格,這篇文章也是如此——一方面,談對總書記講話精神的學習認識,另一方面,則對新聞輿論工作中有悖於總書記講話精神的現象提出尖銳批評,以犀利的觀點指出問題的本質危害,從而將認識統一到總書記講話精神上來。比如,在第一部分“守好輿論這個陣地”中,作者在旗幟鮮明地提出守好輿論陣地不能天真、不能大意、不能退縮后,又一針見血地指出:“有的領導干部對新聞輿論工作不想做、不願做、不會做,對新聞輿論陣地不想守、不願守、不會守,最終喪失的不只是話語權,更是我們黨執政須臾不可丟掉的人心。”這樣的大聲疾呼,不僅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警醒之聲,更體現了對黨的新聞輿論事業的赤誠之心。

謀篇匠心獨運 布局別出心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全局的高度,深刻闡述了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必須堅持的正確政治方向、基本工作遵循、隊伍建設要求等理論和實踐問題,既高屋建瓴、系統全面,又觀照現實、指導實踐,為做好新聞輿論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為《人民日報》理論版新開設的“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欄目的開篇文章,《要求》一文並沒有採取常見的面面俱到地談體會、說心得的結構方式,而是將“政治家辦報”作為主線貫通整個講話精神,體現了作者的匠心獨運。

“政治家辦報”紅線串珠。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就堅持加強新聞輿論工作隊伍建設明確指出,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增強政治家辦報意識,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准坐標定位,牢記社會責任,不斷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要求》一文的作者作為人民日報這張中共中央機關報的“掌舵人”,把“政治家辦報”從講話中拎出來作為貫穿全文的一根紅線,既有力地統領了講話精神,又非常契合作者的身份地位,可謂別出心裁、用意巧妙。

五部分內容“眾星捧月”。文章的五部分內容,雖然從小標題上看分別聚焦輿論陣地、政治方向、互聯網、創新以及中國故事等,似乎和“政治家辦報”不直接相關,但作者以“時代要求”為黏合劑和催化劑,將五部分內容與“政治家辦報”水乳交融地揉在一起,緊緊圍繞“政治家辦報”主題展開論述,“眾星捧月”般的文章結構,清晰直觀,重點突出,安排得非常高明。比如,在第三部分“過好互聯網這一關”中,作者在第一段就開宗明義地指出,堅持政治家辦報,就要管好用好互聯網,這是新形勢下鞏固新聞輿論陣地的關鍵。短短一句話,就從邏輯上講清楚了二者密不可分的聯系和與時代背景的關系,言簡意賅,起手不凡。這一點,在文章的其他四個部分中都有充分體現。

文風清新脫俗 語言鮮活曉暢

《要求》一文全文近8000字,篇幅不算短,但讀起來不僅不覺得長,而是給人感覺酣暢淋漓、意猶未盡之感。這一方面源於文章中有許多准確生動、擲地有聲、耐人尋味的格言警句式表述,另一方面也源於作者精心打磨文章的大小標題、善於運用歸納比喻的修辭手法。能把一篇理論文章寫到這種程度,充分體現了作者高超的文字水平與真切的讀者意識。

精心提煉制作標題。俗話說,題好一半文。《要求》一文的大小標題,就做到了既准確到位,又通俗易懂,讓人看到標題就有興趣進一步閱讀正文。比如大標題《把握好政治家辦報的時代要求》,通過使用“時代要求”一詞,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政治家辦報”賦予了新的內涵,也吸引著讀者去了解其具體內容。五個小標題的突出特點是比較口語化,給人以很強的親切感,特別是其中四個都使用了口語中極為常見的“好”字——“守好輿論這個陣地”“過好互聯網這一關”“用好創新這個引擎”“講述好中國故事”,雖然看起來近乎大白話,但其中既有明確的觀點,又有簡潔有力的動詞,態度鮮明,鏗鏘有力,令人過目難忘。

善於運用歸納比喻。在理論文章,特別是較長的理論文章中,如果能有一些高度凝練的歸納和鮮活生動的比喻,定然會為文章增色良多。《要求》一文,就非常注意這一點,這充分體現了作者在寫作中的讀者意識和效果意識。比如在第四部分結尾一段中的“著力在思想內涵上做加法、在文章篇幅上做減法、在傳播效果上做乘法、在思維定式上做除法”,第五部分第二段中的“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這四“法”和三“差”的提法,都既有新意又能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另外,文章中其他的一些類似用法,像“我們要堅持‘互聯網+’,而不是簡單地‘+互聯網’”“以增強傳播效果之‘的’導引改進創新之‘矢’,以改進創新之‘矢’射增強傳播效果之‘的’”等,都有效降低了文章的“硬度”,方便了讀者的閱讀和理解。

《要求》一文在人民日報發表后,迅即被各大主流新聞網站、微信公眾號轉載、轉發,成為網絡媒體、社交媒體熱轉熱議的話題,僅僅在百度上搜索文章的主標題,就能找到50多萬的相關結果,其傳播力和影響力可見一斑。更重要的是,文章的發表,也為新聞界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提供了一份及時而必要的輔導材料,值得我們再三品讀。

(原文刊載於人民日報社研究部內刊《新聞傳媒閱評》2016年第10期)

 

 

 

(責編:戴莉莉、程惠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