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6年4月下

趨利避害,讓手機媒體成為大學校園傳播正能量的載體

趙亦菲
2016年05月11日13:54 |
小字號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手機作為當前新興媒體之一,有著便攜性、隱私性、貼身性、網絡化及無局限性等特點。手機以其在校學生中99%的擁有量,在信息傳播速度得到極大提高的同時,更加以其超強的滲透力影響並改變著大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通路及方式。本文通過分析手機媒體的特點,利用數據支撐,闡述了手機對大學生的成長造成的影響,同時研究了如何使手機成為大學校園的傳播正能量。

關鍵詞:手機媒體﹔大學生﹔健康成長﹔傳播交流

近來,網上一幅漫畫十分流行,這幅漫畫表現的是國人對手機的依戀。畫面上一家老小七八口人聚在一起用餐,桌上豐盛精致的菜肴並沒有引起用餐者的熱情,他們各自專心致志低頭玩弄著自己的手機。現實當中這樣的畫面隨處可見,尤其在高校大學生中,手機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當中須臾不可或缺的學習、生活、娛樂、交友等方面的重要工具。

在工業革命4.0的模式之下,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生活變得五彩繽紛,眼花繚亂。以各種先進技術為載體的新媒體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入並大大改變著人們的各個層面的生活。大學生年輕有活力,是最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人群,新技術、新媒體對他們的影響絕對是不能低估的。在各種新媒體傳播手段當中,手機因其便捷性、無限量的用戶、隨身性、私密性、網絡化,打破地域、時間、電腦終端限制以及隨時隨地接收語音、文字、圖畫信息等特點佔據了大學校園生活的主陣地。手機以其在學生中99%的擁有量,在信息傳播速度大大提高的同時,更加以其內容的豐富性和超強的滲透力影響並改變著大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通路及方式。

一、手機的傳播特點

(一)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實現信息及時交換

移動電話形體小巧、攜帶方便,隻要有信號,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夠無障礙使用,用戶可以使用網絡及移動通訊系統來獲取新聞、了解最新的消息,從而實現即時的交互性信息傳遞和實時數據傳輸。手機媒體的這一傳播特點對於生活在校園四堵牆之內、受到課業時間限制,卻又極度渴望了解大千世界、吸收各方面知識信息的年輕學子來說,是最為合適而有效的選擇。

(二)信源內容多樣,極大滿足使用者個性需求

手機作為一種新的傳播載體,完全不受制作周期、獲取地點等條件的限制,不受信息採集者獲取內容的時空限制,從而使得信息來源更加多元化。它不僅可以傳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趣聞樂事、各類常識,也可以報道社會新聞﹔它既能夠有正式嚴肅的政商懇談,也可以有私隱保密的交流﹔既可以有目標明確、相互激勵的聊天,也可以有插科打趣、無聊粗俗的閑談。可以說,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一部部手機構成的看不見的網絡在快速深入傳播。大學生是社會當中思想最為活躍的群體,他們對新事物有極強的敏感性和關注力,同時又不滿足人雲亦雲、千人一面、萬人一腔的傳播形式,而手機媒體的傳播特點恰好滿足了他們追求個性化的需求。

(三)開放的互動式傳播

手機媒體使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不再分明,他們的身份可以隨時隨地轉換,隨時可以互動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更為方便的是,利用手機媒體可以隨時進行客戶調研、評論、互動等,目標人群還可以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通過特殊的定制來滿足自己的閱讀需求。除此之外,手機媒體的受眾還可以及時向傳播者反饋意見要求,甚至可以把自己的角色轉化為播報者。

(四)高速傳播保証信息的及時性與新鮮度

手機作為可移動數字化傳播媒介,與電視、電腦等相比,因其隨身性、便攜帶的特點,使其內容傳播尤其高效、高速和范圍廣闊。特別是在事件突發的情況下,越來越強大的手機功能可以比電腦網絡更加快捷地向人們提供剛才發生或者正在發生的事件,同時數量巨大的手機用戶都可以成為這種即時新聞的第一受眾。

(五)手機功能的特點決定了它作為傳媒手段必將大行其道

微信、易信、飛信等交流平台的產生和發展,使移動電話實現了文字、圖片、音視頻、網頁、電子郵件、實時語音、影像的綜合立體傳播,給受眾帶來更加逼真生動的感覺。這些手段隨時隨地可以在受眾面前打開一個全新而多彩的世界。年輕的大學生正處在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對新事物勇於探索和接受的階段,手機媒體則以傳播方式的多樣性為他們提供了最為優惠的條件。

二、手機媒體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與思維模式

(一)手機媒體的強大功能改變了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法

手機媒體所擁有的上述特性,決定了它早已脫離了單一通訊工具的階段。在廣大學生那裡,手機也早已不再是傳統的通話工具,除了用來發送短信、微信、上網、游戲之外,也把它作為便捷多效獲取各種知識和信息的工具。調查顯示,很大比例的大學生用手機閱覽圖書、查找下載圖書資料甚至現場聽講。例如,時下已經開始流行的“慕課”,就是通過網絡把眾多名校名專業的課程上傳到網絡上供學生選擇學習。“慕課”裡所有的課程都是可以通過手機媒體來收聽收看的。手機持有者隻要選擇了“慕課”中的任何一門課程,無論在哪裡,無論什麼時間,隻要有網絡,隻要用戶願意,登錄上去就可以聽課學習。更方便的是手機媒體可以容納海量的圖書資料,這些圖書資料或免費或購買,都可以通過手機關聯的網站來實現。有學生說手機就是無所不能的老師,手機也是無所不知的百科全書,這種說法很大意義上是准確真實的,這樣貼身貼心的工具非但大學生,估計有學習需求的任何人都會喜愛和選擇。

(二)現代傳媒的全球性特征使大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寬

隨著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手機等現代媒體不僅僅是學生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渠道,也是他們獲取信息知識、學習技能的工具。現代科技的傳媒手段,縮短了世界的距離,拉近了人和人之間的情感,使大學生們能夠身在校園便眼觀天下,足不出戶可耳聽八方。僅以學生利用手機便可以坐在教室裡收聽收看世界著名大學老師授課內容這一實例便足以說明手機媒體已經向他們打開無界限獲取新知的廣闊途徑,這必將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新思想和新觀念的形成。

(三)手機傳媒內容的豐富多樣、生動性和貼近性有利於大學生個性品質的培養

現實生活當中,手機媒體已經和正在成為大學生人際交流與溝通的全新方式,為他們展示自己的思想才華和訴求提供了開放便捷的自助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大學生表現出積極踴躍發展個性和自我的態勢。近兩年濫觴於全國各個大學的微信就是最好的詮釋。日前《南方周末》曾對全國一千五百多所高校做了調研,這些院校不但全部開設了官方和部門的微信平台,而且學生對此的關注度遠遠超過對其他形式媒體的關注。如果我們登錄其中一些院校的微信平台,就會發現其中大多數都是院校現實生活的報道和反映,因其內容鮮活、貼近、豐富多彩而贏得受眾關注和贊賞。很多大學微信是由學生創辦,這種交流發表平台公平有效地給所有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意見觀點的機會,有利於他們相互溝通思想、交流情感,使其情感得以抒發,個性得以張揚,從而使其心理素質得以提升,性格品質得到有效的塑造和培養。

(四)手機媒體強大的參與、互動功能有利於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可以說,手機媒體是二十世紀以來人類科學技術發展的最優秀成果之一,它成功地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創造了條件。和喬布斯當年以一個破損的蘋果作為自己產品的標志給人留下無限想像空間一樣,他所創造的蘋果系統的強大功能也不斷激發著一代年輕人創新、創造的熱情和活力。因為有了這樣一個無比強大的傳播手段,大學生可以利用它使一點一滴的創新思維發展成為可以燃起熊熊烈焰的星星之火。歷史和現實已經無數次証明,諸多發明、發現和創造都是在思維不斷碰撞的過程中形成的,而手機媒體的參與互動和即時性特點為這種碰撞提供了快速直接和廣泛性的條件,從而使大學生創新熱情能夠得以大大提升,創新的成果也更加容易實現和得到認可,同時獲得應用性轉換。

三、手機媒體對大學生成長造成的負面影響

(一)價值觀念的偏移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壟斷網絡信息資源的制造和傳播手段,特別是利用手機和網絡傳媒是沒有邊際的虛擬世界,企圖將自己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向其它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輸出。正處在價值觀形成時期的大學生,如不及時予以引導,很難辨別鮮花還是毒草,很容易被他們那些穿著各種各樣、光怪迷離外衣的意識和觀念所迷惑,從而導致價值觀的偏移。

(二)人際情感的疏遠

正如本文開頭提及的那幅漫畫所展示的,因為手機媒體功能和內容的無所不及,越來越肆無忌憚地侵佔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和娛樂空間。而這一切尤其對年輕人有著超過一切的巨大誘惑力。據調查,有的學生可以在這個虛擬的空間裡樂不思返,完全顛倒了和真實空間的關系。他們甚至摒棄了和家人同事朋友以及外部世界的交往交流,手機成了他們生活的全部。這種狀況使得一些大學生產生了人際關系疏遠冷漠,交往能力降低,自我封閉、悲觀厭世傾向等不健康的心理疾患,影響了身心健康成長和正確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

(三)知識碎片化和思維簡單化

自從人類進入了知識化時代,有體系的課堂教學和書籍報刊閱讀,培養形成了學生系統學習、深入鑽研、循序漸進、全面扎實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這種方式方法為他們獲取全面扎實的知識體系,養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深入探究等等思維模式奠定了基礎。而手機傳媒把所有知識以檢索的方式碎片化地提供出來,所有在課堂、書本以及生活中碰到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手機百度解決,無需深入茫茫書海去找尋。百度,甚至已經成為很多學生學習的便捷手段。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他們放棄在有形的書本和無形的知識寶庫中的求索,簡便易行輕而易舉的拿來,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更不顧其三地完成了對某一項知識的了解,這種方法導致以學為主的學生成了以查為主。知識快餐滿足了他們的一時之需,卻使其丟掉了探究事物本質、追求問題本源的思維方式,扼殺了他們獨立思考、參與實踐的能力,其想象和邏輯思維能力必然會大大減弱。

(四)道德行為失范

大學生道德水平下滑,問題頻現早已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但尋常的教育手段卻在這個關乎到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面前顯得蒼白無力。無所諱言,這個問題病在學生身上,病根是在社會。在造成大學生道德失范的諸多社會根源當中,手機媒體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作為新媒體之一的手機媒體,其傳播功能較其他媒體形式具有更為強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但是,應該看到這種力量也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手機媒體傳播內容的良莠不齊在不經意間成為了心智處於發育階段的年輕學子追尋的標杆。而傳統道德規范因為自身形式的過時和對網絡環境的不適應,難以與強大的市場經濟中拜金拜物思潮的沖擊相抗衡,加之新媒體對虛擬空間的描繪往往是以現實存在的形態展現給受眾的,而對手機媒體接受度較高的大學生群體很容易混淆現實與虛擬空間的區別,用虛擬領域的行為方式處理現實社會所發生的事情,於是產生了道德行為失控的狀況。

四、趨利避害,讓手機媒體成為大學校園傳播正能量的載體

毋庸諱言,大學生是現今社會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祖國的未來。要確保大學生健康成長,真正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就應該認真關注他們的成長環境,採取各種有效手段去除和改善、化解他們成長環境中的不利因素,用符合現代青年行為模式的方法去提高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讓我們的思想教育在大學生中走腦走心,最終達到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可靠的接班人與合格的建設者的崇高目標。

具體說來,在當前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對手機媒體的“雙刃劍”特點給予足夠的重視,積極應對和開發利用新媒體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新挑戰,不斷挖掘和創新利用新媒體傳播正能量的新內容和新形式。

(一)引導學生健康理智地使用手機

大學生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具有自己特定的模式。對他們的教育依靠單純的理性教育收效並不顯著,尤其是和手機媒體這樣強大對手爭奪陣地。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隻能考慮和發掘出能夠打動學生,引起他們警覺的有效方式。筆者曾經查閱過很多高校做過的關於大學生使用手機問題的調查。他們的調查資料顯示,多數大學生認同“過度使用手機有害身體健康”這一觀點,這就說明大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還是比較清醒的。調查資料還顯示,他們很明確地知道過度使用手機將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有些同學認為自己使用手機的頻率已經對學習生活產生影響。調查問及是否希望學校對學生使用手機加強管理和引導時,有81.9%的學生表示對此充滿期待。在這個前提之下,高校老師和相關機構就要不失時機的通過講座、演講、科普知識普及、主題班會組織活動等形式宣傳對手機媒體積極健康的使用理念,使大學生增強自制能力和對是非的辨別能力。開展正確消費觀教育,引導他們擺脫追求浮華虛榮,養成健康、合理、符合實際的消費理念。

(二)用豐富多彩貼近學生的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吸引學生積極能動的使用手機

高校是年輕人聚集的地方。年輕人生性活潑好動,容易被打動、被感染。借用早些年流行的一句話:思想教育陣地無產階級不去佔領,資產階級就必然會去佔領。現今,我們就是要用符合學生接受特點的方式對他們進行行之有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例如校園人文大講堂、社團文化節、學生演講大賽等,讓他們真正認識和領悟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等的真諦與深刻內涵,逐步樹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事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搭建手機媒體自主平台,讓學生隨時直面老師和領導

面對手機媒體超強的傳播交流功能,高校領導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與時俱進,積極搭建有目標有特色的自主平台,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載體,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內涵。目前微信就是一種最好的自助平台形式,受到全國所有高校的追捧和利用。微信傳遞信息的真實性、時效性、參與性、互動性等等特性都顯示出了這個自助平台的優勢和作用。例如陝西師范大學官方微信在開通一年時間,點擊量達到幾十萬人次,西安美術學院官方微信開通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點擊量也已將近十萬。這兩個大學的官方微信都是以原創的形式向學生傳遞學校各個層面即時發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動以及來自師生當中真實生動的學習生活場景,弘揚了學校各個方面的正能量。由於他們的微信來自師生生活學習實踐,接地氣,貼人心,所以深得學生歡迎。學生們以在微信平台上見到自己身影為榮耀,不但努力學習,也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公益活動,提高了他們熱愛集體、相互合作的團隊合作精神。作為微信平台的創辦和發布者,同時也將學校管理層對學生的要求和指導意見有效地傳達下去。手機媒體的微信功能是很強大的,在這個平台上還可以開設學生與老師、學生和領導之間直接交流的窗口,既可以邀請學校享有聲望的專家教授和學校領導與學生進行對話,也可以讓學生在這裡即時發表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意見看法,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引導他們形成對問題的正確認識和看法,從而達到規范行為的目的。

注釋:

①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調查報告,蓮山課件。

參考文獻:

[1]何華湘. 網絡對於大學教育的利與弊[J].中外教育研究,2011(6).

[2]劉暉等.現代信息網絡技術與大學教育[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

[3] 柴羅明.試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重大意義[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3(4).

(作者系西安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干部)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