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6年4月下

不要為渺小迷惑

——懷念我的導師何微先生

張海華
2016年05月11日15:18 |
小字號

(來源:西部學刊)

老師誕辰100周年之際,我也已經年過半百了。翻開26年前的畢業紀念冊,老師的臨別贈言依然是這樣的清晰,躍然紙上,充滿智慧的光芒:“追索大海的前身更為浩瀚,不要為渺小迷惑。”

年輕的時候,我把老師的留言當做一種追求心中夢想的動力,放棄“鐵飯碗”,隻身南下,潛入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尋找更為浩瀚、精彩的人生。

90年代初,廣州給我的印象是一個擁擠嘈雜、蠢蠢欲動、新舊交替的城市,而位於廣州東部的開發區則完全是一個嶄新的天地,踏上那條筆直寬敞、繁華簇擁的開發大道(原名夏港大道),精神都會為之一振,嶄新的廠房、樓宇掩映在蘆葦、芭蕉林中,走進任何一家企業或者政府機關,你都可以相逢充滿理想、充滿活力的年輕人。我愛上這片土地,甚至有一種先行者的悲壯或榮耀。在外企做法語翻譯期間,我會竭力為同事、員工爭取我理解的正當利益﹔做行政財務總監助理時,我學到了很多不曾接觸過的領域和工作技能﹔做廠長后,開始學會全局看問題,視野更加開闊,體會到一個管理者所必須承擔的責任和壓力。打工觸到天花板,就有了一種自己創業的強烈願望,於是辭職后與人合作創辦廣告公司。雖然為了完成某個案子可能通宵加班,雖然有時為了承擔某個員工工作的失誤賠錢,但是,當你的某個廣告詞被朋友們記在心裡由衷贊美,當你的方案在競爭中得到客戶的認同和信任,一切的疲憊和付出都煙消雲散。做公司的過程,其實是建立信用的過程,很欣慰在這個過程中一直在加分。

隨著年歲的增長,偶爾翻開這本紀念冊,老師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算起來老師帶我們幾個弟子的時候已經70多歲了,但老師依然離開舒適、熟悉的環境隻身來到武漢開疆辟土,令人敬佩。老師給人的印象非常年輕,清瘦儒雅,才思敏捷,身體健朗。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每次師母過來,不是在忙著搞衛生就是在廚房弄吃的,學生式的短發映襯著健康、紅潤、光潔的臉,風風火火的樣子,一點也不像醫生,讓人想起那個年代的知識青年﹔老師看著師母的樣子和眼神特別令人感動:眼睛放著光,充滿著欣賞、憐愛和幸福感,整個人也年輕起來。

有時候我在想,老師的留言其實是要傳遞什麼思想呢?老師治學嚴謹,思想開闊深邃,70多歲應邀到武漢大學創立新聞研究所,親自帶研究生,我們每個弟子幾乎都是一對一上課。老師一直在研究的中國新聞思想發展史之課題由我的三位資深師弟(其實無論從理論水平還是實踐經驗我都應該稱他們為師兄)分頭研究,特別是古代部分填補了學術上的空白。我想,“追索大海的前身更為浩瀚,不要為渺小迷惑”一方面正好反映了老師自身研修的執著探索精神和謙虛、目光高遠的境界,另一方面也是勉勵我未來的人生路上不要淺嘗輒止,不要滿足於小小的成績。

也許潛意識中還是有一種專業情結,公司經營到一定階段,我退出來又回到了新聞媒體工作,通過做女性專欄“女人有夢就去追”,去了解其他女性的人生,她們的夢想,她們的人生選擇,后來我也做過一個絕大多數人都不認同也不會做的選擇:保險代理人。因為我領悟到人生就是一個從起點到終點的過程,你選擇不同的路看到的是不同的風景,而那個時間點我很想看看這邊的風景。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我對上帝的信任,我相信上帝為我規劃了美好的人生,我要行動,才能配合這個計劃的實現。

幾年的保險生涯確實令我受益匪淺,可以說既是對大學教育缺失部分的補課,也擴大了我對人生理解的深度和寬度。

進入知天命之年,重溫老師的留言,有了更深的感悟。浩瀚宇宙,深不可測,追求永無止境,重點是不忘初心,不偏離航向。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多麼渺小,小如一粒塵埃﹔人的一生在時間的長河中是何等短暫,但是雖然短暫,卻可以讓每一分每一秒變得有意義,人雖然渺小,卻得到上帝的無限眷顧,問題在於你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感恩與老師的緣分及其諄諄教誨,感恩師母帶給我的母愛的溫暖和光芒。

願老師在天國安息。

(作者系何微先生在武漢大學培養的研究生)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