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 仍是甜蜜的"女性電影"

2016年05月16日07:16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仍是甜蜜的“女性電影”

頂著《北京遇上西雅圖》續集的名頭,《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其實是全新的原創故事,這部所謂的“續集”作品看起來並非狗尾續貂之作。影片設置了一個相當戲劇化的劇作結構,分隔大洋兩岸、身份迥異的男女主人公,澳門賭場的公關小姐焦姣與遠在大洋彼岸洛杉磯的房地產經紀人羅大牛意外因書結緣,進而在鴻雁傳書中,由相互的對立和沖突,到逐漸心意相通,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這種敘事乃是愛情片中標准的“歡喜冤家”的細分類型,與前作《北京遇上西雅圖》遵循著相同的敘事模式。片中男女主人公直至影片最后一刻才真正相遇,或許是片名與“西雅圖”挂上鉤的原因,因為《西雅圖未眠夜》中的男女主人公同樣也直至片尾才得以相遇。

在沒有善惡對立的強戲劇沖突的前提下,影片用雙線結構讓敘事有條不紊地展開,故事邏輯還算嚴密,人物前史也還豐滿,敘事節奏相對緊湊,不乏幽默的細節。借助專業的劇作技巧,兩人的書信往來被銜接得干淨利落,雖相隔千裡,卻仿佛面對面交鋒與交流。片中如“暗透了才能看見星光”等台詞還頗為影迷所稱道。透過書信交流,以及男女主人公各自的生活線,影片對於現代社會中的男女關系,以及精神、性別、職業、金錢與價值觀進行了描繪和反思。該片在探討那些性別關系的同時,還以近乎濃墨重彩的方式向那些正在消逝遠去的古典傳統——筆墨書寫、紙化閱讀的古典傳統,詩詞歌賦、家國情懷的古典文化,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古典愛情——致以敬意。當“雲中誰寄錦書來”喚起人們曾經美好的書信記憶,當“去國懷鄉”“此心安處是吾鄉”“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激發起觀眾的深層文化心理,當“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與片中相濡以沫的老夫婦形成參照的時候,相較於常規愛情類型片,該片為觀眾提供的是一種更加厚實、更富底蘊的審美體驗。

容易讓人忽略的是,影片借兩個書信傳情的男女之口,傳達著看似理性、冷靜、犀利的性別觀察甚至批判,但它骨子裡仍然是極致的浪漫主義,它讓兩個精神戀愛的個體從頭到尾停留在精神層面,從而成功地忽略了階級差別、文化差異乃至銀行存款、柴米油鹽這些現實層面的瑣碎不堪,進而營造了影片整體上的鮮亮色彩和溫馨氣氛。它絕非一部純粹意義上的爆米花電影,但與它的靈感來源《西雅圖未眠夜》一樣,仍然只是一部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甜蜜“女性電影”。

將本片與《甜蜜蜜》相比會發現高下的差別,后者的愛情從不回避現實,它對人性的審視帶著同情和悲憫,反而更加深刻、動人。盡管最終影片《甜蜜蜜》的導演陳可辛出於商業需要讓男女主人公在鄧麗君的歌聲裡重逢,但《甜蜜蜜》本質上是反愛情的愛情電影,與其說它表現的是對於永恆愛情的信仰,不如說它表現的是愛情的脆弱和不堪一擊,而恰恰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愛情才顯得彌足珍貴。借用《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中的台詞,《甜蜜蜜》不僅表現了“滾床單的美妙”,還表現了“滾釘板的慘叫”,既渲染了“暗透”的長夜,也描繪了動人的“星光”。相比之下,《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的台詞卻停留在言語層面的所謂金句,有點喧賓奪主的感覺,使故事顯得有點浮泛、空洞而矯情。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都在寫愛情,瓊瑤與張愛玲之間可是有著質的差別的。也正因如此,《甜蜜蜜》或可稱為世紀的電影藝術經典,而《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終究隻能是一部有特色、有亮點、試圖表達一定情懷,質量較高的通俗類型電影而已。

(詹慶生,作者為解放軍藝術學院軍事文化傳播系軍旅影視制作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