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武神趙子龍"低口碑為何高收視 "雷劇"發展新趨勢

2016年05月16日07:1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低口碑為何高收視

  近日,講述三國時期歷史人物趙子龍傳奇人生的電視劇《武神趙子龍》熱播,因特效過於粗糙、故事相對單薄、對歷史事件進行各種杜撰戲說等原因,在網上招來諸多吐槽。有網友評價:“該劇實際上是一部披著歷史外衣的古裝愛情劇,幾乎包含了國產電視劇的各種通病,唯有演員的顏值值得稱道。”然而,這些批評並沒有妨礙該劇在收視上的高歌猛進。該劇在湖南衛視首播當天,就創下收視率1.73%的成績,上線兩天全網點擊率破1.5億。這種口碑和收視相悖的吊詭現象,應該引起業界的重視。

  其實,《武神趙子龍》的現象在電視劇行業並不是個例。例如,有些古裝劇對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無厘頭的戲說﹔有的愛情題材電視劇以“狗血”的劇情見長,充斥著虐戀、婚外戀、車禍等內容﹔抗戰劇裡出現“褲襠藏雷”“手撕鬼子”“石頭炸飛機”等雷人情節﹔魔幻題材的特效過於簡易粗糙,被網友戲稱為“五毛特效”……這種劇作往往被業界冠以“雷劇”之名。它們因藝術質量上存在各種問題,而遭到觀眾詬病,卻往往因此形成輿論熱點,並獲得高收視率和高網絡點擊率。

  近一兩年流行的雷劇呈現出了新的發展趨勢。除了《武神趙子龍》,奇幻古裝劇《青丘狐傳說》和《山海經之赤影傳說》故事單薄,節奏鬆散﹔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的電視劇《何以笙簫默》畫面色調過於灰暗﹔電視劇《兩生花》人物設置混亂,等等。網絡也成了雷劇的重災區。前陣子,《太子妃升職記》《盜墓筆記》等熱門網絡劇因涉及血腥暴力、色情粗俗、封建迷信等內容,或永久停播,或下架優化。與之前不同,這些雷劇往往對已經通過大眾文學尤其是網絡小說等形式而廣為流傳的熱門IP進行改編,邀請具有高人氣和高顏值的明星藝人出演,創作前就已經擁有較高知名度和龐大的粉絲群,再經過專業的娛樂業市場運作流程,從拍攝、發行到播出等各個環節,借由各種話題性較強的公關策略進行產品推廣,形成輿論熱點,以確保市場成功。這是一個標准的文化工業的商品生產邏輯。在利益的驅使下,出資方、制作機構以及播出平台日益注重“市場需求”的風向標作用,將迎合特定大眾群體的審美趣味和情感需求作為創作主旨,企圖在大眾熱衷追逐熱點的輿論效應下,通過快餐式生產模式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大效益,卻往往忽略了對劇情邏輯、歷史語境、人物個性、制作品質等方面的深入考究,導致質量堪憂的作品充斥熒屏,降低了國產電視劇和網絡劇的整體質量。

  其實,雷劇泛濫不過是中國電視劇產業生態出現失衡趨勢的一個突出反映。在商業氣息濃郁的市場環境裡,從業者誤將市場導向作為唯一的衡量指標,把以最低的資金、智力和人力成本投入賺取最大化利潤當成行業的主導邏輯,而忽視了電視劇作為最重要的大眾文化產品之一所應具有的審美與社會批評的價值屬性。一時間,大量追求話題炒作、偶像崇拜而在劇情、表演、造型、特效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的電視劇充斥熒幕,並獲得較高收視率和關注度,而兼具藝術性、思想性與娛樂性的高質量作品則容易被淹沒在雷劇的汪洋大海中。長此以往,受到破壞的不僅是個別電視劇的口碑,而且也是觀眾對整個國產電視劇的信心。這也給電視劇生產發出一種不良信號——隻要改編有人氣的IP,邀請明星出演,就能吸引觀眾,又何必兢兢業業地搞原創,電視劇行業的良好秩序也將遭到破壞。目前,IP遭到哄搶,明星片酬水漲船高,影視產業泡沫化嚴重,這些現象或多或少均是受雷劇泛濫不良因素影響所產生的后果。

  誠然,一個健康的影視劇行業應當尊重觀眾的差異化文化需求,不偏廢任何一種類型的文化產品。畢竟遵循市場規律,是改革開放條件下文化產業發展的要求。但是,我們需要的不是那種在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隻知迎合受眾對流行文化的娛樂消費需求而忽略對藝術質量追求的快餐式雷劇,而是能夠在原著基礎上精耕細作,注重人物性格塑造,突出歷史和時代視野,劇情緊湊、邏輯性強的誠意之作。令人欣喜的是,在大量“槽點劇”“懸浮劇”佔據屏幕的時候,依然有諸如《平凡的世界》《琅琊榜》《羋月傳》等一批制作精良的改編作品獲得了觀眾的認可,成功進入收視排行前列。要制止雷劇的泛濫趨勢,不僅需要電視劇行業從業者的自覺自律,更需要包括相關行業管理機構和文藝批評界在內的市場之外力量的積極介入,從行業規范、政策法規、媒體批評、公眾意見等各個層面推進,隻有這樣才能將失衡的行業生態匡正到健康平衡的發展方向上來。

  (黃典林,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國際事務負責人、助理研究員)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