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百鳥朝鳳》"跪求"折射窘境 文藝片如何抓住觀眾

2016年05月18日09:43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百鳥朝鳳》“跪求排片”折射文藝片窘境 評價不低票房不高如何抓住觀眾

  《百鳥朝鳳》劇照。

  這幾天,吳天明遺作《百鳥朝鳳》的排片率和票房都實現了逆襲。17日,排片率從最初不到1.5%漲到11.08%,從300多萬的票房飆升至3600萬。按當下的市場規律,這樣一部以西北農村嗩吶匠為主角的電影,能取得過三千萬的票房極為不易。而刺激這一切發生的僅僅是一個視頻。

  12日晚,《百鳥朝鳳》的“志願隊長”方勵在微博直播中面向鏡頭下跪,為影片求排期。下跪事件戳中輿論的神經,很多影院增加排片率,博納、華誼、萬達等院線發聲明表示力挺,范冰冰、鹿晗等明星也組成“明星志願者聯盟”,自發為影片包場。“真的沒想到”事后在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方勵特別強調對院線的感激,“替我們的志願團隊,替吳天明導演,更替我們的觀眾。”

  這一事件的影響並非局限於《百鳥朝鳳》票房的成敗,更多人將目光對准了文藝片處境艱難這個話題。在內地電影市場增長速度和活力全球第一的當下,一部部口碑上佳的文藝片卻找不到自己的觀眾。文藝片如何在大眾市場裡覓知音?南方日報採訪了多位業內人士。

  追問與回應

  影院為何排片少

  票房指標要達到

  有觀眾將《百鳥朝鳳》上映之初低票房的責任推給了院線,認為電影院排片不給文藝片機會。影院經理們則表示委屈,對有票房任務指標的影院經理而言,他們必須把有限的場次安排給票房風險小的商業片。

  電影《百鳥朝鳳》5月6日上映后,不少網友給方勵發微博私信,問他哪裡有排片。那幾天,不少觀眾發現,《百鳥朝鳳》在電影院線的排片基本不在周末和晚間的黃金場次,觀眾要麼在工作日趕早去影院觀影,要麼得等到半夜。

  徘徊在1%-2%的排片,意味著影片票房的慘淡。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百鳥朝鳳》的好口碑,該片的豆瓣評分,從之前的7.9分上升至8.4分,也就是說,這是近期口碑最好的國產電影。而即便在早間場或深夜場,該片依然取得了不錯的上座率。

  這時,方勵坐不住了,他想保住《百鳥朝鳳》在周末的排片率,哪怕隻有1%,不然影片將面臨下映的命運。於是,發生了12日晚的下跪事件。

  有人質疑,下跪的舉動是“道德綁架”,也有人感嘆文藝片在市場上的悲慘處境。

  但方勵此舉卻讓《百鳥朝鳳》的市場命運發生了逆轉。13日,以博納、華誼、UME、百老匯和盧米埃為首的院線發表聲明,為《百鳥朝鳳》增加排片。華誼表示,尤其要增加該片的黃金場次排片。星美集團表示,將旗下230家影院周末場《百鳥朝鳳》的排片率增加10%到15%。而百老匯和盧米埃除了在周末增加排片外,還會長線放映該片。

  對方勵此舉熱議之余,有觀眾將《百鳥朝鳳》上映之初低票房的責任推給了院線,認為電影院排片不給文藝片機會,當下文藝片在國內院線排片場次少、場次差的問題由來已久。

  影院經理們則表示委屈。對有票房任務指標的影院經理而言,他們必須把有限的場次安排給票房風險小的商業片。百老匯影院一位中層管理人員對南方日報記者說,主演、類型和網絡熱度,是影響他們排片選擇最為關鍵的三個要素。“像《美國隊長3》這種經典賣座系列,任何影城都會給予盡可能多的排映空間,如果是同天上映多部影片,一般的影院經理會根據市場預期和先期印象,分配出合理的排片比。”而給予文藝片極少排片率是在文藝片往往不賣座的慣性指導下進行的。

  “我在任何時候都不是個‘怨婦’”,方勵澄清,“我從來沒有怨言,包括我在直播裡都從沒埋怨過電影院線,我只是提醒他們,有很多觀眾想看這部電影,能不能給它一次機會。”

  然而,《百鳥朝鳳》上揚的排片票房曲線注定是難以復制的個案。方勵自己也說,“今天你跪,明天他跪,第一次興許有用,第二次就沒人理你了。”他說,歸根到底還是反映了中國電影市場初級階段的典型狀況,“電影生態還沒有完全理順,院線沒有細分,院線還是以票房為中心。”

  需求與供應

  隻為兩小時歡愉

  喜劇打敗文藝片

  調查顯示,我國“80后”“90后”約三成人口佔比貢獻了近八成的電影票房。而對這些年輕觀眾而言,走進電影院,是希望能夠得到兩個小時的歡愉。培育起足夠的文藝片觀影群體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百鳥朝鳳》目前3600多萬的票房成績,對於中國的文藝片來說,隻能算是一個不那麼尷尬的數字而已。那麼多品質受爭議的商業片能輕鬆收獲幾億票房,而一些水准上乘的文藝片卻面臨叫好易叫座難的局面。

  回顧近幾年的國產文藝片票房成績:《萬箭穿心》300萬,《鋼的琴》655萬,《逆光飛翔》888萬,《闖入者》1003萬,《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77萬……用慘淡來形容毫不為過。

  另有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院線共上映320部左右國產片,隻有128部票房過千萬,147部票房不足500萬,這其中又有74部票房不足百萬。兩組數據告訴我們,期待每部有口碑的文藝片都能有好票房簡直是天方夜譚。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與其責備院線的排片太少,不如追問為何文藝片難叫座。

  華誼兄弟研究院研究員陳昌業認為,即便如眾多文藝片創作者所期待的那樣,在大眾化的影院裡給文藝片大量排片,也仍然會出現空座率高的情況,這是觀眾的成熟度及消費需求是否足夠多元化決定的。

  由中國電影家協會組織編撰的《2015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顯示,我國“80后”“90后”約三成人口佔比貢獻了近八成的票房。而對這些年輕觀眾而言,走進電影院,是希望能夠得到兩個小時的歡愉。而國內近年來票房上大獲成功的電影,不論是《港囧》《夏洛特煩惱》還是《煎餅俠》《澳門風雲3》,通常都是喜劇片,它們的故事內核多是明亮、淺白的童話。

  “讓現在的‘90后’去影院看西北嗩吶王的故事?太難了。”陳昌業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培育起足夠的文藝片觀影群體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10年甚至20年后,隨著現在的主流影迷群體年齡增大,他們有了一定的閱歷,需要有情感的出口,那時才會選擇看注重情懷表達的電影。到那個時候,不僅觀眾群體會細分,不同的電影類型也會細分,找到各自的生存空間。”

  不過,這次關於《百鳥朝鳳》是否該獲得更多排片的討論,也反映出一些關注藝術與審美需求的觀眾從主流觀眾中分化出來。這從去年和今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的售票情況便顯露端倪,一些非常小眾的文藝片在沒有任何宣傳手段的情況下都能一票難求。而去年王小帥導演的《闖入者》和賈樟柯的《山河故人》雖然沒獲得特別顯眼的成績,但至少為媒體和觀眾們所關注,也算是一種成功。

  探索與出路

  藝術院線來救場

  影片數量是關鍵

  方勵和賈樟柯都曾有過打造藝術院線的想法,但未能成行的原因只是“文藝片的數量不夠,還撐不起來藝術院線”,目前國內仍隻有中國電影資料館、萬國城當代MOMA等為數不多的幾家藝術影院。而去年出現的虛擬院線面臨的也是相似的問題。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今年3月底主辦的“蹤·跡”影展中,26歲內地青年導演畢贛的電影長篇處女作《路邊野餐》售罄,映后交流的現場也座無虛席。協會會長李少紅以此為例來証明文藝片其實不能和“沒市場”畫上等號。“很多人說文藝片不受歡迎,我認為這是個誤區。”李少紅認為,造成這一誤區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市場對文藝片觀眾群的重視度不足,而如何讓文藝片觀眾群體找到屬於他們的觀影渠道是關鍵。

  近兩年,幾乎每次討論文藝片的市場窘境,就有人呼吁建立為文藝片設立獨立的“藝術院線”,這被視為讓文藝片觀眾找到觀影渠道、讓文藝片沖出票房困境最為直接和有效的辦法。可截至目前,國內仍隻有中國電影資料館、萬國城當代MOMA等為數不多的幾家藝術影院。

  呼吁了這麼多年,為什麼還沒發展起來?

  方勵和賈樟柯都曾有過打造藝術院線的想法。但未能成行的原因只是“文藝片的數量不夠,還撐不起來藝術院線”。“想看文藝片的多是影迷級的觀眾,那麼國內現有藝術片的產量肯定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目前每年隻有幾十部外片能進入國內市場,而且大部分都是商業片,如果今后配額放開了,能讓更多優質進口藝術片進入國內,藝術院線才能做得起來。”方勵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

  而去年出現的虛擬院線面臨的也是相似的問題。格瓦拉曾嘗試過為文藝片《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做虛擬發行,即格瓦拉把影院剩余的時間租賃過來做虛擬院線,但如何長期持續地提供能夠維持足夠上座率的文藝片片源也成了問題。“我不可能跟影院經理說,一個月下來隻排一部文藝片,他肯定不干。當時我沒有找到足夠的片子來做,但是我會繼續找。”格瓦拉生活網聯席CEO張學靜曾如此表示。

  大型院線發行商以盈利為主,在這種情況下,陳昌業建議,政府通過建立一定的機制,來推進藝術院線的建立。他將這種院線形容為“博物館式”的存在。“為何不能把藝術內容性強的電影理解成博物館中的展品?所有人都會去博物館嗎?不會。博物館能不能完全商業化?大部分不能。我國大部分博物館是公共產品,需要公共財政來支持。”

  對話

  利潤全部捐給吳天明青年電影基金

  南方日報:如何看待《百鳥朝鳳》排片和票房的逆襲?

  方勵:完全沒想到。我覺得通過這個實踐証明了一點,我們的觀眾是可愛的,希望看到有真情實感的電影。隻要一個電影不悶,不自說自話,有朴素的情感和價值,是能夠打動觀眾的。這次事件提醒了我們,不要低估觀眾的審美水平。這次為什麼我們如此大張旗鼓來做這件事?因為這是一個純公益推廣活動。當初我們的協議是所有利潤全部捐獻給吳天明專項青年電影基金。沒有商業利益,我們才能這樣去呼吁,否則你說我跪求影院經理為我賺錢,那不成了笑話。

  南方日報:就你個人而言,為什麼對文藝片如此偏愛?

  方勵:太多的朋友去做娛樂電影,而我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也非常有限。我何嘗不是商業片的影迷,我也喜歡看戰爭片、科幻片,可我無法去做一個沒有靈魂或者無法給人帶來感動的電影。當然這是我個人的選擇,我不反對別人做純商品片。

  南方日報:文藝片難賣是不爭的事實,這個過程中你體會最深的地方是什麼?

  方勵:這些年,大家比較簡單粗暴地將文藝片等同於小眾的作者電影,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有些導演做電影更看重個人表達,不考慮觀眾。但若要給《萬物生長》《后會無期》貼標簽的話,我會給它們貼“主流文藝片”,因為它們具有故事性、可看性和制作感。為什麼李玉導演、韓寒導演會用明星來出演,他們都是為大眾考慮的。現在特別奇怪的現象是,我們一講情感的表達,就給貼上文藝片的標簽。

  在我的觀念裡,藝術電影根本不用去管大眾的審美和解讀,不去考慮大眾的觀影感受,但凡你用了明星,考慮了敘事的節奏,採用了工業化的制作水平,都是為主流觀眾考慮的。所以我現在經常喜歡提“主流文藝片”或“大文藝片”的概念。我認為《百鳥朝鳳》是大文藝片,它的故事是豐滿的,節奏不悶,還有一點趣味性。如果說吳天明導演想導一個自說自話的電影,一定不會這樣做。

  南方日報:這幾年賈樟柯等文藝片導演也在試著給作品加入商業元素,你怎麼看?

  方勵:我始終認為,做商業類型片要有藝術上的沖動和追求,做文藝片要懂得商業片的操作和運作,甚至增加商業片元素,不要自說自話或者自以為是。有人自以為做的是商業片,買一個IP就往上貼,簡單粗暴。而做藝術片或文藝片的時候也別這麼矯情,我們放鬆一下自己,照顧一下觀眾,多給觀眾一點禮物,多給他們一些驚喜,觀眾就願意來聽你講話。我覺得做電影永遠是給觀眾做的,對觀眾一定要友好。(記者 劉長欣)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