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青年報:反轉的新聞離事實有多遠

王鐘的
2016年05月20日07:10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反轉的新聞離事實有多遠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的反轉戲此起彼伏,你方唱罷我登場。很多人以為,新聞反轉是新媒體技術的一種“原罪”,在隨時遭遇反轉新聞的當下,這種觀點的確很有迷惑性。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形式和技術快速更迭的新媒體,只是對既有的媒介生態的反映,或者說把媒介生態的一些問題給放大了。歸根結底,讓新聞反轉的是人,不是技術。所以,討論當下火熱的新聞反轉現象,離不開我們生存於其中的媒介生態。

  誠然,因為新媒體傳播淡化了對專業人士“在場”的要求,同時消滅了傳統媒體的“死線”(截稿時間),從而放大了新聞反轉各項因素的影響。然而,新聞反轉不僅僅是互聯網誕生之后才有的,在傳統報刊活躍的年代,甚至在紙質報紙還屬於“新媒體”的年代,人們同樣時不時地經歷著新聞反轉。

  “報刊的有機運動”是馬克思提出的關於報刊報道新聞的過程理論,它被通俗地解釋為新聞真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很多時候,在事件發生初期,由於報道的不深入,沒有充分的消息源,新聞傳達給受眾的信息往往是片面的,受眾的判斷也建立在這種片面的事實上。這正是新聞傳播的一種特性,無論是受過專業訓練的記者,還是現在活躍在各種社交平台的“公民記者”,都沒有能力以“上帝視角”觀察事件。而且,新聞報道不是給出最終結論的判決,而是對一個階段所發生的新聞事實的描述。因此,新聞報道就是一個與客觀實際逐漸接近的過程。

  “報刊的有機運動”反映的是新聞報道的固有局限,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新媒體時代,由於大量未經專業訓練的傳播者承擔了信息傳播的任務,經歷時代檢驗的新聞倫理與操作規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熱映美劇《新聞編輯室》的結尾中,秉持新聞專業主義的電視台台長查理去世,似乎就是當下媒介生態的一個注腳:信息核實的成本普遍增加,很多人不自覺地充當了傳播謠言的工具,而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的“堂吉訶德”們則陷入迷茫。

  比如,在社交平台上爆出的新聞,很多都是當事人的自述。作為一種傳播方式,這些自述因為是第一手材料,而且充滿情感,時效性強,很容易被人們相信。但是,當事人的自述,往往有意無意地略去了不利於自己的信息,而傾向於傳播符合自己期待的新聞。在這種傳播中,或是冤情無限放大,不滿情緒提升﹔或是榮耀走上巔峰,正義無可辯駁。隻有第三方的觀察介入以后,對當事人自述的質疑和核實才有可能展開,新聞的反轉也因此發生。

  商業利益與新聞傳播的界限被模糊也是當下媒介生態的一大特征。一些在網絡上熱傳的信息盡管包裝得很好看,也能夠激發人們的閱讀欲望,但是其背后的商業利益讓信息有失公允。去年,河北秦皇島海邊上的“最孤獨圖書館”備受網友追捧,很多人認為這所圖書館構造新穎而且是在海灘上,洋溢著濃濃的情懷。直到有媒體爆出關於這所圖書館信息的爆發式傳播,知道是當地一樓盤的商業營銷,人們的態度才發生了反轉。其實,一些商業傳播的信息起初並不是以新聞的面目出現的,因為一些新聞傳播機構“拿來”而不核實的做法以及個別媒體在商業利益誘惑下有意模糊新聞與廣告,才讓商業營銷登堂入室成為“新聞”。

  在很多時候,新聞反轉的發生,並非因為新聞傳播的信息出現了問題,而在於人們理解新聞的方式出現了問題。人們太擅長從個人的經驗出發“腦補”新聞。比如:城管和小販發生糾紛,就“腦補”城管暴力執法﹔教師與學生發生沖突,就“腦補”師德淪喪﹔老人稱大學生推倒自己,就“腦補”大學生扶老人起來被訛詐……不能否認,一些普遍的社會矛盾的存在,讓很多新聞出現了模式化的苗頭,但是不管如何,新聞並非自然科學中的公理,人類的活動是充滿復雜性的,在証據缺失的情況下,拿過去某種模式的新聞來“推測”一件剛發生的新聞,其反轉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如果最初報道是善意的、符合規范的,這樣的新聞反轉就屬於新聞傳播的自我澄清﹔而如果報道的方法不符合規范,甚至報道的初衷就是不正當的,那麼新聞反轉,實際上就是對假新聞和傳媒假事件的更正。在當下發生的一些復雜的新聞事件中,很多人習慣對反轉產生一種“期待”,而並不著急對有限的信息下判斷。這並非是一種冷血,也不是刻意的“理中客”,正因為新聞反轉在歷史和現實中的常態性,才讓人產生這種警惕。這也許是新聞素養的一種提升。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