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什麼樣的新聞容易反轉 充滿戲劇性敘事和復雜情節

2016年05月20日07:1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什麼樣的新聞容易反轉

  近年,諸多新聞事件的戲劇性反轉引發了輿論的聚焦,以至於每年年末都有媒體評出“年度十大反轉新聞”。有別於一般新聞,這些反轉新聞在發生之初,很容易受到公眾的關注,但很快就面臨種種質疑與批判。

  情節變化的陡然性是這類新聞最大的特點。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平鋪直敘的新聞的吸引力愈發式微,大家喜歡看、熱衷評的是那些奪人眼球、甚至刻意制造敏感新聞,而這類新聞顯然不可能是單調乏味的,而是充滿了戲劇性的敘事和復雜的情節轉化。

  比如,2015年10月,安徽利辛女子李娟在下班途中“為救一名10歲女童而被兩條惡狗咬成重傷”。在媒體大范圍報道后,網友對受傷女子的捐款一度達到80萬元。如果故事到此為止,這就是個相當正能量的新聞了。誰能料到,受傷女子根本不是因救女童而被咬傷,而是在自家養狗場被咬傷的,整個事件都是她和男友刻意“策劃”的結果。這種反轉,不僅坐實了當事人詐騙錢財的行為,也讓奉獻愛心的網友蒙受經濟損失和心靈傷害。正是因為新聞故事情節的陡然變化,才構成了新聞反轉前后強烈的對比性。進一步說,情節的前后沖突背后,呈現的是一種群體的輿論情緒:奉獻愛心反被欺騙。這種情緒不隻體現在這一事件中。它是一種集體性的社會心理,在缺乏社會信任感的今天,很容易激起大家的共鳴和集體回憶,在南京彭宇案、小悅悅事件等近年引爆輿論的新聞中,都能看到這種情緒投射的影子。

  不容忽視的是,反轉新聞對集體情緒“投其所好”背后,是集體的消極情緒,正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負面的反轉新聞更容易被熱議。比如去年12月,“被重判的鳥事和被輕判的貪官”的新聞,一度在朋友圈“刷屏”,兩判決被拿到一起比較:河南一名大學生因“掏鳥”被判10年,雲南省原副省長沈培平受賄1600萬隻判了12年。直到后來,大家才知道“掏的是燕隼,不是一般的鳥”。但是,這條新聞觸及了集體情緒的兩個敏感點:對貪腐官員的痛恨和“無辜群眾”社會安全感的下降。換言之,大家擔心貪官污吏逍遙法外,得不到黨紀國法的懲處,更擔心自己有一天可能也會莫名其妙地成為“掏鳥”的主角。

  與此同時,容易導致輿論撕裂、各方觀點眾說紛壇的新聞,也容易反轉。但凡引爆輿論的話題,幾乎都具備充足的討論空間,為各種意見的表達提供了可能性。今年春節期間“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男友家”的事件,盡管后來被証明為假新聞,但輿論中分庭抗禮、自說自話的現象,呈現的是當前階層分裂、階層固化等現象,這是真正值得我們深思的。很多時候,最重要的不是新聞事件本身,而是這種反轉現象背后的社會現實。(黃帥)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