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優廣播節目融合密碼 主創團隊講述探索之路
借力新媒體,廣播節目積極探索融合創新發展。資料圖片
編者按:目前,很多廣播媒體都在進行融合發展的探索。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近日發布通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等10個廣播節目及一批電視節目被評選為“2015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梳理獲評的廣播節目可以發現,這些節目不僅制作精良,而且在內容、形式等方面主動創新求變,借力新媒體,注重多維傳播,通過融合發展在競爭中佔據了主動。基於此,本版特別採訪了其中一些代表性廣播節目的主創團隊,聽他們講述節目走過的探索之路。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類音頻平台日益活躍,廣播市場的競爭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作為傳統媒體之一的廣播,越來越需要在新媒體面前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到相互融合、借力發展之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優秀的廣播節目脫穎而出,在融合創新之路上不斷探索與實踐,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融合密碼”。
新媒體預熱和二次創作
代表媒體: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從2015年底開始,集全台力量聯手打造並推出的特別節目,旨在記錄、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印記,探討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留住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這樣的一檔文化類節目,是如何通過新媒體來吸引受眾關注的?
首先在形式上下功夫。節目採用的是在國外已經相當成熟的“季播”方式。“‘季播’方式可以使各主題之間形成區隔,便於集中關注,保持新鮮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節目中心副主任高岩介紹,各“季”之間留出的時間,也為新媒體預熱和互動留出了空間。
其次,節目的新媒體創新傳播主要分為兩個階段:預熱和同步傳播。在預熱階段,歷史故事、互動話題、有獎征集、秒拍,種種創新方式“齊上陣”,如《方言季》預熱,發布“用方言播報摘”“方言四六級考試”“方言表情包”征集受眾參與﹔《工匠季》預熱,用“秒拍視頻”“經典音樂”吸引受眾關注﹔《地名季》預熱,用有關地名的街採對話照片制造幽默效果引發受眾思考……用高岩的話來說,就是“使出渾身解數,吸引大家關注”。而在同步傳播階段,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旗下的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平台“齊發力”,通過對節目作品進行再創作,實現二次傳播效果。
節目的成功,離不開廣大聽眾與網友的智慧。有網友給節目留言:“聽廣播,說廣播,玩廣播,廣播真是越來越有味了。”而如今,新媒體傳播已經成為節目創作團隊在整個生產流程中,必然投入精力和智慧去設計的環節。
“融合絕不是說將廣播節目直接放在新媒體上。”高岩認為,音頻作品要轉化為音頻產品,傳播平台、傳播方式、傳播進程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傳統廣播傳播鏈條短,影響周期短,而新媒體提供的平台和手段,則為音頻傳播鏈條拓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注重多維傳播
代表媒體:河北人民廣播電台《燕趙傳奇》
“縱橫燕趙沃野,跨越滄桑歲月,講述河北往事,穿行歷史長河……”在京津冀的收聽市場,《燕趙傳奇》可謂是一檔“傳奇”的節目。自兩年前由河北人民廣播電台旅游文化廣播創辦以來,節目在較短時間內即引發聽眾廣泛關注,收聽率排名迅速上升,引發了一股河北歷史文化熱。
這檔頗具陽春白雪品位的歷史文化類節目,不僅以接地氣、聚人氣的模式探索地域歷史文化類廣播節目的新樣態,也在融合方面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探索之路。
節目播出過程中,由於許多聽眾紛紛打來電話詢問下載和回放地址。因此《燕趙傳奇》開播不久,即登陸河北廣播網文化專欄,並通過圖片、文字、音頻全面展示節目的內容。
同時,敞開眼界,借智借腦。節目打破傳統媒體內部挖潛的局限,借助省內外成熟的編創力量和專家隊伍,進行反復論証,超前謀劃。
多媒聯動,造勢推介。節目在河北人民廣播電台多頻道播出的同時,與中國廣播聯盟合作,定期選取節目在全國部分省市台展播,開通官方微博和網友互動﹔河北廣播網、河北電台“即通”客戶端可以點擊播放﹔河北廣播電視報等紙媒將節目文稿重新編排,進行連載,方便閱讀。
據節目責編張甜介紹,《燕趙傳奇》初創時,定位不僅是一檔廣播節目,而是要打造一個媒體品牌,力求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通過拓展傳統廣播節目外延,利用新媒體,與聽眾互動,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環環相扣的產業鏈條,將相應的文化產品推向學校、社區、旅游景點等更加廣闊的市場,借此擴大傳統廣播節目的影響力。
“比如我們曾策劃推出的‘聽燕趙傳奇,行河北大地’系列活動,在京津冀熱門旅游景點組織考察採風﹔還有我們正在計劃的‘暑期游學季’,將與地方旅游局達成百集系列節目的合作,並通過新媒體平台招募參與者。”張甜說。
創新形式去蕪存菁
代表媒體:上海廣播電視台《東廣微話題》
上海東方廣播中心旗下的東廣新聞台曾經是中國大陸第一家類型化純新聞電台,2015年初轉型為互聯網新聞廣播,將受眾目標從傳統廣播聽眾延伸為互聯網和移動用戶。
東廣新聞台曾用多年的實踐和摸索,打造過《東廣聚焦》這樣的知名廣播新聞評論欄目。然而,進入“人人都是評論員”的全媒體時代后,新的挑戰也出現了。在這樣的背景下,《東廣微話題》應運而生,並且旨在打造升級版的新聞評論。
何為升級版?上海東方廣播中心東廣新聞台總監毛維靜告訴記者,升級版在欄目中首先體現在“微”字上。一是話題的“微”。記者瀏覽欄目的各大新媒體平台發現,其討論的話題切入口小,接地氣。比如網民熱議的“扶老人險有必要嗎”“虎媽貓爸引發的爭議”等等,這些選題雖然看起來都很小,卻是老百姓最關心、最津津樂道的話題,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國社會在快速發展中的民生大背景,可謂“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節目結構的“微”也頗具特色。每期節目都不超過三分鐘,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節目中既有網友觀點梳理,也有記者現場街訪市民,有權威人士點評,最后再由主播加以提煉總結,引導闡述。
此外,升級版的新聞評論還體現在“互動”上。在節目的各大新媒體平台上記者看到,網友不僅可以邊聽節目邊與主持人展開討論,還可以與編輯討論,網友與網友之間也可以互相討論。討論形式有文字,也有語音。一些討論熱烈的話題,常會引發數千條的評論帖。
互動開放性這樣強,如何確保不會泥沙俱下?毛維靜給出的答案是:“放得開,也收得攏。”節目通過嚴格的三審制度保障“可控”,同時,有堵還要有疏,“可控”體現在節目中更是主動而為,引導輿論。
事實上,新聞評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廣播的短板,但《東廣微話題》卻探索出了一片新天地。“發揮廣播的媒介融合優勢,用升級版的新聞評論去蕪存菁,引領正確輿論。”在毛維靜看來,這便是節目融合創新的法寶。(光明網記者 張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