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當出版業遇到融合新技術 出版人找好切入點了嗎

2016年05月23日13:14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當出版業遇到新技術

再過一周時間,“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對於摩拳擦掌准備尋覓一套好書作為禮物送給孩子的家長們來說,中信出版社的“科學跑出來”系列圖書、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大開眼界:恐龍世界大冒險”叢書是更為新鮮的選項。這兩套書分別結合了增強現實(AR)技術和虛擬現實(VR)技術,重在互動體驗,目前正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傳播。

隨著AR技術、VR技術的熱度不斷上升,不僅是少兒圖書領域,整個出版圈都在持續追蹤。5月20日下午,在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對外合作交流中心主任林曉芳組織的“編輯邦”第一期技術沙龍上,AR、VR等新技術的研究者、開發者以及出版人現身說法,50多位文字編輯、美術編輯等業內人士到場聆聽。

觀望技術

哪些值得出版業關注?

信息社會到來后,知識的組合方式不斷迭代。圖書通過新技術,以新的體驗和界面呈現給當下讀者,這樣技術驅動的閱讀,讓出版業在融合發展方面看到很大的機會。

北京北信博才科技有限公司是較早從事VR設計與開發的服務型企業。該公司董事長劉會軍現場分析了3D和VR、AR的關系。“3D是基礎,是素材,是原料。3D內容是構成VR、AR等展示形式的基本單元。3D內容的快速制作以及成本控制是VR、AR等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劉會軍表示,3D內容拍攝制作是近幾年重點開發的技術。隨著科技的發展,制作成本已經從非常昂貴的狀態逐漸下降,一鍵3D技術、普通視頻轉成3D視頻等技術近些年正在被研究,這方面的進展值得出版單位跟蹤。

那麼,哪些3D圖像制作技術,與VR、AR內容制作相關聯,值得出版業者關注呢?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虛擬現實與系統仿真研究所所長申閆春重點介紹了Unity技術。他現場演示了用Unity技術制作的數字校史館,這個數字校史館的所有資料都通過可視化、3D方式展現,用戶在瀏覽3D圖像時可以點擊其中的圖片,聆聽其中的細節講解。另外,他還介紹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與一所武警學校合作建設的戰斗實驗室,其中運用了基於Unity技術制作的3D游戲,學生在戴上專業頭盔、眼鏡后,可以在實驗室裡真槍實彈地在虛擬場景中作戰。作戰情況可以通過牆壁上的傳感器得到及時的反映。

申閆春介紹的照片三維重建技術也獲得了現場觀眾的關注。從6個不同角度給一雙鞋子拍照,再通過計算機技術進行縫合,最終可以實現圖像重建,獲得一張三維立體的圖像。“如果我們想在數字出版專業課程中加入虛擬現實技術,學生要學什麼樣的課程和軟件?”現場一位來自浙江傳媒學院的老師的提問,也是很多編輯關注的。申閆春表示,目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開設了虛擬現實設計與開發、游戲設計與開發兩門課程,可以運用在傳播行業。Unity軟件、3Dmax軟件的學習都被列入基礎課程。

對接技術

何為主宰何為加分項?

“對於出版界來說,從技術價格、存儲量上來講,如今Unity、照片三維重建技術都能夠得以應用。”在科技不斷進步的背景下,申閆春預測,今后家家戶戶都會有一套VR裝備。孩子可以通過虛實場景結合,沉浸到盧浮宮、故宮等場景。“未來家庭投資VR裝備,就像買手機、圖書一樣。而支撐裝備的是大量的內容、大量的出版物。”

劉會軍也認為,VR技術是手段,硬件是載體,好的內容才是VR的核心。沒有內容的更新,VR設備將無用武之地。“北信博才正在開發VR平台。我們希望將來所有老百姓都可以作為VR內容的制作者,輕鬆制作內容,傳到雲端。用戶也可以根據指導自制VR眼鏡,通過下載VR場景進行體驗。”

在投入VR、AR內容制作方面,出版社容易忽略的是,其所適合對接的具體技術、項目,會與其專業出版范疇有所差異。劉會軍希望,出版業多投入VR、AR內容制作。但VR只是一個技術手段,它對於出版物來說是輔助性的。“我不建議出版社硬要和VR制作產生關系。我們運用VR技術,是要讓它給我們做一個加分項,服務於我們。如果沒有比較好的解決方案,出版社可以一步一步來,從制作3D內容開始,積累最基礎的素材。這些內容在轉化為VR、AR內容時可以通用,不會是無用功。”

在與技術公司合作時,出版機構往往通過委托開發的形式進行合作。但是,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是,技術開發人員不如編輯了解作品內容,未必能較好地開發出適於真實需求的技術產品。因此,沙龍現場有編輯提出,有沒有可能開發出更實用、操作性更強的軟件,讓編輯親身上陣直接進行創作。對此,申閆春表示,編輯通過10天的學習,可以掌握Unity軟件的基礎操作。他強調,編輯更重要的是應該把精力放在設計上——思考軟件用在什麼地方。“虛擬現實涉及的因素太多,由專業人士提供服務會更好。但是,行業也可以根據出版業常用的操作,組成聯盟進行軟件開發,通過搭積木的模式,讓軟件能提供行業的基礎操作。”申閆春表示。

應用技術

項目前景還是賣書?

應用VR、AR技術,究竟能給出版社帶來什麼?出版社未來贏利模式還是售書嗎?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年9月推出的《梵高地圖》對這些問題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回答。電子工業出版社社科人文分社策劃編輯王婧介紹說,《梵高地圖》的版權是電子工業社從荷蘭梵高博物館引進的。當時出版社希望借助VR技術對這本圖書進行深度開發的想法,得到了梵高博物館的支持。因此,在圖書編輯工作的同期,電子工業社與易游無限科技有限公司組成團隊,以《梵高地圖》一書內容為腳本,赴荷蘭、法國拍攝了反映梵高一生的VR紀錄片。

作為數字出版領域的一個重要項目,《梵高地圖》VR紀錄片的拍攝得到了電子工業社的專項經費支持。“出版社負責聯系荷蘭當地相關人士、提供腳本,易游無限負責VR視頻的拍攝、技術植入。在內容創作過程中,編輯還是起主導作用。”王婧表示,根據合約,易游無限承擔拍攝制作的費用,這降低了出版社的成本,出版社則在圖書編輯、后期布展宣傳上投入很大。

對於《梵高地圖》這一項目的收益問題,王婧表示,《梵高地圖》一書已經成為一個長銷產品,它是很好的品牌宣傳載體,將來該項目的贏利模式是多樣的。(記者 李明遠)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