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3期

 







以創新精神推進新媒體學科建設與發展







以創新精神推進新媒體學科建設與發展

——訪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院長李明德教授

思  涵
2016年05月24日14:2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編者按:當今,新媒體日漸繁榮,新媒體的高速發展對高校傳媒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傳媒教育學學科體系逐步建立起來,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逐步深入。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就是在這樣一個新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適應新時期發展需要,創新新聞傳播科研教育,專注新聞傳播學理論與實踐和新媒體創新發展,在新媒體視角下開展新媒體理論研究及新媒體研究方法創新和研究,實行“學術創新、教育創新”的辦學模式及“學術興院、成果立院,服務強院”的辦學理念,力爭為社會培養符合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新型復合型人才,擔任該學院院長的是李明德教授。近期,本刊記者有幸採訪了李院長,讓我們走進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一起感受其中的學術芬芳和辦學特色吧……

李明德:男,陝西乾縣人,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院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新聞傳播理論與實踐,新媒體與輿論導向,編輯與出版,現當代文學與傳播等。主要學術兼職有:中國公共關系學會常務理事﹔中共陝西省委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兼意識形態專業分委會主任﹔陝西省政府新聞發布工作專家組成員﹔陝西省社科聯常委﹔中國期刊協會理事﹔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技術期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陝西省科技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陝西省傳播學會副會長﹔陝西省報刊評論學會副理事長﹔陝西省自然科學學會研究會副理事長等。曾先后主持國家、省部級課題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專著教材9部。專著《微博輿情:傳播 引導 治理》、論文《大眾傳播的導向責任》等獲省部級學術成果獎7項。其主編的《中國有線電視》雜志獲得“全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陝西省科技期刊一等獎”等多項殊榮,本人也獲得“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首屆陝西省科技期刊十佳主編”等多項榮譽。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李院長,您好!感謝您接受我刊採訪。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是一所較年輕的新聞學院,也是一所新型的學院,成立此學院的初衷是什麼?可否談談學院目前的學科建設和科研進展情況?

李明德:非常高興接受《今傳媒》採訪!《今傳媒》是新聞傳播學界有影響的學術期刊,跟我們對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的理解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因此我很樂意借助《今傳媒》這個平台跟大家共同交流,共同提高。

作為國內較早以新媒體命名並作為其教學科研方向的新聞傳播學院,交大新聞與新媒體學院的命名與定位,有兩個出發點:其一,新媒體技術的日新月異與媒介形態的持續演進,推動著社會信息傳播格局的巨大變遷,媒體行業正在發生劇烈變革。這種變革給傳統的新聞傳播教育帶來不小挑戰,新聞傳播理論體系亟待重新建構與完善,網絡新媒體的系統化教學適逢其時﹔其二,新媒體大潮的沖擊,也暴露了我國新聞工作者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武裝的不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礎地位需要不斷加固。因此,在新媒體人才的培養中,牢牢貫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也是當務之急。鑒於此,定名為新聞與新媒體學院,“新聞”彰顯我們對傳統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堅守,“新媒體”昭示我們與時俱進的學科定位,我們力爭在辦院模式、辦學模式、共建模式上走出一條新路,為部校共建積累新的經驗。

在師資隊伍方面:交大新聞與新媒體學院凝聚社會學、傳播學、計算機科學、信息學、管理學等多學科力量,注重培養和吸收多學科師資力量,重視與政府部門、學界、業界合作,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業界專家、政治精英擔任講席教授和外聘專家,形成高層次、開放式師資科研隊伍體系。

在學科建設方面:目前交大新聞傳播學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設置了新聞輿論、意識形態與社會工程博士方向﹔設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覆蓋傳播學與新聞學兩個二級學科方向﹔另設一個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網絡與新媒體本科專業也即將開始招生,未來,交大新聞與新聞媒體學院將形成包含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一體化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在人才培養方面:交大新聞學院適應新時期發展需要,以新聞傳播、新媒體等學科專業為主體,兼顧校內計算機、大數據、電子信息、網絡安全、管理工程等優勢學科,致力於網絡與媒體融合、數字技術與網絡傳播、新媒體與網絡信息安全、輿情監測與分析等具體領域前沿技術創新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著力培養具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深諳新聞傳播規律、掌握新媒體理論與技術的新型新聞傳播人才。

在科研成果方面:作為陝西省最早開辦傳播學研究生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西安交大2004年開始傳播學相關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先后承擔新聞傳播學方面國家級、省部級課題30余項,出版教材、專著25部,發表論文200余篇,科研成果連續多年獲得省部等各級獎項。尤其在輿情分析、社會化媒體與政治生態等領域展開了深度研究:連續三年與陝西省傳播學會聯合推出“陝西省網絡傳播十大案例”﹔與陝西省網信辦合作出版《輿情研究》內參,受到了社會和政府相關部門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

總之,新媒體是我們的主體方向,學院的一切工作都必須服從服務於這個方向。本科隻發展網絡新媒體專業,在確保每位老師有一門專業課的前提下,鼓勵老師圍繞國家和地方需求多承擔重要項目研究,多參與智力服務社會工作。

記者:貴院是國內較早以新媒體命名且作為其教學科研方向的新型新聞傳播學院。那請李院長談談學院在新媒體科研方面的規劃和目標,其中有什麼創新的方法和計劃呢?

李明德:誠如您所言,西安交大新聞與新媒體學院是國內較早以新媒體命名、以學院為建制,集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學院。學院的目標和任務之一就是聚力新媒體研究,形成人才和學術高地,成就新媒體服務智庫,助力區域和國家戰略發展。具體到新媒體科研方面,學院已經形成並計劃凝聚若干新的研究方向,構建完整的新媒體研究體系,用2~3年時間搭建新媒體研究平台,逐步形成自身新媒體研究特色,按照國家和學校“雙一流”建設要求,達到國內新媒體研究一流水平。重點建設和研究以下若干領域和方向:

一是以已有且初步形成研究特色和優勢的“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為依托,進一步深化和凝聚新聞與新媒體領域基礎研究。其中一個方面是新媒體理論研究,比如關注傳統新聞傳播理論在新媒體傳播內容、模式、路徑、效果等方面的變遷研究,以及新媒體信息學自身發展研究等領域的繼承、拓展和創新等﹔另一方面側重新媒體研究方法創新和研究。依托交大理工科優勢,在新媒體數據挖掘、社會計算方法、社會網絡分析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應用。總之,將依托在輿情、輿論研究方面的特色和優勢,進一步探索更多前沿理論和方法問題,為其它應用研究提供源源不斷的理論和方法借鑒。

二是建設和發展新媒體與網絡輿情研究中心。該中心計劃配置高端計算機服務器,建設輿情輿論仿真實驗室以及輿情輿論實時監測平台,開展校園與社會、媒體與公眾以及分行業、分區域的輿情分析、研究,為陝西省、國家提供輿論輿情智庫服務。

三是建成新媒體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該中心將關注新媒體與青少年成長和農村、農業發展,以及職業農民培育、城鎮化發展、健康傳播等方面的社會問題。探討和研究新媒體的社會影響,為政府決策部門等提供政策建議和智囊服務。

四是成立數字媒體技術與大數據應用中心。該中心主要結合交大理工科優勢,以新媒體技術發展與應用為主要研究方向和目標,爭取經過交叉研究、產學研結合培育若干新媒體前沿技術研究成果,助力國家搶佔新媒體技術創新高地。與此同時,該中心還將以大數據應用為核心,聯合企業、行業代表形成若干大數據實時數據庫,為行業、企業生產經營提供大數據分析服務。

另外,交大新聞與新媒體學院還將建設文化傳播研究、媒體市場調查研究等若干研究基地和中心,與以上重點研究領域和方向一起形成交大新媒體研究模塊化、體系化研究格局,彎道超車,提早布局,高起點、高標准形成西安交大新媒體研究優勢和特色,抓緊建設“陝西省網絡輿情研究基地”、“西安市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等,為地方和國家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決策服務。

記者:請您談談,在融媒時代新媒體及新媒體技術對傳媒教育的影響和作用?貴院是如何進行新媒體教學和教育的?

李明德:新媒體技術的快速更迭與傳媒教育仍然延續舊有理念之間的現實矛盾,正在成為掣肘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發展的一大障礙。抓緊實現思維理念的革新,在教育教學中實現對新媒體價值的真正融入,是擺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現實使命。“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在當前背景下,我們的新聞教育工作必須實現幾點轉變:

首先,重視新媒體基礎理論的梳理。新媒體形態層出不窮,昨天有微博、今天就有微信,明天,甚至下一秒就可能又有一種全新的媒介形態出現。如果我們一味跟著媒介形態的步伐,今天出微博營銷學,明天出微信營銷學,左手微博右手微信……那麼我們的理論教學將永遠滯后於傳媒業發展,也會淪為徹底的快餐式教育。我們建立新媒體學院、開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更為重要的工作,是搭建起系統化的新媒體理論體系,對新媒體究竟是什麼,新聞院校眼中、傳統媒體眼中、新媒體企業眼中的新媒體及其應用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它的傳播要素與結構又是什麼,遵循什麼樣的邏輯軌跡發展等這些基礎理論問題進行成體系的回答,才是我們身為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須搞清楚的事情。唯其如此,才能給我們的學生呈現出清晰的學科架構與學習脈絡,從而有效引導他們去全面感知新媒體,而不是滿足於教會他們一種業務技能,讓他們成為一名“新聞技工”。

其次,建立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新媒體尤其是社會化媒體的誕生,引發了我們對社會關系問題的重新認識,推動了社會關系資源的重新構建。在學校裡、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也應該適應這種全新的改變。在新媒體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比老師更會使用新媒體、更容易適應新技術的變遷,因此也更傾向於自主去選擇學什麼、怎麼學、用什麼方法學,消極與被動的學習方式已經不能使他們提起興趣,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灌輸式教書方式顯然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在課堂內外,學會與年輕人互相學習、學會使用新媒體與學生維系關系、學會引導學生展開探索式學習、批判式思考,從知識范式過渡到學習范式,是我們必須掌握的新技能。我校的新聞傳播教學很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因此,在課堂上,以專題的方式與學生交流意見展開互動式教學、定期請學生主題演講並互相點評、召開學術沙龍、基於項目制組織學生小組實踐等,已成為我院學生培養的常態﹔我們的教師隊伍也通過陝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教學創新研究——以手機微博、微信平台為例”、教改項目“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等課題,去積極探索新媒體時代新聞教育的理念創新、方法創新與機制創新。

再次,具備交叉學科培養思路。這種交叉,既包括師資隊伍的多元化,也包括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長期以來,新聞教育的過渡集約化與專業化,造成了學生就業口徑過窄的局面,在集合了各類媒體特征的新媒體時代,這種培養模式的弊端將更加明顯,注重人才的復合型培養是未來的必由之路。交大新聞學院正是在集合傳播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電子信息與網絡安全等多學科人才基礎上組成的一支復合型教師梯隊,同時積極展開各類跨學院、跨學校、跨領域的研究項目,持續地致力於人才的跨學科嫁接培養,幫助學生擴充知識內涵與外延,從而提高他們在新媒體時代的競爭力。

記者:您的研究領域其中之一是編輯與出版,請李院長結合您的學術研究和教學實踐談談,新媒體環境下的編輯相比於傳統的編輯在業務素質及技能方面有哪些新的要求和變化?

李明德:伴隨數字出版、全媒體出版成為新媒體時代期刊出版業的關鍵詞,熟練掌握“互聯網思維”並學會在編輯出版環節中靈活去運用這種思維,成為每一位媒體編輯的必備技能。要適應新媒體的發展需要,編輯們可以從以下幾個理念上下功夫:

首先一點還是剛才提到的,新媒體正在引發全社會的關系資源革命。對編輯工作而言,更是要樹立起一種關系思維,學會在報社、期刊社、出版社內部關系上,構建起“命運共同體”﹔在與市場的關系上,構建起“互利共同體”﹔在與用戶的關系上,構建起“情感共同體”﹔在與本地其他同行的關系上,構建起“文化共同體”,致力於每一個共同體的關系維護、情感共振與文化構建,從而為自身搭建起一圈牢不可破的強關系資源,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其次是“用戶思維”的確立。這裡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受眾思維”了,“用戶”的概念,更多地表達出傳播對象具有與傳播者完全對等的主體意識,有充分自主性與判斷力。因此,編輯們要學會根據用戶的身份、年齡、職業、地域等差異,去對用戶做精確細分,預測用戶心理以為其提供個性化服務﹔通過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與用戶保持長期交流、分享信息、討論觀點,以提高用戶對刊物的歸屬感與忠誠度。

再次,新媒體時代還崇尚一種“融合思維”。媒介融合是當今傳媒業的熱門詞匯,對於編輯經營領域而言,實現內部組織架構與採編流程的整體性融合,實現線上線下出版、交易的多途徑融合,實現縱向、橫向完整產業鏈的融合,都是目前行之有效的編輯經營手段。這裡的“融合思維”,就是一種集合各類資源與力量為我所用、創造疊加復合價值的一體化思維。

最后,對傳媒編輯而言,在實踐工作中掌握並融入大數據的思維理念,也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新媒體技能。編輯們理應學會對已有數據做歸類分析,在把握行業發展走向、預測未來趨勢的基礎上作出戰略調整﹔還應當學會“用數據說話”,要看得懂圖表、方程式、數學模型,知道什麼叫雲計算、大數據等與新媒體密切相關的知識,提升編輯出版產品的客觀性。

記者:受新媒體傳播強大力量的影響,目前社會輿論環境異常復雜、多變。貴院在輿情監測與分析研究方面具有很強的前沿性和創新性,請問李院長,貴院開展輿情監測與分析研究,對輿情應對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哪些服務?

李明德:輿情輿論研究是西安交大新聞傳播研究的優勢和特色領域。早期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主要由西安交大不同學院的不同研究團隊分別開展,各自形成了不同特色和優勢。例如,交大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團隊致力於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輿情、輿論的內容、評價和治理分析,依托國家社科基金、陝西省重點社科基金項目等,完成了“陝西省網絡傳播十大案例”系列研究、微博輿情生成機制與治理體制研究、陝西微信公眾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等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與陝西省、西安市網信辦、陝西省通信管理局、騰訊大秦網等展開合作,堅持問題導向和服務定位,為政府決策和企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交大電信學院有關團隊則主要開展基於數據抓取和挖掘技術輿情監控軟件的開發和應用,在輿情后台監控、關鍵詞搜索和追蹤等方面具有技術優勢,他們的研究成果被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所應用,為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決策制定等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另外,交大公管學院有關團隊則集中於輿情危機管理方面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和優勢。可以說,交大有著展開輿情、輿論研究的雄厚基礎和實踐經驗。

隨著新聞與新媒體學院的成立,我們將在學校的支持下集中和組合交大不同研究團隊的特色專長,進一步拓展和提升交大在輿情輿論研究,特別是新媒體環境和大數據時代的輿情輿論研究領域和方向,實現1+1+1>3的協同創新效果。未來我們期待著在新媒體輿情輿論研究的幾個前沿領域有所突破。

首先,聯合攻關國家重大項目。重大突發事件社會輿論演化和引導研究、大數據背景下社會輿論的生成與治理等都是當前研究的前沿問題,這些問題需要結合不同學科,借助多種研究方法和技術,進行跨區域和跨行業的綜合大型研究。交大應該在這些方面有所作為,努力實現重大項目研究、重大研究成果突破,在新媒體輿情輿論研究方面發出交大聲音,彰顯交大優勢。

其次,服務“一帶一路”戰略,重點開展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輿情研究。“一帶一路”既是經濟網,也是文化網,更是信息網和輿情網。西安交通大學可以借助“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優勢,聯合沿線國家高校,積極申請國家項目支持,構建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輿情、輿論基礎數據網絡,為開展大型研究和國家戰略提供基礎性服務。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西安交大新聞與新媒體學院作為國內最年輕的新聞學院之一,不存在轉型的困難,包袱較少。立足新媒體研究,服務地方和國家戰略需求,促進學術繁榮發展,需要我們勇敢擔當,勇往直前,不斷突破自身,開拓創新。同時也真誠歡迎有志於新媒體傳播的志同道合者加盟創業,共同成就自己的光榮與夢想。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