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3期

“一帶一路”建設下陝西對中亞傳播新常態

王  亮
2016年05月24日14:37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陝西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橋頭堡,對中亞各國的對外傳播將由形象傳播進入到戰略傳播的新常態。構建一套有針對性的陝西對中亞地區對外傳播戰略,是提高陝西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軟實力和影響力、加快新絲綢之路建設、實現陝西與中亞各國民心相通的重要保障。在對中亞對外傳播中,需要在對外傳播理念、傳播主體、傳播媒介等方面做出積極調整,有效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關鍵詞:一帶一路﹔陝西﹔中亞國家﹔對外傳播

中國與中亞各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交往,中亞國家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地,是中西方文化、經濟交流的重要節點。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有3300多公裡長的邊境線,在中國新疆地區居住著大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吉爾吉斯)、烏孜別克族(烏茲別克)民眾,在中亞各國也居住著近30萬維吾爾族同胞。在20世紀90年代中亞各國獨立后,中國與中亞國家建立起友好的政治外交關系,中亞與中國是“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雙方在經濟貿易、基礎設施建設、地區安全等領域展開了深入合作。2001年6月,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在“上海五國”元首會晤機制基礎上成立上海合作組織,進一步加強了區域政治經濟的全方位合作。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出訪中亞時提出構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將中國與中亞各國的關系置於國家重要戰略的高度。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政府提出的國家頂層戰略,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全面闡述中國政府與沿線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構想,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橋頭堡,陝西對中亞各國的對外傳播將由形象傳播進入到戰略傳播的新常態,需要在對外傳播各方面做出主動調整,講好陝西故事,傳播好陝西聲音,提升對外傳播效果,滿足目標受眾需求。

一、陝西對中亞對外傳播的重要性

長安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歷史上陝西與中亞各國有著悠久的聯系和交往,雙方關系源遠流長。從地緣政治和國家安全角度來看,中國與中亞鄰國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的提出,將中國與中亞各國的關系置於國家戰略層面高度。陝西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和新絲綢之路的橋頭堡,在發展與中亞各國的關系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長期以來,我們在對外傳播方面主要以西方發達國家為目標對象,而對周邊國家缺乏應有的重視,我們在西方投入大量物力財力構建國家形象,實際效果並不盡如人意。對周邊鄰國的對外傳播以及鄰國媒體的中國形象等研究較為薄弱,中國與周邊鄰國的關系對於增進彼此經貿合作、維護地區安全、保持我國邊疆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了解我們在周邊鄰國的形象以及影響形象的各種因素,制定有針對性的對外傳播戰略機制,能夠提升中國在亞洲地區的軟實力和國際舞台的影響力。中亞是連接亞洲與歐洲的紐帶,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陝西與中亞有著悠久的文化經貿交流史,研究陝西對中亞地區國家對外傳播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陝西對中亞傳播的新常態

有學者提出,對外傳播新常態主要有三方面特征:一是對外傳播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國家安全和全球治理體系話語權﹔二是傳播技術和新媒體發展沖擊傳統外宣理念,“內外有別”的理念將為“內外合一”的新理念取代﹔三是對外傳播中新舊媒體分別扮演不同角色,通過媒體融合進行全球傳播[1]。對外傳播新常態下,對外傳播從國家形象構建提升到國家戰略傳播的高度,進一步凸顯了對外傳播的重要性。同時,新興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對外傳播帶來了空前的機遇和挑戰。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在對外傳播理念、傳播主體、傳播媒介等方面做出積極調整,有效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對外傳播理念決定對外傳播實踐,前新華社副社長馬勝榮認為,在國際傳播和對外傳播方面最重要的是理念問題而不是具體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渠道問題[2]。如果說具體的傳播技巧、傳播方式屬於對外傳播的“術”,那麼對外傳播所秉持的基本理念則屬於“道”。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以對外宣傳的理念開展對外傳播,將復雜多元的雙向交流對話簡化為呆板單一的單向灌輸,不考慮傳播對象的心理和需求,沒有認真研究傳播活動的效果,這種陳舊的外宣理念已經遠遠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新環境。

在對中亞地區國家對外傳播活動中,應該揚棄傳統的外宣思維,強化對話和交流的對外傳播觀,而不是一味自說自話。“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得到沿線國家的響應和參與,這不能僅靠對外宣傳來實現。對外宣傳是以“我”為主的單向傳輸,強調宣傳對宣傳者自身的價值,“在新中國歷史上,對外宣傳所肩負的使命和意圖從來都是客觀存在的”[3]。但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對外傳播中,我們不能隻從自身出發組織各類傳播活動,而要強化“一帶一路”建設對沿線國家的價值和利益。筆者曾對中亞國家主流報刊的中國報道進行研究,發現它們大多從本國利益的視角報道中國,它們重視在與中國的經貿合作、能源與基礎設施建設、中方投資等活動對本國的影響[4]。因此,在對中亞各國的對外傳播中,我們既要實現我們的意圖,也要分析和研究它們的利益訴求,尋找各方的共同利益,以此作為設計和組織對外傳播的基本理念。

在對外傳播主體上,應由官方組織為主的機構傳播模式轉變為官方與民間協作、機構與個人分工的多元傳播模式。外宣活動傳統上由官方機構承擔,官辦色彩過濃,重宣傳輕傳播,形式不夠靈活。在新環境下,應該加強民間組織和個人在對外傳播中的作用,將傳統的機構傳播為主的外宣模式調整為多元化的公共外交模式,重視各種非官方組織、民間社團、社會組織和個人在對外傳播中的作用。 正如胡泳教授所說,“對外傳播不能隻靠官方主流媒體的單打獨斗。在互聯網時代,傳者和受者的角色隨時都在發生改變。人人都可以成為對外傳播者,都可以為對外傳播做貢獻。[5]”

習近平主席在數次重要講話中強調這一問題。2013年10月,習近平同志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時提出,“要促進青年、智庫、議會、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等的友好交流,增進人民了解和友誼。”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 周年大會講話中,習近平主席進一步強調留學人員在對外傳播中的重要性,“廣大留學人員既有國內成長經歷又有海外生活體驗,既有廣泛的國內外人際關系又有豐富的不同文化交流經驗,許多外國人通過你們了解中國、認識中國”,“廣大留學人員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內引外聯、牽線搭橋,當好促進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間大使,多用外國民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世界對中國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6,7]”

在對外傳播媒體上,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中認為,他者的形象一方面由大眾傳媒構建形成,一方面由民眾直接的認知體驗形成。在國際新聞報道領域,大多數公眾缺乏對他國的直接了解,對其他國家的認知更多來源於大眾媒介營造的擬態環境,傳媒通過新聞報道塑造關於它國的圖像,影響公眾對外界世界的認知。在新媒體時代,應該高度重視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在對外傳播中的作用。互聯網技術打破了空間對信息的區隔,傳統外宣中“內外有別”的原則很難適用於網絡環境。新媒體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傳統媒體的衰落,對外傳播的媒體布局也應作出相應調試,在利用傳統媒體開展對外傳播的同時,也應重視各類新興傳播技術和媒體在對外傳播中的作用。針對不同類型媒體各自的特點展開相應的對外傳播活動,融合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力量,發揮好新興媒體的作用,提高國際傳播中議題設置的話語權。

三、結 語

“一帶一路”戰略進一步強化了陝西與中亞地區國家的聯系,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陝西需要調整對中亞對外傳播的傳播理念、傳播主體、傳播媒體,強化交流和對話的對外傳播理念,找到雙方利益契合點。改變以官方組織為主體的對外傳播模式,讓更多組織、團體和個人參與對外傳播活動,豐富對外傳播的主體。重視新興技術和媒體在對外傳播中的作用,根據不同媒體各自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對外傳播活動,增強對外傳播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陝西故事,傳播好陝西聲音。

參考文獻:

[1] 涂凌波.中國對外傳播“新常態”與三種轉變路徑[J].當代傳播,2015(5).

[2] 馬勝榮.媒體要重視“一帶一路”倡議的傳播效果[J].公共外交,2015(8).

[3] 姚遙.新中國對外宣傳史:建構現代中國的國際話語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4] 王亮.中亞國家主流報刊的中國形象[J].青年記者,2015(10).

[5] 胡泳,哈麗絲.在華國外傳播者對我國對外傳播的啟示——以“單位”網個案研究為例[J].現代傳播,2012(1).

[6]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 黃超,郭橦霖.習近平對外傳播思想初探[J].河北學刊,2015(2).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