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6年:第3期

微信朋友圈互動情況探析

——一種社會資本的分析視角

劉嘉娣
2016年05月24日15:4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微信朋友圈通過信息分享、自我形象展示、在線互動等形式,幫助用戶積累社會資本。本文從社會資本理論出發,研究朋友圈互動的情況。研究主要以訪談的方式獲取資料,從互動的主體關系特征、互動的過程性特征、不同強度關系的互動差異等方面探討,旨在通過這些研究,讓微信用戶能夠更好地利用其管理社會資本。

關鍵詞:微信朋友圈﹔社會資本﹔強關系﹔弱關系

一、微信朋友圈與社會資本

微信,是騰訊公司於2011年推出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的免費應用程序。截至2015年8月13日,微信的活躍用戶已經突破6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微信,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1]。

作為中國時下最熱門的社交網站,微信給用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交流渠道,微信朋友圈更是給了用戶一個自我表達、溝通交流、管理關系網絡資源的平台。20世紀80年代,布迪厄、普特南等社會學者提出了社會資本理論,這一理論為我們觀察社會現象,解釋社會發展原因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傳播學者紛紛將之加以應用,用來解釋傳播學上的一些現象。大學者林南更是預測到,互聯網的普及將會為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間的互動提供一種新的基礎[2]。因此不少學者進行了互聯網與社會資本的研究嘗試,結果証實互聯網的使用與社會資本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微信朋友圈以人際交往為要點,它已成為人們獲取好友消息、進行人際交流、增進感情的重要陣地之一,也是當下人們最常用的線上活動平台。圈中朋友是如何互動的,互動的主體特征如何,不同強度關系的用戶間互動方式有什麼不同,這些互動能否為活動在其中的個體帶來可獲取的社會資本,這些問題都十分值得探索。

二、研究方法

(一)抽樣的方式、對象說明

根據騰訊公司發布的用戶數據報告,微信用戶呈現如下幾方面特征。1.用戶性別方面:男性用戶居多,男女的比例為1.8︰1﹔2.年齡方面:平均年齡約為26歲,97.7%的用戶在50歲以下,86.2%的用戶在18∼36歲之間﹔3.職業方面:主要有企業職員、自由職業者、學生、事業單位員工四類,這四類用戶佔比高達80.6%。具體來說,企業職員佔比32%、自由職業者佔比28%、公務員佔比11%、學生佔比20%。本研究從微信使用人群特征出發,按照配額抽樣的方法,選擇其中20位擁有不同社會資本的微信用戶進行深度訪談,了解用戶在朋友圈互動過程更具體的特征及體會。

研究選取了12男8女,共20人作為訪談對象,他們當中有2人是企業主,4人公務員,4人是自由職業者,其中1人長期作為公益活動的發起人,6人是企業職員,還有4名學生。這20人成為微信用戶均超過2年,上兩周內有在朋友圈發布過內容。

(二)訪談重點

訪談主要想了解用戶在朋友圈互動時具體的情況。主要有:1.選取部分朋友圈互動內容,讓他們指出哪些屬於強關系聯系,哪些屬於弱關系聯系﹔2.互動的偏好,針對不同強度關系的朋友是否會有所不同﹔3.使用朋友圈有沒有帶來社會資本的增長,具體為,與本來強關系人員有無進一步的感情交流,有沒有從弱關系轉為強關系的情況等。

三、微信朋友圈互動的特征

(一)互動主體的關系特征

1.平等的同質互動居多。研究發現,在微信朋友圈中,以平等的同質互動居多。此處強調微信朋友圈個體關系的平等性,是因為與微博等社交網絡不同,在微信朋友圈中,連接的大多數是基於現實的社交關系,也就是常說的“熟人社交”。朋友圈中的大部分人是現實關系中的家人、朋友、同學、上司、同事,圈子的構成方式不是簡單的從眾式關注,而是在雙方相互認証基礎上的互為添加,這樣的添加方式使得朋友圈回歸了平等的人際傳播。建立了聯系的雙方,朋友圈會推送個人發布的內容,“迫使”雙方互相了解,信息交往更加平等,因此圈內的人際互動機會和頻率更高,能夠有效增強社會資本連接的有效性。處於強關系的雙方,通常擁有更加相似的資源,在社會學中這種互動稱為“同質互動”。社會學學者邊燕杰曾在格蘭諾維特的基礎上提出了強關系假設,他認為中國社會是一個強關系社會。也就是說,在中國,要辦成事,靠的不是社會關系的多而廣,而更加強調的是關系的強弱,強關系更能給以有力的支持。

2.平等的異質互動不可忽視。處在弱關系當中的異質互動,往往穿插於其他連續的同質性互動之中。根據情感與互動關系假設,情感很難引發異質性互動,因為雙方之間的資源是不對等的,所以異質互動通常需要更多的條件。微信朋友圈恰恰提供了這種條件。在微信當中,互為弱關系的個體通常是由強關系介紹、推薦或者由於工作需要添加,在經過互相認証之后,已經有一條無形的紐帶牽引著他們。微信朋友圈把這根紐帶再次加固。美國傳播學者埃裡克•尤斯蘭利指出,網絡人際關系是一種特殊的關系,這種關系通常是由興趣或特定議題出發建立,朋友圈是個人興趣愛好展示的舞台,互為好友后,對等的查看權限“迫使”對方了解你的朋友圈消息,了解你的興趣愛好,在這期間,具有相同興趣愛好的異質個體很可能發生互動,這也是弱關系轉為強關系的第一步。

在微信當中,平等的異質互動通常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以交友為目的的情感性需求的互動,第二類是求助、營銷等目的的工具性需求的互動。從調查數據來看,兩種類型數量相當,均比較普遍,但以工具性為需求的互動,互動層次會更深,如看到朋友圈發布的買賣信息,有需求的個人很可能會發起直接的會話,進入異質個體對話的狀態。

(二)互動的過程性特征

網絡中的互動性,強調信息傳送者與接收者可以互為對方角色,產生信息上的交換。從符號學角度來說,就是信息的編碼與解碼。微信朋友圈是由強關系連接起來的圈子,互動權限的適度開放使得它與其他社交網站的互動有著不同的過程特征。

1.互動過程的私密性。首先,從它的好友添加方式來看,必須驗証通過才能加為好友,具有一定的“准入門檻”﹔其次,微信好友是基於現實朋友圈子發展起來的,是現實版本的網上擴充。朋友圈是微信的附帶功能,好友添加的私密性決定朋友圈的私密性。在朋友圈中,還可設置是否准許查看權限、非好友評論無法查看等功能深入,“私密”的味道更加濃厚。

在朋友圈中,隻有互為好友,且互相開通朋友圈可見權限,內容才被見,因此整個互動是在“第三者”看不見的狀態進行的,過程隱秘的味道更重。

2.不斷被發現的小圈子。在微信朋友圈中,查看及互動權限並不是面向全體好友開放的,隻有互為好友才能看到對方評論的消息。舉例來說,有A、B、C、D四個人,A、B、C三人互為好友,而D隻和A是好朋友,A在朋友圈發布消息,B給予評論,C可以看到B與A的互動內容,而D則不可以。假設C不知道A與B認識,當看到B在A朋友圈評論的時候,C就會得知A、B互為微信好友。這樣的設置權限會讓人在互動的過程中不斷發現小圈子。

(三)不同強度關系的互動特征

1.強關系的互動。互動手段更加多樣、互動層次更深。通過對訪談結果整理發現,無論何種話題,強關系的互動總是佔大多數。科爾曼曾從關系角度出發對社會資本作出解釋,他認為,社會資本的形成,主要依賴於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按照有利於行動的方式而改變。物質資本是有形的,可見的物質是其存在的形式﹔人力資本是無形的,它存在於個人掌握的知識中﹔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一樣,也是無形的,它主要表現為人與人的關系[3]。

關系強度是能否動員社會資本的重要因素,中國現實社會強烈的關系觀被帶到了網絡的虛擬空間,在微信朋友圈中,強關系的互動不僅頻率高,互動手段還十分多樣,互動程度也更加深。根據對朋友圈互動截圖的進一步訪談發現,強關系的互動是十分靈活的,無論是點贊數還是評論數,抑或是發起會話數,強關系人員都充當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現實世界的互動特征已經不自覺地“移步”至網絡的虛擬世界,使朋友圈成為現實社交的網上延伸。

從社會資本的角度來說,強關系之間的互動更多是鞏固已有的資本,維系著現有的社會關系。微信朋友圈無論在好友的接入設計,還是朋友圈的互動設計,處處為強關系的加深與鞏固作出努力。

2.弱關系的互動。與內容類型有關,淺度互動為主。在微信朋友圈中,是否能引起弱關系人群的互動,發布的內容特征具有重要的影響。訪談統計顯示,買賣消息、笑話、段子及轉發分享的內容更可能引起弱關系人員互動,而記錄生活狀態的點滴,心情感言引發的互動比例就比較少。從互動的層次來看,弱關系的人群給常用的點贊、表情評論等淺層次的互動手段。

四、結 語

美國社會學家、社會交換論的代表人物霍曼斯認為,互動、情感和活動之間存在著互惠關系和正相關關系[4]。換言之,個體之間互動越多,他們就越可能在這個過程中發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對雙方的感情鞏固、加深就越可能產生有益的影響。雖然關於社會資本的獲得各家有不同的說法,但是有一個不可否認的觀點是,社會資本通過“嵌入”獲得,個體之間需要通過互動來獲得和鞏固社會資本。基於強關系接入的微信朋友圈子在鞏固社會資本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維護社會資本的重要平台。當然,在日常的使用中,用戶對朋友圈權限的選擇性開放,朋友圈過多的營銷信息干擾,冗雜的圈子結構令人注意力分散,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用戶對朋友圈互動的熱情。雖然微信朋友圈提供了一個可拓展個人社會資本的平台,但是個體的使用動機、使用行為才是最終決定鑲嵌在該社交網絡中的社會資本是否能被獲取的決定性因素。如何才能有效利用社交平台管理社會資本,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2015年微信政務白皮書[EB/OL].http://mt.sohu.com/20151024/n4 24061830.shtml.

[2] Lin,N,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J]. Journal of Science.2005(16).

[3] 以行動與結構為基礎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理論的方法原則與理論視野[J].國外社會科學,2004(2).

[4] 高連克.論霍曼斯的交換理論[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2005(3).

[5] 陳雅琪.社交網站SNS使用與用戶的社會資本關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